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其包括制备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不需要对其进行称重;准备一个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利用所述的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测量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1的大小,同时测量得到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1。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明显的缺陷,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再根据重正化常数进一步得到新的万有引力常量C,计算出电子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黑洞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π介子与其他强子之间相距为零时的万有引力的大小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
A method of renormalization of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萨克
·
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
[0003]任意两个质点m1、m2由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F
12
相互吸引,该引力F
12
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m1m2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0004][0005]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在两个质点m1、m2之间的距离趋于零的情况下,引力F
12
会趋于无穷大,或者说质点的原点(奇点)所在处的引力场场强是无穷大。但是,这明显与事实不符,也就是说,在两个质点m1、m2之间相距为零时,两个质点m1、m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
12
也不可能是无穷大。
[0006]现有的物理实验可以定性地证明,当二个质点重合时,并没有释放出无穷大的能量,例如,正负电子对的湮灭反应,即是例证。
[0007]基于两个质点m1、m2之间的距离趋于零,所释放出的能量为有限值这一事实,我们有理由假设此种情况下两个质点m1、m2之间的引力F
12
是趋于一个常数,不是无穷大。此外,如果质点的原点所在处的引力场的场强是物理上的无穷大,那么,即使离开了质点的原点(奇点)进行检测,该无穷大的引力场场强也不会因为有了距离而有丝毫的递减,其依然只能是无穷大。但我们有足够多的实验可以证明,对离开了质点的原点(奇点)处进行检测时,引力场的场强是一个有限的物理量。因此,需要从实验出发,对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重正化处理,让其避免引力场的场强会出现无穷大的结论。为此,需要基于物理实验的数据,对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修正,以解决其在两个质点m1、m2之间的距离趋于零时出现的无穷大难题。毋庸置疑,这一修正要最大限度地包容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符合的平方反比定律这一实验事实,而不能违反这一实验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明显的缺陷,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计算出电子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黑洞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π介子与其他强子之间相距为零时的万有引力的大小,可以对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在内的各个天体的质量重新进行计算,以得出更准确的数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种卫星发射、航天发射等科技项目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0]A、制备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不需要对其进行称重;
[0011]B、准备一个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
[0012]C、利用所述的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测量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1的大小,同时测量得到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1,然后再改变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并再次测量出改变了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后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2的大小;
[0013]E、根据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0014]F
12
=G m1m2/(r+r
m
)2ꢀꢀꢀ
(21)
[0015]将二次测量结果代入上式,分别得到:
[0016]F1=G m1m2/(R1+r
m
)2ꢀꢀꢀ
(22)
[0017]F2=G m1m2/(R2+r
m
)2ꢀꢀꢀ
(23)
[0018]简化式(22)、式(23)二个方程式,可得到:
[0019]F1/F2=(R2+r
m
)2/(R1+r
m
)2ꢀꢀꢀ
(24)
[0020]再将通过实验测量到的F1、F2和R1、R2代入(24)式,即可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中重正化常数r
m
的具体数值。
[0021]优选的,利用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电子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Ee为:
[0022]Ee=C me/r
m
ꢀꢀꢀ
(11)
[0023]式中C为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常量C,r
m
为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me为电子的质量。
[0024]优选的,利用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黑洞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E为:
[0025]E=C M/r
m
ꢀꢀꢀ
(12)
[0026]式中C为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常量C,r
m
为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M为黑洞的质量。
[0027]优选的,利用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π介子与其他强子之间相距为零时的万有引力F
π
的大小为:
[0028]F
π
=C M
π
M/r
m
ꢀꢀꢀ
(13)
[0029]式中C为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常量C,r
m
为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M
π
为π介子的质量,M为其他强子的质量。
[0030]优选的,所述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为卡文迪许扭秤,所述的二个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分别为采用金属制成的实心球形体。
[0031]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其包括制备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不需要对其进行称重;准备一个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利用所述的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测量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1的大小,同时测量得到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1,然后再改变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并再次测量出改变了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后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2的大小,将数据代入对应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中重正化常数r
m
的具体数值。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可解决现有的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明显的缺陷,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正化常数r
m
,再根据重正化常数r
m
进一步得
到新的万有引力常量C,计算出电子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黑洞在其场源处的引力场的场强,计算出π介子与其他强子之间相距为零时的万有引力的大小,还可以对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在内的各个天体的质量重新进行计算,以得出更准确的数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种卫星发射、航天发射等科技项目,进而可降低各种卫星发射的燃料消耗和航天发射的燃料消耗。
[0032]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A、制备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不需要对其进行称重;B、准备一个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C、利用所述的用于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装置,测量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1的大小,同时测量得到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1,然后再改变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并再次测量出改变了二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2后二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2的大小;E、根据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
12
=G m1m2/(r+r
m
)2ꢀꢀꢀꢀꢀꢀꢀꢀꢀꢀꢀꢀꢀꢀ
(21)将二次测量结果代入上式,分别得到:F1=G m1m2/(R1+r
m
)2ꢀꢀꢀꢀꢀꢀꢀꢀꢀꢀꢀꢀꢀ
(22)F2=G m1m2/(R2+r
m
)2ꢀꢀꢀꢀꢀꢀꢀꢀꢀꢀꢀꢀ
(23)简化式(22)、式(23)二个方程式,可得到:F1/F2=(R2+r
m
)2/(R1+r
m
)2ꢀꢀꢀꢀꢀꢀꢀꢀ
(24)再将通过实验测量到的F1、F2和R1、R2代入(24)式,即可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中重正化常数r
m
的具体数值。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实验数据重正化万有引力定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
申请(专利权)人:马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