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452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包括位于皮肤创面上的自吸膨胀敷料、覆盖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表面及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周皮肤的医用贴膜,所述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或者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及其面向医用贴膜的外表面均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优点包括: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能够改善自吸膨胀敷料与创面之间的粘连,且能够防止进入自吸膨胀敷料中的液体有害物质反渗透到创面上起到有害物质与创面隔离作用。害物质与创面隔离作用。害物质与创面隔离作用。

An anti adhesion micro negative pressure self suction wound protec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材料
,尤其涉及创面护理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医用敷料在创面护理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负压式的敷料因其具备能够把创面渗出的水肿液等有害物质自动吸走,减轻了微循环障碍、促进血流供应和细胞增殖从而加快创面愈合,且减轻护理工作负担等诸多优点,负压式的敷料面世以来一直备受欢迎。虽然敷料多数是采用PVA原料制备而成,其对创面的粘度相比其他敷料材料减小很多,但是创面因皮肤受损,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敷料与创面之间始终会有粘连的情况,而且创面护理期间,敷料贴上创面后到更换敷料之前,创面与敷料之间并不是完全静止的,护理人员会对创面的液体有害物质引流及清洗创面引流等操作,敷料虽然被贴膜固定但依然难以避免在创面上发生轻微的摩擦,同样地更换敷料时也难以保证敷料完全不被影响不会对创面造成摩擦。因此,解决敷料与创面之间的粘连、摩擦问题对减轻病人痛苦、加快创面愈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敷料与创面难以避免发生粘连、摩擦等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包括位于皮肤创面上的自吸膨胀敷料、覆盖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表面及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周皮肤的医用贴膜,
[0006]所述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或者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及其面向医用贴膜的外表面均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
[0007]进一步地,所述自吸膨胀敷料遍布贯穿其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抽吸孔,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上设有透孔,位于自吸膨胀敷料覆盖区域的透孔与所述抽吸孔匹配。
[0008]进一步地,所述抽吸孔的横截面呈“~”状或“H”状或“Z”状或“十”字状,透孔的横截面呈“~”状或“H”状或“Z”状或“十”字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膜和医用防粘隔离膜的材质是透气不透水的医用半透膜。
[0010]进一步地,所述医用半透膜是医用级别的PU薄膜。
[0011]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膜面向自吸膨胀敷料的一面是粘性的;
[0012]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面向自吸膨胀敷料的一面是粘性的。
[0013]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膜内表面与自吸膨胀敷料外周皮肤表面、自吸膨胀敷料侧面构成真空吸液空间;
[0014]医用贴膜内表面与抽吸孔、透孔、皮肤创面构成抽吸空间;所述自吸膨胀敷料的内部三维结构呈蜘蛛网状,构成互通的膨胀吸附空间,所述真空吸液空间、抽吸空间通过膨胀吸附空间实现相互连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自吸膨胀敷料的制备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0016](1)取1份聚乙烯醇、12份纯化水于95℃

100℃搅拌混合2

3小时;
[0017](2)步骤(1)所得溶液降温至70

75℃,把0.5份淀粉颗粒与1份交联剂甲醛溶液混合后加入70

75℃的步骤(1)所得溶液中搅拌1分钟,降温至65℃依次加入1份淀粉溶液、2份催化剂盐酸搅拌5

10分钟;
[0018](3)上一步所得物料倒入模具放入烤箱48

53℃烘烤24

36小时出模,得到内部三维结构呈蜘蛛网状的半成品;
[0019](4)纯化水洗半成品;
[0020](5)干燥压缩得到医用级别的自吸膨胀敷料。
[0021]进一步地,将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内表面或其内、外表面粘上医用防粘隔离膜,然后打孔,使自吸膨胀敷料遍布贯穿其内、外表面的抽吸孔,医用防粘隔离膜遍布透孔,然后裁切成产品规格;或者打孔和裁切同步进行。
[0022]进一步地,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的面积等于或略大于自吸膨胀敷料的面积,小于医用贴膜的面积。
[0023]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能够改善自吸膨胀敷料与创面之间的粘连,且能够防止进入自吸膨胀敷料中的液体有害物质反渗透到创面上起到有害物质与创面隔离作用。
附图说明
[00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是实施例一内表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实施例一轴测图;
[0027]图3是实施例一未膨胀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实施例一发生膨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抽吸孔呈“十”字状的自吸膨胀敷料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抽吸孔呈“Z”字状的自吸膨胀敷料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抽吸孔呈“H”字状的自吸膨胀敷料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实施例二未膨胀前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实施例二发生膨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自吸膨胀敷料1,抽吸孔11,膨胀吸附空间12,医用贴膜2,医用防粘隔离膜3,透孔31,真空吸液空间4,抽吸空间5。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以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6]实施例一
[0037]如图1

4所示,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包括位于皮肤创面上的自吸膨胀敷料1、覆盖所述自吸膨胀敷料1外表面及所述自吸膨胀敷料1外周皮肤的医用贴膜2,
[0038]所述自吸膨胀敷料1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3。
[0039]所述自吸膨胀敷料1遍布贯穿其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抽吸孔11,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3上设有透孔31,位于自吸膨胀敷料1覆盖区域的透孔31与所述抽吸孔11匹配。
[0040]所述抽吸孔11的横截面呈“~”状,透孔31的横截面呈“~”状。或者如图5

7所示,所述抽吸孔11的横截面呈“十”字状或“Z”状或“H”状,透孔31的横截面呈“十”字状或“Z”状或“H”状。
[0041]所述医用贴膜2和医用防粘隔离膜3的材质是透气不透水的医用半透膜。
[0042]所述医用半透膜是医用级别的PU薄膜。
[0043]所述医用贴膜2面向自吸膨胀敷料1的一面是粘性的;
[0044]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3面向自吸膨胀敷料1的一面是粘性的。
[0045]所述医用贴膜2内表面与自吸膨胀敷料1外周皮肤表面、自吸膨胀敷料1侧面构成真空吸液空间4;
[0046]医用贴膜2内表面与抽吸孔11、透孔31、皮肤创面构成抽吸空间5。
[0047]所述自吸膨胀敷料1的内部三维结构呈蜘蛛网状,构成互通的膨胀吸附空间12,所述真空吸液空间4、抽吸空间5通过膨胀吸附空间12实现相互连通。
[0048]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3的面积等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皮肤创面上的自吸膨胀敷料、覆盖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表面及所述自吸膨胀敷料外周皮肤的医用贴膜,所述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或者自吸膨胀敷料面向皮肤创面的内表面及其面向医用贴膜的外表面均设有医用防粘隔离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膨胀敷料遍布贯穿其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抽吸孔,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上设有透孔,位于自吸膨胀敷料覆盖区域的透孔与所述抽吸孔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孔的横截面呈“~”状或“H”状或“Z”状或“十”字状,透孔的横截面呈“~”状或“H”状或“Z”状或“十”字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贴膜和医用防粘隔离膜的材质是透气不透水的医用半透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半透膜是医用级别的PU薄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贴膜面向自吸膨胀敷料的一面是粘性的;所述医用防粘隔离膜面向自吸膨胀敷料的一面是粘性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粘连微负压自吸式护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贴膜内表面与自吸膨胀敷料外周皮肤表面、自吸膨胀敷料侧面构成真空吸液空间;医用贴膜内表面与抽吸孔、透孔、皮肤创面构成抽吸空间;所述自吸膨胀敷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山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