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框装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409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框装配装置,包括压迫机构,用于将内框下压至盒体中;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板和用于对所述夹持板进行挤压的动力件,所述夹持板用于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夹持固定,所述动力件通过挤压所述夹持板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挤压,使内框的侧壁内凹变形,以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夹持机构,能够便于对内框进行夹持转移,并且通过夹持机构上设置的动力件,能够对内框的四角进行挤压使得内框内凹变形,从而方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入盒体中。入盒体中。

Inner frame assemb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框装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包装盒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内框装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包装盒的天盖和盒体卡合时,一般是在盒体中设置凸出于盒体口部的内框,形成卡合的台阶面,通过台阶面的结构对卡合的天盖进行定位。而内框的设置同时也增加了包装盒的整体强度。而内框的安装首先是在盒体的内表面上胶,之后将内框压入盒体的内部,再经过压泡处理以增加盒体与内框的结合牢靠性。
[0003]而内框压入盒体时,由于内框的外表面贴合盒体,现有工艺中的装配机构精准性不佳,使得内框压入盒体内的操作难度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便于将内框压入盒体的装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框装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装配机构精准性不佳,内框压入盒体内的操作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框装配装置,包括:
[0006]压迫机构,用于将内框下压至盒体中;
[0007]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板和用于对所述夹持板进行挤压的动力件,所述夹持板用于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夹持固定,所述动力件通过挤压所述夹持板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挤压,使内框的侧壁内凹变形,以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
[0008]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件可调节设置在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设置在移动模组上并跟随移动模组进行水平移动。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内框进行输送的第一传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一端的顶起机构;当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将内框输送至顶起机构上时,移动模组带动安装座移动至顶起机构的上方,通过顶起机构将内框顶起,夹持板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夹持。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盒体进行输送的第二传送机构,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用于将盒体输送至压迫机构的正下方。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滚压机构,设置在压迫机构的下方,所述滚压机构用于挤压下行中所述内框的侧壁;使所述内框侧壁受压变形内凹,以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
[0012]进一步的,所述滚压机构包括滚动头、安装所述滚动头的支架;所述支架与位移模组连接,所述位移模组用于带动所述支架移动以调节所述滚动头的工作状态位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压迫机构的压迫部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压迫部下行时让位所述滚压机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的下方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将内框顶起送至夹持机构的夹持工作位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内框进行推动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将内框推动至升降机构上。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机构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用于将内框送至推动机构处。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盒体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将盒体送至压迫机构的正下方,便于在盒体中安装内框。
[0018]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安装内框后的盒体进行压泡的压泡机构,所述压泡机构包括:
[0019]夹持转运机构;所述夹持转运机构用于将安装内框后的盒体转运至压泡机构的正下方;
[0020]外模,设在所述夹持转运机构的下方,所述外模用于夹持固定安装内框后的盒体;
[0021]内模,设在所述外模上方,所述内模的压泡部与所述内框的内周壁贴合,所述内模进入盒体内部用于对内框和盒体的连接进行压泡。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23]1、本技术通过设置夹持机构,能够便于对内框进行夹持转移,并且通过夹持机构上设置的动力件,能够对内框的四角进行挤压使得内框内凹变形,从而方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
[0024]2、本技术通过设置滚压机构,在压入的过程中,通过滚压机构对内框进行挤压,方便内框进入盒体内,解决了内框不便于进入盒体以及在内框进入盒体时容易造成盒体损坏的缺陷,对于内框压入盒体内的操作难度较低,提高了内框压入盒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压迫机构和夹持机构的立体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夹持机构的立体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夹持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立体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压迫机构和滚压机构的立体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压迫机构;11、压迫板;12、第一动力机构;2、夹持机构;21、夹持板;22、动力件;23、移动模组;24、安装座;25、双向丝杆;26、滑轨;27、滑块;28、连接板;29、第二动力机构;30、限位机构;301、固定杆;302、移动杆;3、第一传送机构;31、顶起机构;311、第三动力机构;312、顶起板;4、滚压机构;41、滚动头;42、支架;43、位移模组;13、让位槽;5、升降机构;51、推动机构;52、第二输送机构;53、第一输送机构;54、上胶机构;6、压泡机构;61、夹持转运机构;62、外模;63、内模;64、第四动力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
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4]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0035]实施例1
[0036]如图1

4所示,本技术内框装配装置,包括:
[0037]压迫机构1,所述压迫机构1包括压迫板11和用于带动所述压迫板11进行纵向运动的第一动力机构12,所述压迫板11用于将内框下压至盒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框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机构(1),用于将内框下压至盒体中;夹持机构(2),包括夹持板(21)和用于对所述夹持板(21)进行挤压的动力件(22),所述夹持板(21)用于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夹持固定,所述动力件(22)通过挤压所述夹持板(21)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挤压,使内框的侧壁内凹变形,以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框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件(22)可调节设置在安装座(24)上,所述安装座(24)设置在移动模组(23)上并跟随移动模组(23)进行水平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框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内框进行输送的第一传送机构(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一端的顶起机构(31);当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将内框输送至顶起机构(31)上时,移动模组(23)带动安装座(24)移动至顶起机构(31)的上方,通过顶起机构(31)将内框顶起,夹持板(21)对内框的四角边缘进行夹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框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滚压机构(4),设置在压迫机构(1)的下方,所述滚压机构(4)用于挤压下行中所述内框的侧壁;使所述内框侧壁受压变形内凹,以便将内框压入盒体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纯军黄正烈张双印罗星鄢泽华安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天工武汉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