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7141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养殖场地改造;稻田和鱼塘,鱼塘尾水接入稻田,稻田的顶部四周设置田埂,距离田埂50cm处外侧挖设养殖池,养殖池外设置池堤,养殖池的深度为150cm,宽度为600cm,坡度为45

A large-scale crab breeding method for rice crab symbio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蟹共生养殖
,具体是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0003]大规模养殖过程中,由于螃蟹品种差异大,质量差,养殖辽蟹规格小,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难以适应北方的环境,北方养殖时,对水质、蟹种、环境以及天敌防御等都需要在养殖方法方面的进行优化和改良,因此需要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满足北方螃蟹养殖的行业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1)养殖场地改造;稻田和鱼塘,鱼塘尾水接入稻田,稻田的顶部四周设置田埂,距离田埂50cm处外侧挖设养殖池,养殖池外设置池堤,养殖池的深度为150cm,宽度为600cm,坡度为45
°
,养殖池外部设置一根贯穿至稻田内的进水管,养殖池的底部设置一根排水管,稻田设置一条通往养殖池外侧的桥梁,并设有螃蟹防逃网,网高0.5米;
[0008]2)防御改造;养殖池顶部设置防御装置,防御装置分为引线桩和定线桩,引线桩预埋在养殖池的外侧,定线桩预埋在田埂顶部,并且引线桩和定线桩一一相对应,预埋间距为100com,防御线用白色鱼线,作为螃蟹防御鸟类天敌的屏障;
[0009]3)进排水改造;进水管的出水端套装一个软管,软管100

300cm,直径与进水管相适配的软性网管,软管的出水下方设置梯形的水泥台阶;排水管的顶部设置最长可拉伸一米的波纹管道,波纹管道顶部设置滤网,采用手动插板阀升降调节的方式调整控制管口的高度,从而控制水位的高度;
[0010]4)水循环;养殖池内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稻田内部,稻田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大沟内,大沟内水通过水泵抽取进入到养殖池内以此循环;
[0011]5)循环方式;养殖池外设置两台水泵,一台负责将养殖池内水通过进水管输送到稻田内,另一台负责将大沟内水循环到养殖池内,其他处水利用高位差进行流动;
[0012]6)水质监测;对水循环中进出水及各中间的水体进行了多次水质监测,采集上、中层混合水样,检测指标为溶解氧、水温、溶解性磷酸盐、盐度、亚硝态氮、氨态氮、pH、总颗粒悬浮物(TPM)等水质指标,取样时间为上午10:00

11:00,监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水质、
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和生态沟渠(大沟)水质的变化情况;
[0013]7)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情况;进水口溶氧显著高于中间水体和出水口(P<0.05),这说明该耦合系统可以持续为流水槽提供高溶氧的活水,有助于维持流水槽溶氧水平,避免因缺氧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流水槽中间水体溶解性磷酸盐浓度显著高于进出水口,说明残饵和鱼类粪便会往水体释放溶解性磷酸盐,出水口溶解性磷酸盐浓度仅略高于进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有一定自净能力,可自净大部分溶解性磷酸盐;流水槽进水口盐度显著高于中间水体和出水口,说明流水槽养鱼能降低水体盐度,有助于改良盐碱地;流水槽系统由于喂食和鱼类代谢,会导致水体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浓度大大升高;进水口总碱度极显著高于出水口(P<0.01),进水口总碱度略高于中间水体,中间水体总碱度略高于出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能显著降低水体总碱度,在盐碱地地区发展流水槽养鱼是完全可行的,是有助于改善土壤盐碱性的;进水口pH显著高于中间水体(P<0.05),但进水口pH仅略高于出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可适当降低水体pH;全塘的TPM变化不明显,出水口和中间水体TPM略高于进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能略微增高水体TPM;
[0014]8)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变化情况:出水口溶氧极显著高于中间水体溶氧(P<0.01),出水口溶氧显著高于进水口溶氧(P<0.05),进水口溶氧略高于中间水体,说明稻田系统可以增加水体溶氧,可以在溶氧水平上改善池塘尾水;水温变化均不显著,这说明整个系统的水体在循环过程中水温变化不大,稻田中间水体的水温不会由于水稻遮荫而变得很低,这能避免河蟹因水温低而不爬往稻田中间觅食,有助于扩大河蟹觅食范围,进而提高河蟹产量;中间水体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和盐度均略高于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和盐度均略高于出水口,说明稻田系统对于磷酸盐有一定吸收作用,能降低水体盐度,但效果不强;稻田中间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极低,说明水稻可以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含量,但由于环沟内养殖有大闸蟹,所以稻蟹共作系统净化后的水体的亚硝态氮含量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中间水体(P<0.01),进水口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出水口(P<0.05),说明稻蟹共作系统对于水体氨态氮有很好的吸收净化作用,能显著降低水体氨态氮含量;稻田系统中间水体总碱度显著增高,说明种植水稻会提高水体总碱度,稻田系统出水口总碱度低于中间水体、略高于进水口,说明稻田环沟内养殖河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总碱度;中间水体pH略低于进水口和出水口,说明稻田系统对水体pH影响不大;进水口TPM极显著高于中间水体(P<0.01),出水口TPM显著高于中间水体 (P<0.05),进水口TPM略高于出水口,说明稻田系统能略微降低水体TPM;
[0015]9)生态沟渠系统溶氧变化不明显,说明养殖有少量草鱼且只投喂青饲料不会降低沟渠内水体溶氧;生态沟渠系统中间水体磷酸盐浓度最高,而出水口磷酸盐浓度略高于进水口,说明稻田系统的“清水”流入生态沟渠会引起水体溶解性磷酸盐含量升高,而经过七百多米的流动,到抽水泵附近,水体磷酸盐浓度大大降低;生态沟渠中间水体和出水口盐度均较高,可能是实验区域位于盐碱地,生态沟渠地势低,故而附件的盐碱溶于生态沟渠所以导致水体盐度升高;不管进水口亚硝态氮浓度高或者低,生态沟渠的亚硝态氮含量总能保持较低水平,故生态沟渠能净化水体亚硝态氮,给流水槽提供低亚硝态氮的水;生态沟渠系统对于水体氨态氮有很好的吸收净化作用,能显著降低水体氨态氮含量;沟渠系统对水体的总碱度和pH作用不显著;水态沟渠系统能略微减少水体TPM。生态沟渠系统对于亚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吸收净化效果显著,对其他水质指标影响不显著,不过生态沟渠可以作为一条

缓冲带”,防止稻田施肥打药引起水体急剧恶化而引发流水槽鱼类大量死亡。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逃网高度为50cm,埋入土下10—15cm,内外沿用碎土铺平夯实,深水蟹可隐蔽在养殖池内的洞穴中,跟随水循环在养殖池内觅食,满足深水蟹品种的养殖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蟹共生大规格螃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养殖场地改造;稻田(1)和鱼塘,鱼塘尾水接入稻田(1),稻田(1)的顶部四周设置田埂(2),距离田埂50cm处外侧挖设养殖池(3),养殖池(3)外设置池堤(4),养殖池(3)的深度为150cm,宽度为600cm,坡度为45
°
,养殖池(3)外部设置一根贯穿至稻田(1)内的进水管(5),养殖池(3)的底部设置一根排水管,稻田(1)设置一条通往养殖池(3)外侧的桥梁,并设有螃蟹防逃网,网高0.5米;2)防御改造;养殖池(3)顶部设置防御装置,防御装置分为引线桩和定线桩,引线桩预埋在养殖池(3)的外侧,定线桩预埋在田埂(2)顶部,并且引线桩和定线桩一一相对应,预埋间距为100com,防御线用白色鱼线,作为螃蟹防御鸟类天敌的屏障;3)进排水改造;进水管(5)的出水端套装一个软管,软管100

300cm,直径与进水管(5)相适配的软性网管,软管的出水下方设置梯形的水泥台阶;排水管的顶部设置最长可拉伸一米的波纹管道,波纹管道顶部设置滤网,采用手动插板阀升降调节的方式调整控制管口的高度,从而控制水位的高度;4)水循环;养殖池(3)内水通过进水管(5)进入到稻田(1)内部,稻田(1)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大沟内,大沟内水通过水泵抽取进入到养殖池(3)内以此循环;5)循环方式;养殖池(3)外设置两台水泵,一台负责将养殖池(3)内水通过进水管(5)输送到稻田(1)内,另一台负责将大沟内水循环到养殖池(3)内,其他处水利用高位差进行流动;6)水质监测;对水循环中进出水及各中间的水体进行了多次水质监测,采集上、中层混合水样,检测指标为溶解氧、水温、溶解性磷酸盐、盐度、亚硝态氮、氨态氮、pH、总颗粒悬浮物(TPM)等水质指标,取样时间为上午10:00

11:00,监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水质、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和生态沟渠(大沟)水质的变化情况;7)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情况;进水口溶氧显著高于中间水体和出水口(P<0.05),这说明该耦合系统可以持续为流水槽提供高溶氧的活水,有助于维持流水槽溶氧水平,避免因缺氧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流水槽中间水体溶解性磷酸盐浓度显著高于进出水口,说明残饵和鱼类粪便会往水体释放溶解性磷酸盐,出水口溶解性磷酸盐浓度仅略高于进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有一定自净能力,可自净大部分溶解性磷酸盐;流水槽进水口盐度显著高于中间水体和出水口,说明流水槽养鱼能降低水体盐度,有助于改良盐碱地;流水槽系统由于喂食和鱼类代谢,会导致水体亚硝态氮和氨态氮浓度大大升高;进水口总碱度极显著高于出水口(P<0.01),进水口总碱度略高于中间水体,中间水体总碱度略高于出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能显著降低水体总碱度,在盐碱地地区发展流水槽养鱼是完全可行的,是有助于改善土壤盐碱性的;进水口pH显著高于中间水体(P<0.05),但进水口pH仅略高于出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可适当降低水体pH;全塘的TPM变化不明显,出水口和中间水体TPM略高于进水口。说明流水槽系统能略微增高水体TPM;8)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变化情况:出水口溶氧极显著高于中间水体溶氧(P<0.01),出水口溶氧显著高于进水口溶氧(P<0.05),进水口溶氧略高于中间水体,说明稻田系统可以增加水体溶氧,可以在溶氧水平上改善池塘尾水;水温变化均不显著,这说明整个系统的水体在循环过程中水温变化不大,稻田中间水体的水温不会由于水稻遮荫而变得很低,这能避免河蟹因水温低而不爬往稻田中间觅食,有助于扩大河蟹觅食范围,进而提高河蟹产量;中
间水体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和盐度均略高于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和盐度均略高于出水口,说明稻田系统对于磷酸盐有一定吸收作用,能降低水体盐度,但效果不强;稻田中间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极低,说明水稻可以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含量,但由于环沟内养殖有大闸蟹,所以稻蟹共作系统净化后的水体的亚硝态氮含量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中间水体(P<0.01),进水口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出水口(P<0.05),说明稻蟹共作系统对于水体氨态氮有很好的吸收净化作用,能显著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伟管卫兵张朝阳李斌马金林邱小琮马虎周学林王小奕堇学锋杨柳石常晋徐铖元黄晓晨
申请(专利权)人: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