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356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及方法,包括景观水池、缺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沉淀池和循环水池,景观水池内的景观水体依次经缺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沉淀池处理后进入循环水池内,循环水池内的水进一步循环至景观水池内,无需额外加药便可实现景观水体的净化,同时还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因频繁更换景观水体导致的污水排放、水资源投入大等问题及因加药剂导致的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景观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及利用该水循环自净化系统进行水循环自净化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景观水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景观水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净化或水体更换,以确保景观水池内的生物可正常生存。其中,对于更换水体而言,通过频繁更换水体,容易造成水资源投入巨大,并且在更换水体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排放,这不利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而对于净化而言,通常采用过滤方式或者采用植物或生物菌进行净化处理或者通过添加药剂进行净化处理,而采用过滤方式使得设备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昂;植物或者生物菌对环境温度及水体要求较高,使得该处理方式繁琐且成本高昂;通过添加药剂进行处理,则会影响水体和动植物本身健康,可能导致景观水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污泥,造成二次污染。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能够对景观水体进行净化处理,降低更换新鲜水的频率,避免因加药导致的景观水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问题及二次污染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所述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包括景观水池、缺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沉淀池和循环水池,
[0006]所述景观水池内设有供水生植物生长的垫层及对所述垫层进行冲洗的第一曝气件,所述景观水池的出水进入所述缺氧反应池;
[0007]所述缺氧反应池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层和位于第一生物填料层下方的第二曝气件,所述缺氧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所述好氧反应池;
[0008]所述好氧反应池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层和位于第二生物填料层下方的第三曝气件,所述好氧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所述沉淀池;
[0009]所述沉淀池的出水进入所述循环水池,污泥进入所述缺氧反应池;
[0010]所述循环水池的出水进入所述景观水池。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缺氧反应池和好氧反应池设于地下。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曝气件为射流曝气器。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曝气件为穿孔曝气管。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曝气件为微孔曝气盘。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内设有中心导流筒,所述好氧反应池的出水通过所述中心导流筒进入沉淀池内。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的出水通过出水堰进入所述循环水池内。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水池内设有电导率仪,所述循环水池的出水根据电导率仪的测试结果进入景观水池内。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水池内还设有液位计,所述循环水池的出水根据液位计的测量结果进入景观水池内。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方法,所述水循环自净化方法包括:
[0020]S100,将景观水池,内的水输送至缺氧反应池内进行处理;
[0021]S200,将缺氧反应池处理后的水输送至好氧反应池内进行处理;
[0022]S300,将好氧反应池处理后的水输送至沉淀池进行处理;
[0023]S400,将沉淀池内的水输送至循环水池内,污泥输送至缺氧反应池内;
[0024]S500,将循环水池内的水输送至景观水池内。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对景观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并且净化后的水可补充至景观水池内,降低景观水池更换新鲜水的频率,并且本专利技术在对景观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时,无需额外加药,避免因额外加药造成的污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等问题,极大的降低处理、运行费用,实现环境友好。同时,该水循环自净化系统能够自动运行,减少人工操作。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结构图;
[0027]图2是图1中景观水体的结构图;
[0028]图3是图1中缺氧反应池的结构图;
[0029]图4是图1中好氧反应池的结构图;
[0030]图5是图1中沉淀池的结构图;
[0031]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水循环自净化方法流程图。
[003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33]10、景观水池,11、垫层,11a、支撑件,11b、垫层本体,12、第一曝气件,20、缺氧反应池,21、第一生物填料层,22、第二曝气件,30、好氧反应池,31、第二生物填料层,32、第三曝气件,40、沉淀池,41、中心导流筒,42、水堰,50、循环水池,60、电导率仪,70、液位计,M、曝气风机,N、污泥回流泵,P、净化水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35]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36]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及方法,能够对景观水体进行
净化处理,实现景观水体的循环利用,降低更换新鲜水的频率,同时,无需额外加药,避免因加药导致的景观水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问题及二次污染的问题。
[003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揭示的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包括景观水池10、缺氧反应池20、好氧反应池30、沉淀池40和循环水池50。其中,景观水池10的出水进入缺氧反应池20内。缺氧反应池20对景观水池10的出水进行缺氧反硝化处理,其出水进入好氧反应池30内。好氧反应池30对缺氧反应池20的出水进行好氧消化、降解COD处理,其出水进入沉淀池40。沉淀池40用于对好氧反应池30的出水进行沉淀处理,其出水进入循环水池50,污泥进入缺氧反应池20内。循环水池50用于存储沉淀池40的出水,其出水进入景观水池10内。
[0038]实施时,景观水池10内的景观水体经缺氧反应池20、好氧反应池30、沉淀池40处理后进入循环水池50内,循环水池50内的水进一步循环至景观水池10内,实现了景观水体的净化、循环利用,避免因频繁更换景观水体导致的污水排放、水资源投入大等问题。
[0039]如图2所示,景观水池10用于供动、植物生存,其出水进入缺氧反应池20内,其内设有垫层11和第一曝气件12,垫层11用于供水生植物生长;第一曝气件12设于垫层11的下方,一方面用于对垫层11进行冲洗处理,以将沉积在垫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水体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包括景观水池、缺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沉淀池和循环水池,所述景观水池内设有供水生植物生长的垫层及对所述垫层进行冲洗的第一曝气件,所述景观水池的出水进入所述缺氧反应池;所述缺氧反应池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层和位于第一生物填料层下方的第二曝气件,所述缺氧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所述好氧反应池;所述好氧反应池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层和位于第二生物填料层下方的第三曝气件,所述好氧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所述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出水进入所述循环水池,污泥进入所述缺氧反应池;所述循环水池的出水进入所述景观水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反应池和好氧反应池设于地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曝气件为射流曝气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件为穿孔曝气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自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曝气件为微孔曝气盘。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方舟程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