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稳定结构及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591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稳定结构及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其包括旋转件和外壳,外壳绕着旋转件周向设置,旋转件面向外壳的一侧设有能被径向压缩的弹性部,弹性部设有能抵接外壳的内周面的卡入端;外壳的内周面设有阻挡部;阻挡部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区,弹性部的卡入端能卡入限位区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能使旋转件在停止旋转后稳定停止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旋转选择调料的准确性。选择调料的准确性。选择调料的准确性。

Rotating stable structure and multi seasoning automatic blank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稳定结构及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旋转稳定结构及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智慧厨房的兴起,自动烹饪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自动烹饪机功能都相对单一,很多烹饪机都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烹饪过程,比如不能自动放入备菜,不能自动投放调料,不能自动装菜等。而投放调料是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合适把握投放时机并且精准控量,才能保证烹饪出来的菜品味道鲜美。
[0003]而为了达到多调料下料的功能,在自动烹饪机中通常会使用棘轮结构,而棘轮在正向旋转时,棘爪插入棘轮的单向齿中,棘爪可带动与之连接的结构旋转,而棘轮逆向旋转时,棘爪只会划过棘轮单向齿的齿背,棘轮不会推动棘爪,因此与棘爪连接的外部结构也不会旋转,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棘爪划过棘轮单向齿的齿背这一过程,通常会因为棘爪与单向齿的齿背产生微弱的摩擦力,产生微弱的力矩,从而导致棘爪推动与棘爪连接的结构产生偏移,这对要求精准下料的自动烹饪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下料切换机构因摩擦力而产生偏移的缺陷,提供一种旋转稳定结构及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旋转稳定结构,其包括旋转件和外壳,外壳绕着旋转件周向设置,旋转件面向外壳的一侧设有能被径向压缩的弹性部,弹性部设有能抵接外壳的内周面的卡入端;外壳的内周面设有阻挡部;阻挡部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区,弹性部的卡入端能卡入限位区内
[0006]在本案中,采用上述旋转稳定结构,设计能与旋转件上的弹性部相配合的阻挡部,在旋转件停止过程中,需要准确停在预设位置,而阻挡部中的限位区的设计,则是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给旋转件停止过程中,提供较大的摩擦阻力,使其准确停留在预设位置,避免了停留位置不准确从而导致下料组件错位,从而影响下料,而阻挡部的设计又不会过多影响旋转件正常旋转过程中的旋转速度。
[0007]较佳地,限位区的数量为多个,限位区沿外壳的内周面周向分布。
[0008]在本案中,为了获得较好的停止效果,设计多个限位区。
[0009]较佳地,限位区为凹槽,凹槽沿平行于旋转件的轴线方向延伸。
[0010]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计平行于旋转件轴线的凹槽,可对旋转件停止旋转过程中提供一定的阻力。
[0011]较佳地,凹槽由两个接触面组成,两个接触面均与外壳的内周面呈相同角度的钝角。
[0012]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为了使得卡入端可以更好的陷入凹槽中,并且提供适当的摩擦力,不会对旋转件正常旋转过程产生过多影响,因此设计了两个接触面为钝角。
[0013]较佳地,卡入端与凹槽相匹配。
[0014]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卡入端与凹槽相匹配,在卡入端卡入凹槽后更加稳定。
[0015]较佳地,阻挡部沿外壳周向的两端的侧面为两个接触斜面,两个接触斜面与外壳的内周面均呈钝角。
[0016]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两个接触斜面与外壳的内周面均设计为钝角,使得卡入端可以更好的陷入阻挡部,且不会对旋转件正常旋转过程产生过多影响。
[0017]较佳地,阻挡部面向外壳的内周面凸起。
[0018]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获得更好的卡入效果。
[0019]较佳地,弹性部设有与旋转件连接的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段、与第一段远离旋转件一端相连接的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段、与第二段延伸终点相连接的沿径向延伸的第三段以及与第三段相连接的沿周向延伸的第四段,卡入端设置于第四段的延伸终点朝向外壳的一侧,第四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的延伸方向相反。
[0020]在本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弹性部不需要弹性件例如弹簧等,即可达到弹性的效果。
[0021]一种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其包括多个下料组件、旋转稳定结构和电机;电机具有输出轴,旋转稳定结构设有多个阻挡部,每个下料组件对应一个阻挡部;旋转件与输出轴的第一端相连接,旋转件能推动下料组件下料。
[0022]在本案中,应用了上述旋转稳定结构的下料装置,旋转件在旋转稳定结构的帮助下停止旋转时,可准确的定位对于的下料组件,带动下料组件下料。
[0023]较佳地,下料组件设有从动齿轮及与从动齿轮轴连接的从动轴,从动齿轮与输出轴的第二端相连接;旋转件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
[0024]在本案中,通过设置从动齿轮和从动轴,并限制旋转件只能处于一个方向旋转,使得旋转件选定位置后,输出轴在反向旋转时,可通过输出轴的第二端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传动轴转动下料。
[0025]较佳地,下料组件还包括螺杆和下料盒,螺杆与从动轴固定连接,下料盒设置于螺杆的周围。
[0026]在本案中,通过电机下轴的带动,带动从动齿轮和与之连接的从动轴转动,从动轴带动与之连接的螺杆转动,带动调料盒内的调料旋转下料,下料效果更佳。
[0027]较佳地,阻挡部设置于从动轴正投影至外壳的轴向延伸与卡入端正投影至外壳的沿周向延伸的交界处。
[0028]在本案中,将阻挡部设置在上述位置,可在旋转件旋转至从动轴上方时,使得旋转件稳定停留在指定位置,推动从动轴进行下料。
[0029]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能使旋转件在停止旋转后稳定停止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旋转选择调料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弹性件与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多调料自动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旋转件1
[0036]外壳2
[0037]弹性部3
[0038]卡入端4
[0039]阻挡部5
[0040]限位区6
[0041]接触斜面7
[0042]凹槽8
[0043]接触面9
[0044]第一段10
[0045]第二段11
[0046]第三段12
[0047]第四段13
[0048]从动齿轮14
[0049]从动轴15
[0050]螺杆16
[0051]下料盒17
[0052]电机18
[0053]输出轴19
[0054]直线电机20
[0055]推出杆21
[0056]主动齿轮22
具体实施方式
[005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旋转件和外壳,所述外壳绕着所述旋转件周向设置,所述旋转件面向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能被径向压缩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设有能抵接所述外壳的内周面的卡入端;所述外壳的内周面设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设有向内凹陷的限位区,所述弹性部的卡入端能卡入所述限位区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区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限位区沿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周向分布。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区为凹槽,所述凹槽沿平行于所述旋转件的轴线方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由两个接触面组成,两个所述接触面均与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呈相同角度的钝角。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入端与所述凹槽相匹配。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沿所述外壳周向的两端的侧面为两个接触斜面,两个所述接触斜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均呈钝角。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面向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凸起。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稳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设有与所述旋转件连接的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旋转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忠煌邱君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