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6489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提高热回收量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100)具备:内筒(10),其能够对能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热回收部件进行收纳;外筒(20),其具有能够供给第二流体的供给口(21)以及能够排出第二流体的排出口(22),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内筒(10)的径向外侧而与内筒(10)之间构成第二流体的流路(R1、R2);供给管(30),其与供给口(21)连接;以及排出管(40),其与排出口(22)连接。供给口(21)及排出口(22)设置成:在外筒(20)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供给口(21)与排出口(22)之间的短周长侧的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大于供给口(21)与排出口(22)之间的长周长侧的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的流路阻力。的流路阻力。

Flow path components of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low path component of a heat exchanger capable of improving heat recovery. The flow path part (100) of the heat exchanger has: an inner cylinder (10), which can store the heat recovery part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first fluid flow; The outer cylinder (20) has a supply port (21) capable of supplying the second fluid and a discharge port (22) capable of discharging the second fluid, and is arranged on the radial outside of the inner cylinder (10) at intervals to form a flow path (R1, R2) of the second fluid with the inner cylinder (10); A supply pipe (30) connected with a supply port (21); And a discharge pipe (40) connected with the discharge outlet (22). The supply port (21) and the discharge port (22) are arranged to be located in an area less than half a circumference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outer cylinder (20). The flow path resistance of the second fluid on the short perimeter side between the supply port (21) and the discharge port (22) is greater than the flow path resistance of the second fluid on the long perimeter side between the supply port (21) and the discharge port (22). Flow path resistance. Flow path resistance< b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要求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特别地,为了防止发动机启动时等发动机变冷时的燃油经济性恶化,期待提前将冷却水、发动机油、自动变速箱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等加热而降低摩擦(Friction)损失的系统。另外,期待对催化剂进行加热以使得废气净化用催化剂提前实现活化的系统。
[0003]作为如上所述的系统,例如存在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通过使第一流体向内部流通且使第二流体向外部流通而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装置。这种热交换器中,从高温的流体(例如废气等)向低温的流体(例如冷却水等)进行热交换而能够有效利用热。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柱状蜂窝结构体,该柱状蜂窝结构体具有区划形成多个隔室的间隔壁,该多个隔室成为第一流体的流路;以及外壳,该外壳配置成将柱状蜂窝结构体的外周面覆盖,外壳具有内筒及外筒,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有第二流体的流路。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85963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热交换器设置成:第二流体的供给口及排出口在外筒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同供给口与排出口之间的长周长侧的流路相比,从供给口供给的第二流体更容易在供给口与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流路流动,从而热回收量(热交换量)较低。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热回收量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0009]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本专利技术来解决,本专利技术限定如下。
[0010]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具备:
[0011]内筒,该内筒能够对能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热回收部件进行收纳;
[0012]外筒,该外筒具有能够供给第二流体的供给口以及能够排出所述第二流体的排出口,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而与所述内筒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
[0013]供给管,该供给管与所述供给口连接;以及
[0014]排出管,该排出管与所述排出口连接,
[0015]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成:在所述外筒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
[0016]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大于所述
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长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
[0017]另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具备:
[0018]内筒,该内筒能够对能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热回收部件进行收纳;
[0019]外筒,该外筒具有能够供给第二流体的供给口以及能够排出所述第二流体的排出口,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而与所述内筒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
[0020]供给管,该供给管与所述供给口连接;以及
[0021]排出管,该排出管与所述排出口连接,
[0022]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成:在所述外筒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
[0023]所述供给口和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外筒的同一外周上,
[0024]且具备:在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设置的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以及在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设置的流路阻力增大部件中的至少1个。
[0025]另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具备:
[0026]内筒,该内筒能够对能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热回收部件进行收纳;
[0027]外筒,该外筒具有能够供给第二流体的供给口以及能够排出所述第二流体的排出口,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而与所述内筒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
[0028]供给管,该供给管与所述供给口连接;以及
[0029]排出管,该排出管与所述排出口连接,
[0030]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成:在所述外筒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
[0031]所述供给口和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外筒的同一外周上,
[0032]在与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所述内筒以所述内筒的中心部相对于所述外筒的中心部而位于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侧的方式偏心设置。
[0033]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
[0034]所述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
[0035]热回收部件,该热回收部件收纳于所述内筒内。
[0036]专利技术效果
[003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能够提高热回收量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立体图。
[0039]图2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俯视图。
[0040]图3是图1中的A-A

线及图2中的B-B

线的截面图。
[0041]图4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
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4]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5]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6]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俯视图。
[0047]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8]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49]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立体图。
[0050]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的与外筒及内筒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0051]附图标记说明
[0052]10

内筒,20

外筒,21

供给口,22

排出口,23

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30

供给管,31

缓冲部,40

排出管,50

连接部件,60

流路阻力增大部件,70

流动调节部,100、20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具备:内筒,该内筒能够对能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热回收部件进行收纳;外筒,该外筒具有能够供给第二流体的供给口以及能够排出所述第二流体的排出口,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而与所述内筒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供给管,该供给管与所述供给口连接;以及排出管,该排出管与所述排出口连接,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成:在所述外筒的周向上位于小于半周的区域,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大于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长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阻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供给口和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外筒的同一外周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供给口和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外筒的不同外周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供给管及所述排出管借助流动调节部而与所述供给口及所述排出口分别嵌合。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具备:在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设置的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以及在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短周长侧的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设置的流路阻力增大部件的至少1个。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和/或所述流路阻力增大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通方向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和/或所述流路阻力增大部件具有能够使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截面积在局部减小的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所述流路阻力增大结构部和/或所述流路阻力增大部件具有波纹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部件,其中,在与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所述内筒以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埴达也川口竜生吉原诚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