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路连接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自封接头及采暖装置。该双自封接头包括:公头包括第一外壳和设置于第一外壳内的第一阀体组件,第一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母头包括第二外壳和设于其内的第二阀体组件,母头与公头组装后,第二阀体组件与第一阀体组件抵接以使两者均打开,第二外壳的外周设有安装凸起;连接头套设于第二外壳上且通过安装凸起进行限位,连接头与第一外壳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自封接头能对热胀冷缩效应进行自适应调节且密封性优良。行自适应调节且密封性优良。行自适应调节且密封性优良。
A double self sealing joint and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自封接头及采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管路连接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双自封接头及采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双自封接头一般用于管路快速连接,在使用时把两接头对接即可,并且在连接和拆卸过程中能达到最小流体溢出量。双自封接头通常包括公、母接头、阀芯、弹性元件、闷头、滑套、阀座等部件,通过公、母接头对接固定,其内的阀芯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移动,使得两个接头内部导通,实现管路的连通,当将公、母接头拆分开时,管路断开,同时公、母接头分别对断开处实现密封。
[0003]当上述的双自封接头应用于采暖系统中时,公头和母头其中一个连接至散热器上,另一个连接至采暖管路上,通过公头、母头的连接将散热器和采暖管路连通实现供热,当需要更换或维修散热器时,将公头和母头断开即可,不会对采暖装置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但是由于采暖管路内外温差较大,热胀冷缩效应明显,而现有的公、母头连接并未考虑到采暖系统中的热胀冷缩效应,长期会对整个双自封接头的连接稳定性及密封性造成不利影响,缩短其使用寿命。
[000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自封接头及采暖装置,用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双自封接头无法适应热胀冷缩效应、密封性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适应热胀冷缩效应、确保密封性能的双自封接头及采暖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自封接头,其包括:公头,包括第一外壳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第一阀体组件,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母头,其与所述公头配合组装,所述母头包括第二外壳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第二阀体组件,所述母头与所述公头配合组装后,所述第二阀体组件与所述第一阀体组件抵接以使两者均打开,第二外壳的外周设有安装凸起;连接头,其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上且通过所述安装凸起进行限位,所述连接头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的适配和所述第一外壳螺纹连接。
[0007]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双自封接头还包括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包括皆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上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弹性抵接于所述连接头和所述安装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弹性抵接于所述安装凸起和所述第一外壳的端部之间。
[0008]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包括:第一阀座,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阀座上设有第一通道;第一弹性件,其与所述第一阀座弹性抵接;第一移动阀体,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移动阀体与所述第一弹
性件抵接,所述第一移动阀体的一端部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阀芯,所述阀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阀座固定设置,另一端穿出所述避让孔设置,且穿出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避让孔匹配安装。
[0009]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移动阀体背离所述避让孔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外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一移动阀体和所述第一阀座三者配合围成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内。
[0010]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设有止挡台阶,所述第一移动阀体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限位于所述止挡台阶处。
[0011]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公头还包括第一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移动阀体的避让孔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阀体和所述止挡台阶之间、所述第三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外壁和所述第一移动阀体的内壁之间。
[0012]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公头还包括中空设置的封堵,所述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一阀座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封堵的中空导通。
[0013]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阀体组件包括:第二阀座,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部;第二弹性件,抵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第二移动阀体,其包括固定连接的本体和封板,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本体远离所述封板的一端抵接限位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内侧壁;所述本体与所述阀芯的穿出端对应设置,所述本体上设有与所述避让孔连通或断开的第二通道,在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组装时,所述第一移动阀体背离所述第一阀座的一端抵接安装于所述第二阀座上;所述封板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在所述本体往复运动时所述封板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安装台阶抵接或分离,以将所述第二通道堵塞或导通。
[0014]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设所述止挡台阶到所述第一外壳端面的距离为L1、设所述第二阀座的内侧壁到所述第二阀座背离所述第二移动阀体的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为L2、设所述安装凸起到所述第二阀座背离所述第二移动阀体的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为L3,则L3>L1+L2。
[0015]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本体配合围成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内。
[0016]作为一种双自封接头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母头还包括第二密封组件,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阀座之间、所述本体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之间、所述封板和所述安装台阶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二密封组件。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暖装置,其包括散热器和采暖管路,所述采暖装置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双自封接头,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的其中一个和所述散热器连接,其中另一个与所述采暖管路连接。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1)公头和母头通过连接头实现螺纹连接,当受到热胀冷缩时,螺纹连接能够对其自适应调节,以对公头和母头间的连接位置起到补偿作用,以确保该双自封接头的使用性能及密封性;
[0020](2)将第一密封件弹性抵接于连接头和安装凸起之间,第二密封件弹性抵接于安装凸起和第一外壳的端部之间,以对热胀冷缩时产生的位移进行弹性补偿,进一步增强安装凸起与连接头和第一外壳间的连接密封性。
[0021](3)将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密封腔内、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密封腔内,以实现弹性件与采暖水分隔,防止流体腐蚀弹性件造成公头、母头无法闭合;
[0022](4)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的设置,在提高公头和母头的密封性能、减少泄漏的同时,还增加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的密闭性能,降低流体侵入风险;
[0023](5)将第一移动阀体背离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限位于止挡台阶处、本体远离封板的一端抵接限位于第二阀座的内侧壁,以此使第一阀体组件和第二阀体组件始终内置于该双自封接头内腔,减少误触碰的风险,提高断开时的密封性能,同时设置L3大于L1与L2之和,确保该公头和母头连接时两者均能打开。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自封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公头(1),包括第一外壳(1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1)内的第一阀体组件(12),所述第一外壳(1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11);母头(2),其与所述公头(1)配合组装,所述母头(2)包括第二外壳(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21)内的第二阀体组件(22),所述母头(2)与所述公头(1)配合组装后,所述第二阀体组件(22)与所述第一阀体组件(12)抵接以使两者均打开,第二外壳(21)的外周设有安装凸起(211);连接头(3),其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21)上且通过所述安装凸起(211)进行限位,所述连接头(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3)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111)的适配和所述第一外壳(11)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自封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自封接头还包括弹性密封件(4),所述弹性密封件(4)包括皆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壳(21)上的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所述第一密封件(41)弹性抵接于所述连接头(3)和所述安装凸起(211)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42)弹性抵接于所述安装凸起(211)和所述第一外壳(11)的端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自封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组件(12)包括:第一阀座(121),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11)内,所述第一阀座(121)上设有第一通道(1211);第一弹性件(122),其与所述第一阀座(121)弹性抵接;第一移动阀体(123),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1)内,所述第一移动阀体(123)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22)抵接,所述第一移动阀体(123)的一端部设有避让孔(1231),所述避让孔(1231)与所述第一通道(1211)连通;阀芯(124),所述阀芯(1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阀座(121)固定设置,另一端穿出所述避让孔(1231)设置,且穿出端设有挡板(1241),所述挡板(1241)与所述避让孔(1231)匹配安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自封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阀体(123)背离所述避让孔(1231)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阀座(121)的外周,所述第一外壳(11)、所述第一移动阀体(123)和所述第一阀座(121)三者配合围成第一密封腔(125),所述第一弹性件(122)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腔(125)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自封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1)的内壁设有止挡台阶(112),所述第一移动阀体(123)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122)的一端抵接限位于所述止挡台阶(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学勇,陈光,张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