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5050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包括有成型部件;所述成型部件包括有第一成型块、对称所述第一成型块上端两侧的第二成型块、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三成型块、与所述第三成型块嵌合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四成型块、覆盖于所述第二成型块和所述第三成型块和所述第四成型块上表面的第五成型块、穿于所述第一成型块设置的第六成型块;通过前壳模具的设置,解决了模块较大导致拆模不灵活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有效提高脱模的灵活性,降低脱模耗能,提高脱模简便性,从而有效提高脱模效率,结构紧凑。结构紧凑。结构紧凑。

A mold applied to the production of front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前壳进行脱模过程中,由于以往采用的模块数量少,模块尺寸较大,脱模过程需要耗费较大能量进行拆模才可顺利取模,导致拆模耗能大,操作较为困难,从而降低脱模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通过前壳模具的设置,解决了模块较大导致拆模不灵活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有效提高脱模的灵活性,降低脱模耗能,提高脱模简便性,从而有效提高脱模效率,结构紧凑。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包括有成型部件;所述成型部件包括有第一成型块、对称所述第一成型块上端两侧的第二成型块、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三成型块、与所述第三成型块嵌合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四成型块、覆盖于所述第二成型块和所述第三成型块和所述第四成型块上表面的第五成型块、穿于所述第一成型块设置的第六成型块;
[0006]所述第三成型块包括有第三本体、设于所述第三本体一侧对称设置的第一成型槽;所述第四成型块包括有第四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一成型槽设置的第二成型槽;所述第六成型块包括有第六本体、设于所述第六本体上且居中于所述成型槽内设置的第一凸块;
[0007]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成型槽、所述第二成型槽之间构成成型腔。
[0008]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六个成型块规整放置,原料进入成型腔成型后,再逐一快速拆开各个成型块进行脱模。脱模过程为,将第五成型块向上挪开,其次将第二成型块分别向左或者右边移开,再将第三成型块向左移开,将第四成型块向右移开,使得成型产品裸露出,便于拿取成型产品。提高脱模的简便性,有效节省脱模所花费的力量,通过各个成型块组合而成,提高脱模效率,整体结构紧凑,便于组合拆卸,提高成型块的拆装灵活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成型块还包括有设于所述第一成型槽一侧且对称于所述第三本体设置的第一限位槽、设于所述第三本体上端的第一限位块、设于所述第三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型槽的第二限位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成型块还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嵌合连接设置的第三限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本体上端的第四限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成型槽的第五限位块。
[0011]通过上述第三成型块中的第一限位槽和第四成型块中的第三限位块嵌合连接,使得第三成型块和第四成型块组合形成成型腔;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嵌于第五成型块底部,有效将第五成型块稳定设于第三成型块和第四成型块上端;通过第二限位块和第
五限位块分别与第二成型块固定嵌合连接;整体结构设计稳定,且各成型块便于拆卸,利于省力高效的脱模作业,操作简便。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成型块包括有第一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二成型块设置的第二限位槽、对应于所述第六成型块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限位槽上表面中间位置设有第六限位块。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成型块包括有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六限位块嵌合连接的第三限位槽、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一侧的第四限位槽;所述第四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块或者所述第五限位块嵌合连接。
[0014]通过上述第二成型块嵌于第一成型块的第二限位槽内,且第六限位块嵌于第三限位槽内,有效保证第二成型块稳定与第一成型块连接。且第六限位块还起到导向作用,在第二成型块拆装过程中,可高效精准拆装,操作高效。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成型块包括有第五本体、设于所述第五本体中部位置的上料孔、对称于所述上料孔设置的第五限位槽、对应于所述成型腔且对称于所述上料孔设置的第三成型槽。其中第三成型槽用于封住成型腔顶部,保证产品成型质量。通过第五限位槽与第三成型块和第四成型块稳定限位连接,保证产品成型质量。且拆装方便。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包裹所述成型部件的压紧部件、嵌于所述压紧部件内且与所述成型腔相通的上料部件、设于所述压紧部件下端的支撑部件。通过设置上料部件嵌于压紧部件内,使其结构规整紧凑。通过设置支撑部件,有效提高产品成型作业过程的稳定性。
[0017]进一步的,所述压紧部件包括有嵌于所述第五成型块的第一压紧块、设于所述第一压紧块下端且嵌于所述第一成型块的第二压紧块;所述第一压紧块底端中部设有第六限位槽,所述第六限位槽内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料部件嵌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压紧块顶端中部设有第七限位槽。通过压紧部件的设置,在产品成型过程中,有效将各成型块稳定限于压紧块内,保证产品成型作业的稳定性;且通过上料部件嵌于第二通孔内,保证上料的稳定性。
[001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有设于所述第二压紧块下端的第一支撑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端两侧的第二支撑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块之间的第三支撑块、矩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三支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块之间的弹簧柱、设于所述第三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下端的第四支撑块。通过该设置,有效提高模具放置的牢固性,支撑能力大,保证模具使用寿命,且通过弹簧柱的设置,有效减缓模具运作产生的震动,保证生产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成型质量,且在脱模过程中,可有效将其复位,操作简便,提高生产精准性。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通过前壳模具的设置,解决了模块较大导致拆模不灵活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有效提高脱模的灵活性,降低脱模耗能,提高脱模简便性,从而有效提高脱模效率,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除压紧部件);
[0023]图3为本技术中成型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中成型部件结构示意图(除第五成型块);
[0025]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中第三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技术中第四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技术中第五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技术中第六成型块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本技术中第一压紧块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本技术中第二压紧块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标记:成型部件1,第一成型块11,第一本体111,第六限位块1121,第二限位槽112,第一通孔113,第二成型块12,第二本体121,第三限位槽122,第四限位槽123,第三成型块13,第三本体131,第一成型槽132,第一限位槽133,第一限位块134,第二限位块135,第四成型块14,第四本体141,第二成型槽142,第三限位块143,第四限位块144,第五限位块145,第五成型块15,第五本体151,上料孔152,第五限位槽153,第三成型槽154,第六成型块16,第六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成型部件;所述成型部件包括有第一成型块、对称所述第一成型块上端两侧的第二成型块、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三成型块、与所述第三成型块嵌合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成型块之间的第四成型块、覆盖于所述第二成型块和所述第三成型块和所述第四成型块上表面的第五成型块、穿于所述第一成型块设置的第六成型块;所述第三成型块包括有第三本体、设于所述第三本体一侧对称设置的第一成型槽;所述第四成型块包括有第四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一成型槽设置的第二成型槽;所述第六成型块包括有第六本体、设于所述第六本体上且居中于所述成型槽内设置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成型槽、所述第二成型槽之间构成成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成型块还包括有设于所述第一成型槽一侧且对称于所述第三本体设置的第一限位槽、设于所述第三本体上端的第一限位块、设于所述第三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型槽的第二限位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成型块还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嵌合连接设置的第三限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本体上端的第四限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成型槽的第五限位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块包括有第一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二成型块设置的第二限位槽、对应于所述第六成型块设置的第一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产前壳的模具,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青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商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