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称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199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称电池组,包括工作电极和隔膜,所述隔膜为连续的Z字型折叠结构,所述工作电极的个数为三个以上的多个,各个所述工作电极从同一侧插设在所述隔膜的不同折叠缝之间;所述工作电极上设置有工作电极外极耳,多个所述工作电极和所述隔膜由铝塑膜塑封为一体,各个所述工作电极外极耳相错位设置且露在所述铝塑膜之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对称电池组中设置有多个工作电极,不同的工作电极之间可以连接而组成多个对称电池,并且这样的多个对称电池设置在相同的电池工作环境中,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对称电池组可以完成多数据的平行测试,提高了对电极活性材料性能测试的准确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称电池组


[0001]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对称电池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因寿命长、比容量大、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以及电解液,其每一部分都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称电池就是对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活性材料进行性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通过测试对称电池的阻抗,可以为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选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分析对称电池中电极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成膜时产生的气体,可以评估电池的安全性能。在电阻测试时,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往往需要多组数据;而产气量的测量也往往需要多个电极极片以得到较多的气体使测试数据更加准确。在需要多组数据的这些情况下,尤其是对于产气量的测试,如果仅通过制备多个对称电池的方法做平行实验来提高测试准确度,往往由于单个对称电池产气量较少不易准确测出气体中的微量气体的成分,而收集多个对称电池产生的气体效率又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对称电池组,可以一次得到多组测试数据,且简单、高效。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对称电池组,包括工作电极和隔膜,所述隔膜为连续的Z字型折叠结构,所述工作电极的个数为三个以上的多个,各个所述工作电极从同一侧插设在所述隔膜的不同折叠缝之间;所述工作电极上设置有工作电极外极耳,多个所述工作电极和所述隔膜由铝塑膜塑封为一体,各个所述工作电极外极耳相错位设置且露在所述铝塑膜之外。
[0006]优选地,所述对称电池组还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置在没有设置所述工作电极外极耳的一侧。
[0007]优选地,所述工作电极为三个。
[0008]优选地,所述工作电极的个数为偶数个,且所述工作电极为单面涂覆电极活性材料,多个所述工作电极叠片时两两为一组,且每组中两个所述工作电极的涂覆面相对设置。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0]本技术的对称电池组中设置有多个工作电极,不同的工作电极之间可以连接而组成多个对称电池,并且这样的多个对称电池设置在相同的电池工作环境中,因此本技术的对称电池组可以完成多数据的平行测试,提高了对电极活性材料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实施例1中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的组装示意图。
[0012]图2为实施例1所制得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实施例1所制得的对称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实施例2中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的组装示意图。
[0015]图5为实施例2所制得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实施例2所制得的对称电池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1、第一工作电极;12、第二工作电极;13、第三工作电极;14、第四工作电极;110、第一工作电极内极耳;120、第二工作电极内极耳;130、第三工作电极内极耳;140、第四工作电极内极耳;111、第一工作电极外极耳;121、第二工作电极外极耳;131、第三工作电极外极耳;141、第四工作电极外极耳;2、隔膜;31、第一对电极;32、第二对电极;33、第三对电极;35、对电极外极耳;310、第一对电极内极耳;320、第二对电极内极耳;330、第三对电极内极耳;4、气囊;5、铝塑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制备一种对称电池组,方法如下:
[0022]1、制作工作电极:将待评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制浆并涂覆在集流体的正、反两面上,烘干、碾压制成片。
[0023]2、对电极的制作:使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制浆并双面涂覆在集流体的正、反两面上,烘干、碾压制成片。制作时使对电极的尺寸大于工作电极的尺寸。
[0024]3、制作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
[0025]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的组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将隔膜2进行连续的Z字型折叠。将四片工作电极,即第一工作电极11、第二工作电极12、第三工作电极13和第四工作电极14分别从图1所示的隔膜2的右侧依次插入隔膜2的不同的折叠缝中,且使得第一工作电极内极耳110和第二工作电极内极耳120在如图1所示的极片的同一侧错位设置,第三工作电极内极耳130和第四工作电极内极耳140在与第一工作电极内极耳110相对的同一侧错位设置。将三片对电极,即第一对电极31、第二对电极32和第三对电极33分别从图1所示的隔膜2的左侧依次插入隔膜2的不同折叠缝中,且使得第一对电极内极耳310、第二对电极内极耳320和第三对电极内极耳330相叠合且与第一工作电极内极耳110的方向相垂直。在第一工作电极内极耳110上焊接第一工作电极外极耳111,在第二工作电极内极耳120上焊接第二工作电极外极耳121,在第三工作电极内极耳130上焊接第三工作电极外极耳131,在第四工作电极内极耳140上焊接第四工作电极外极耳141,将第一对电极内极耳310、第二对电极内极耳320、第三对电极内极耳330焊在一起并焊接上对电极外极耳35。用铝塑膜5将由上述由第一工作电极11、第二工作电极12、第三工作电极13、第四工作电极14、第一对电极31、第二对电极32和第三对电极33叠成的电芯塑封,并将第一工作电极外极耳111、第二工作电极外极耳121、第三工作电极外极耳131、第四工作电极外极耳141和对电极外极耳35外露,并在没有设置极耳的一侧留出部分铝塑膜作为气囊4,烘烤、注液、封口制成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
[0026]4、将制成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中的第一工作电极外极耳111、第二工作电极外极耳121、第三工作电极外极耳131、第四工作电极外极耳141并联为正极,同时以对电极外极耳35为负极对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在外加压力条件下进行化成(外加压力是为了使各工作电极、对电极之间增加接触、减小内阻且有利于排出气体),然后将第一工作电极11、第二工作电极12、第三工作电极13、第四工作电极14的荷电态调整为50%SOC。将第一对电极31、第二对电极32和第三对电极33从图2所示的软包锂离子叠片电池的左侧(即对电极外极耳35所在的一侧)抽出,并将铝塑膜5再次抽气、封口后得到一个包含有第一工作电极11、第二工作电极12、第三工作电极13和第四工作电极14的对称电池组。图3为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对称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7]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对称电池组包含有第一工作电极11、第二工作电极12、第三工作电极13和第四工作电极14。在这个对称电池组中,相邻两个工作电级组合即可得到一个对称电池,因此,在进行测试时可以通过本实施例的对称电池组得到三组试验数据,即分别测试第一工作电极11与第二工作电极12、第二工作电极12与第三工作电极13、第三工作电极13与第四工作电极14的阻抗,并且在测试时还可以对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称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电极和隔膜,所述隔膜为连续的Z字型折叠结构,所述工作电极的个数为三个以上的多个,各个所述工作电极从同一侧插设在所述隔膜的不同折叠缝之间;所述工作电极上设置有工作电极外极耳,多个所述工作电极和所述隔膜由铝塑膜塑封为一体,各个所述工作电极外极耳相错位设置且露在所述铝塑膜之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电池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丽袁萍萍万慧芬林延文李震田维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