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7893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所述方法包括:在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当判定压比变化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根据宽裕氧信号确定碳罐的第一开度,并根据碳罐的当前流量和压比变化值确定第二开度;根据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确定目标开度,并控制碳罐的控制阀从当前开度调整至目标开度,其中,目标开度为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的最小值。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控制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氧含量保持在一个合理可控的区间内;同时保证从碳罐输送至发动机燃烧室的混合气的进气流量恒定,进而稳定地保证发动机待排放气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最低。物含量最低。物含量最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比如,一氧化碳污染物的限值从1g/km下调到了0.5g/km,更低的污染物限值对车辆发动机排放系统的控制精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存在对车辆启动后的燃油喷射量与空气量的配比进行调控,进而使得发动机燃烧室处于理想空燃比状态下,以控制排放尾气的污染物的方法。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对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空燃比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很难实现对排放尾气中污染物的稳定控制,依旧会导致排放尾气出现不稳定甚至超限制等问题。比如,在碳罐两端压比存在急剧变化时,会导致通过碳罐进入发动机燃烧室的油气混合气的进气流量出现异变,而进气流量的异变会导致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不可控,进而导致排放尾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不符合排放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以解决车辆排放尾气出现不稳定甚至超限制等问题。
[0004]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包括:
[0005]在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
[0006]当判定所述压比变化值大于预设阈值时,获取所述碳罐的当前流量,并获取所述碳罐的控制阀的当前开度;
[0007]根据所述宽裕氧信号确定所述碳罐的第一开度,并根据所述当前流量和压比变化值确定第二开度;
[0008]根据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确定目标开度,并控制所述控制阀从所述当前开度调整至所述目标开度,其中,所述目标开度为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的最小值。
[0009]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包括:
[0010]碳罐,所述碳罐用于从燃油箱中吸收混合气,所述碳罐上设有向发动机燃烧室输送所述混合气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有不同开度;
[0011]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用于存储待排放气体中的氧元素,或释放待排放气体中氧元素;
[0012]宽裕氧传感器,所述宽裕氧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排放尾气中的宽裕氧信号;
[0013]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宽裕氧传感器、所述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所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
[0014]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
[0015]上述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系统和车辆,所述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中,在发动机启
动的情况下,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当判定所述压比变化值大于预设阈值时,获取所述碳罐的当前流量,并获取所述碳罐的控制阀的当前开度;根据所述宽裕氧信号确定所述碳罐的第一开度,并根据所述当前流量和压比变化值确定第二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确定目标开度,并控制所述控制阀从所述当前开度调整至所述目标开度,其中,所述目标开度为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的最小值。
[0016]本专利技术中,在碳罐的压比变化值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压比出现了急剧变换,本案既通过宽裕氧信号进行控制,也通过碳罐的压比变化值和当前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协同进行控制阀的开度控制,可以同时满足上述对于发动机燃烧室中的氧含量的合理区间可控以及进气流量恒定的要求,其控制逻辑简单,既可以保证发动机待排放气体中的污染物稳定地保持符合排放控制要求,也可以防止其因为压比变化值的急剧变化,引发对待排放气体中污染物的稳定可控性造成冲击。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0]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1]1、碳罐;2、缓冲装置;3、燃油箱;4、控制阀;5、发动机;6、排气口;7、节气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应用于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中;该控制器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包括碳罐1,所述碳罐1用于从燃油箱3中吸收混合气,所述碳罐1上设有向发动机5燃烧室输送所述混合气的控制阀4,所述控制阀4设有不同开度;
[0024]缓冲装置2,所述缓冲装置2用于存储待排放气体中的氧元素,或释放待排放气体中氧元素;
[0025]宽裕氧传感器(图未示),所述宽裕氧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排放尾气中的宽裕氧信号;可理解地,宽裕氧传感器测得的宽裕氧信号包含当前排放尾气中的实际氧含量对应的数值。
[0026]控制器(图未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宽裕氧传感器、所述控制阀4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下述实施例描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
[0027]其中,节气门7为一个开关阀体,用于控制新鲜空气进入发动机燃烧室,由于燃油箱3一直会挥发油气,碳罐1里的活性炭会吸附这些油气,避免油气挥发进大气,而当发动机5启动后,在适当的时机,碳罐1里的油气混合气就会被输送至发动机5燃烧室。控制阀4是控制碳罐1中吸附的混合气(含汽油)进入发动机5燃烧室的控制开关,本专利技术中所指的碳罐1的开度(包括但不限于为当前开度、第一开度、第二开度、第三开度等)均是指控制阀4的开度。缓冲装置2是整个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的排放尾气中氧含量的缓冲装置,它可以存储排放尾气(包括后文中提及的当前排放尾气和待排放气体)中的氧元素或释放排放尾气中的氧元素,并通过该手段来使得发动机燃烧室中的氧含量与燃油量的比值尽量达到理想值,进而降低自排气口6的待排放气体中有害污染物含量。
[002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S10,在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
[0030]在发动机5启动之后,获取与发动机5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可理解地,由于宽裕氧信号中包含了当前排放尾气中的实际氧含量,所述宽裕氧信号表征了缓冲装置2的储氧值对排放尾气中的污染物的可调节度(也即,缓冲装置2可以在不同储氧值的状态下,对应于不同的吸收或释放氧元素的能力,因此,其可以调节排放尾气中的氧含量的能力不相同)。此时,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当判定所述压比变化值大于预设阈值时,获取所述碳罐的当前流量,并获取所述碳罐的控制阀的当前开度;根据所述宽裕氧信号确定所述碳罐的第一开度,并根据所述当前流量和压比变化值确定第二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确定目标开度,并控制所述控制阀从所述当前开度调整至所述目标开度,其中,所述目标开度为所述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开度的最小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当前排放尾气对应的宽裕氧信号,并获取碳罐的压比变化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当判定所述压比变化值未超过预设阈值时,根据所述宽裕氧信号进行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调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宽裕氧信号进行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调整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碳罐的控制阀的当前开度;将与所述宽裕氧信号对应的数值和预设第一宽裕氧阈值以及预设第二宽裕氧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其中,预设第一宽裕氧阈值大于所述预设第二宽裕氧阈值;根据所述当前开度和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调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开度和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调整的步骤,包括:若所述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第一宽裕氧阈值,则根据所述当前开度加上预设第一步进度得到目标开度,并控制所述控制阀从所述当前开度调整至所述目标开度;若所述数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第二宽裕氧阈值,则根据所述当前开度减去预设第二步进度得到目标开度,并控制所述控制阀从所述当前开度调整至所述目标开度;若所述数值大于所述预设第二宽裕氧阈值,且小于所述预设第一宽裕氧阈值,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武迪王睿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