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恢复功能的钢结构
,尤其是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装配式混凝土梁与装配式混凝土柱之间采用干连接,它主要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连接件现场用螺栓、焊接等方式组装,具有安装方便、施工速率快、现场作业少等特点。然而,该种干式连接可能需要梁柱连接处的装配式混凝土柱纵向贯通。因此,装配式混凝土柱与装配式混凝土柱的连接建议设置在楼层中间位置,但连接处可能无法设置坐浆层,进而影响装配式混凝土柱套筒灌浆连接的施工。另外,楼层中间位置处的连接可能存在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需增加连接处的抗剪承载力,对装配式混凝土柱中套筒灌浆连接的灌浆饱满度和承载力问题,也是装配式混凝土连接中的难点和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检测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包括:预制上柱和预制下柱,所述预制上柱和预制下柱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预制上柱上设置有预留孔;还包括:
[0005]若干个预制套筒,设置在所述预制上柱内,所述预制套筒呈瓶装且两端开口,所述预制套筒上设置有第一进浆孔和第一出浆孔,所述预制上柱和预制下柱内的纵筋分别插入所述预制套筒内;
[0006]预埋组件,其包括预埋钢板、预埋角钢、预埋钢套筒、预埋套筒端板和预埋圆钢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包括: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预制上柱(10)上设置有预留孔(101);还包括:若干个预制套筒(3),设置在所述预制上柱(10)内,所述预制套筒(3)呈瓶装且两端开口,所述预制套筒(3)上设置有第一进浆孔(31)和第一出浆孔(32),所述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内的纵筋分别插入所述预制套筒(3)内;预埋组件,其包括预埋钢板(4)、预埋角钢(5)、预埋钢套筒(6)、预埋套筒端板(7)和预埋圆钢管(8),所述预埋角钢(5)和预埋圆钢管(8)设置在所述预埋钢板(4)上,所述预埋钢套筒(6)通过预埋套筒端板(7)与所述预埋钢板(4)连接,所述预埋圆钢管(8)与所述预留孔(101)配合且不与所述预留孔(101)壁体接触;四块模块化角钢(9),其上设置有若干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圆孔(91)和一个第二圆孔(92),所述模块化角钢(9)通过螺栓和垫片与所述预埋钢套筒(6)连接,所述模块化角钢(9)彼此之间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圆孔(91)与螺母配合连接;坐浆层(11),设置在所述预制上柱(10)和四块所述模块化角钢(9)之间;呈瓶装且两端开口平行套筒(12),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浆孔(121)和第二出浆孔(122),所述平行套筒(12)内设置有两根向外延伸的纵筋,其中一个所述纵筋插入所述第二圆孔(92)内;连接管(13),连接所述第一出浆孔(32)和所述第二进浆孔(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角钢(9)上设置有加劲肋(9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内的纵筋与所述预制套筒(3)中心重合;所述预留孔(101)、预埋钢板(4)、预埋圆钢管(8)、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的中心重合;所述预留孔(101)与预埋圆钢管(8)的直径差异为8
‑
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上柱(10)和预制下柱(2)竖向间距10
‑
20mm;所述坐浆层(25)高度为25
‑
3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套筒(12)与所述模块化角钢(9)之间设置有垫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装置,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3)两端,用于将所述连接管(13)与所述第一出浆孔(32)和所述第二进浆孔(121)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间模块化连接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思智,胡淑军,罗海平,胡磊,曾楠,支清,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