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7762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包括行使记录仪、方向盘综合开关、发动机电控单元、车身稳定系统和空气悬架系统,还包括里程管理装置和侧窗防夹装置,里程管理装置包括车身控制装置、微控制装置、里程表传感器和组合仪表,车身控制装置电性连接至电源,里程表传感器硬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侧窗防夹装置包括电动窗开关、微控制装置、继电器、位置计数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防夹电机,车身控制器通过里程表传感器或从can网络上获取ABS/ESP轮速信号,计算出当前车速,并发送至can网络,供其它电控单元使用;侧窗防夹装置采用霍尔防夹电机控制方案,当防夹区域内有物体被夹时,电动窗停止上升,并马上向下运行,释放被夹物,实现防夹功能。实现防夹功能。实现防夹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控制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车辆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各种电子控制器在车辆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整车成本增加、故障率上升、布线复杂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功能强大、集成度高的控制器,实现这些离散的控制功能,对众多用电器进行管理,这就是车身控制器。
[0003]传统的车身控制器功能主要包括:灯光控制、刮水洗涤控制、中控门锁控制、遥控防盗控制、电源分配等。本方案涉及的车身控制器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集成了一些特殊的功能,如车速里程管理功能、侧窗防夹功能、在线车辆配置及检查功能、胎压监测功能等,电气集成度更高,功能更加强大,同时提升了零部件通用化程度,降低了整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包括行使记录仪DTM、方向盘综合开关CSM、发动机电控单元EMS、车身稳定系统ESP和空气悬架系统ASM,还包括里程管理装置和侧窗防夹装置,所述里程管理装置包括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车身控制装置BCM电性连接至电源,所述行驶记录仪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行驶记录仪通过can 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方向盘综合开关CSM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里程管理装置硬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侧窗防夹装置硬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发动机电控单元EMS通过can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车身稳定系统ESP通过can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空气悬架系统ASM通过K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 BCM。
[0006]所述里程管理装置还包括里程表传感器和组合仪表,所述行驶记录仪通过里程表传感器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方向盘综合开关CSM通过组合仪表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车身控制装置BCM包括微控制装置MCU。
[0007]所述侧窗防夹装置包括电动窗开关、微控制装置MCU、继电器、位置计数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防夹电机,所述点火开关和电动窗开关电性连接至微控制装置MCU,所述微控制装置MCU电性连接至位置计数传感器,所述位置计数传感器电性连接至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电性连接至微控制装置MCU电源,所述微控制装置MCU电性连接至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电性连接至防夹电机。
[0008]所述里程表传感器通过第一接口电路电性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第一接口电路包括电容C1、二极管、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2、NPN晶体管、电阻R4和电容 C3;
[0009]所述二极管输入端接收里程表传感器频率信号,电容C1输出端接地,二极管输出端接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电阻R1输入端接电源,所述电阻R2输出端连接电阻R3和电容C2输入端,并输入至NPN晶体管基极,所述电阻R3和电容C2输出端连接至电容C3输入端,所述 NPN晶体管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至电阻R4输入端,并与电容C3输出端连接并输出至MCU 频率测量IO口,所述电阻R4输出端连接至电源。
[0010]所述车身控制装置BCM通过第二接口电路连接至can总线,所述第二接口电路包括电阻 R5、非门电路、电阻R6和NMOS管,所述电阻R5连接至非门电路输入端A,所述非门电路输出端F连接电阻R6输入端,所述电阻R6输出端连接至NMOS管栅极G,所述NMOS管源极S 接地,所述NMOS管漏极D连接至can总线。
[0011]当里程表传感器=present时,BCM采集里程表传感器输出脉冲,计算当前车速,并发送至网络上,组合仪表接收并显示当前车速。
[0012]当里程表传感器=absent时,车身控制器采用can网络上ABS/ESP的车速信号作为信号源,并直接将接收到的车速信号转发至can网络上,车身控制器根据携带K值的车速信号计算出车速,并根据车速计算变速箱输出轴转速,并将该信号发送至整车CAN网络上,发动机电控单元EMS接收该信号作为判断换挡的依据之一。
[0013]车身控制器还具有里程管理及维修保养管理功能,里程管理功能中,车身控制器及组合仪表根据车速各自对里程进行累计,当车辆装配或更换新的车身控制器时(此时车身控制器内部总里程=0),在车辆首次KEY ON时,车身控制器接收来自CAN网络上组合仪表的里程数,并同步该里程数为自身的总里程。
[0014]为了使仪表和车身控制器有相同的里程数,车辆出厂前,仪表调至“小计里程”页面,长按综合开关上trip键4S,组合仪表通过CAN线发送ODO=0的请求信息给BCM,BCM接收到该请求,立即将其内部的总里程重置为0,并反馈总里程重置为0的信息给组合仪表,组合仪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将ODO总里程显示重置为0,车身控制器内部总里程小于200公里且大于1.1公里时,若此时接收到来自仪表的总里程为0,那么车身控制器将其内部总里程数也重置为0。这种功能即为“工厂模式”,200公里内(大于1.1公里)可通过仪表进行里程清零,以确保车辆出厂交付时,仪表里程数为0。
[0015]BCM和组合仪表都对总里程具有记忆功能,每次Key on后,BCM和组合仪表通过总线信息对里程数进行校核,总里程数小的一方须同步总里程数大的值,实时保持两者总里程数值一致。若车辆在售后更换BCM或仪表,更换完成后,Key on,新部件直接同步原车另一部件的总里程。
[0016]在每次钥匙接通时,如果车身控制器通过CAN从仪表接收到总里程数大于存储在其内部的变量值,车身控制器需将总里程数设置为该值。
[0017]车身控制器需存储累计的总里程数,以确保在车身控制器电源断开(battery+30电) 的情况下损失的里程数不超过5公里。
[0018]维修保养管理功能中,车身控制器可根据车辆和用户自身情况,通过专用设备,写入专属性强的维修保养计划,最多可支持处理40条保养计划。维修保养计划一旦写入,车身控制器将对其进行存储,确保电源断开时,维修保养计划不会丢失。
[0019]车身控制器在钥匙接通时,通过CAN网络发送保养信息给仪表,若仪表收到保养信息,并将其显示在行车页面;若仪表未收到保养信息,仪表将会发送周期600ms的报文,请求
保养信息,直至收到为止。
[0020]每次维修保养时,车身控制器需记录以下信息:保养类型、执行操作时车辆行驶里程、日期、购买时间等。
[0021]第一条维修保养计划,在车辆下线时,通过EOL工具写入。每次维修保养结束,售后服务人员用专用设备,编写下次(或下几次)保养计划,并写入BCM中。每次钥匙Key on后,组合仪表通过CAN总线请求读取当前保养信息,收到BCM的反馈后,仪表将保养信息在行车页面进行显示,提醒驾驶员距离下次保养剩余里程。
[0022]同时,空气悬架系统ASM通过硬线接收BCM发送的复合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包括行驶记录仪DTM、方向盘综合开关CSM、发动机电控单元EMS、车身稳定系统ESP和空气悬架系统ASM,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里程管理装置和侧窗防夹装置,所述里程管理装置包括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车身控制装置BCM电性连接至电源,所述行驶记录仪DTM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行驶记录仪通过can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方向盘综合开关CSM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里程管理装置硬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侧窗防夹装置硬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发动机电控单元EMS通过can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车身稳定系统ESP通过can总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空气悬架系统ASM通过K线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里程管理装置还包括里程表传感器和组合仪表,所述行驶记录仪通过里程表传感器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方向盘综合开关CSM通过组合仪表硬线连接至里程管理装置,所述车身控制装置BCM包括微控制装置MCU。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窗防夹装置包括电动窗开关、微控制装置MCU、继电器、位置计数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防夹电机,点火开关和电动窗开关电性连接至微控制装置MCU,所述微控制装置MCU电性连接至位置计数传感器,所述位置计数传感器电性连接至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电性连接至微控制装置MCU电源,所述微控制装置MCU电性连接至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电性连接至防夹电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智能车身控制器,其特征在于,里程表传感器通过第一接口电路电性连接至车身控制装置BCM,所述第一接口电路包括电容C1、二极管、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2、NPN晶体管、电阻R4和电容C3;所述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莲宋伟高李明孙文政吴旭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