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271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智能湿热敷系统包括接收中药并进行中药煎汤处理以获得敷药水的处理模块、敷设于患者的相应皮肤组织以吸收所述敷药水的敷片、将从所述敷片上溢出的多余敷药水进行转移回收的回收模块、和将所述敷药水分别喷洒于敷设于患者身上的不同区域的敷片上的湿润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敷片的温度监测进而自动持续对敷片上的敷药水进行添加和置换,游戏减少湿热敷过程的繁琐的处理作业,同时有效提高使用者的湿热敷的治疗效率。率。率。

An intelligent wet hot compress system for 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药湿热敷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中药湿热敷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0003]本实验团队长期针对中药热湿敷的相关技术进行大量相关记录资料的浏览和研究,同时依托相关资源,并进行大量相关实验,经过大量检索发现存在的现有技术有如KR101757732B1、KR101729618B1、US07976484B2和CN111904702B公开的。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中医护理用药物热敷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上固定板底面的四个角上均垂直固定设置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下端均固定设置在下固定板的顶面上;下固定板上设置有挤压机构;皮革套的底面上开设有数个透气孔;皮革套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包,安装板的底面上通过管卡固定设置有导气管,导气管的底面上等间距固定连接有数个支管,数个支管的下端上固定连接有喷头;水箱的内底面上固定设置有数个加热管,抽吸泵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水箱的内部相连通设置,抽吸泵的输出端与导气管右侧的伸设端固定连接,通过高温蒸汽对中药包进行加热的方式来保持中药包的温度和湿度。
[0004]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的对患者进行湿热敷过中,需要不停置换敷片以维持敷药温度,进而对湿热敷的治疗区域不同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复杂繁琐,且容易降低患者湿热敷治疗的效果;现有技术中湿热敷设备的智能度低,不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湿热敷治疗的效率,作出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本领域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所述智能湿热敷系统包括接收中药并进行中药煎汤处理以获得敷药水的处理模块、敷设于患者的相应皮肤组织以吸收所述敷药水的敷片、将从所述敷片上溢出的多余敷药水进行转移回收的回收模块、和将所述敷药水分别喷洒于敷设于患者身上的不同区域的敷片上的湿润模块,其中,所述敷片包括由至少两层纱布互相配合重叠以覆盖于患者的相应皮肤组织的敷贴布、填充于所述敷贴布的其中两层纱布之间的医用棉、粘接于所述敷贴布的其中一个端面且环绕配合于相应端面的边缘区域的硅胶材质的闭合胶圈、环绕配合于所述敷贴布的另一个端面的边缘区域且形状与所述闭合胶圈的重叠设置的闭合环、分别设置于所述闭合胶圈和闭合环上以实现所述闭合胶圈
和闭合环互相对扣固定的卡扣件、和设置于所述闭合环的内部的通道结构的空腔。
[0008]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模块包括接收中药的接收腔、对所述接收腔进行定量进水的进液模块、其中一端延伸至所述接收腔的底部区域且另一贯穿出所述接收腔外界的抽吸管、与所述抽吸管的另一端连通设置的且与所述接收腔互相独立作业的储放腔、驱动所述接收腔内的敷药水从所述抽吸管转移至所述储放腔的液泵、和连接于所述抽吸管的其中一端以对所述抽吸管所转移的敷药水进行过滤的过滤机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回收模块包括均匀设置于所述闭合环的内环壁且与所述空腔连通设置的抽吸孔、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连通设置且另一端朝所述闭合环的外界延伸设置的引流管、与所述引流管连通设置的回收腔、驱动从所述敷贴布渗出的敷药水从所述抽吸管转移至引流管并收集于所述回收腔的驱动泵、和敷设于所述闭合环上的外环壁上以对敷设于所述患者皮肤的所述敷贴布的温度进行监测的温度传感器。
[0010]进一步的,所述湿润模块包括与所述储放腔互相独立作业的雾化腔、均匀敷设于所述雾化腔内的超声雾化片、其两端分别依次连通所述储放腔和雾化腔的连通管、将所述储放腔内的敷药水转移至所述雾化腔的微型泵、与所述雾化腔的顶部连通设置的出雾管、其中一个连接口与所述出雾管连通配合的多通式管接头、其中一端依次与所述多通式管接头的剩余的连接口连通配合的配合管、设置于各所述配合管与其相应的连接口的附近区域以控制所述配合管与所述出雾管的连通情况的电磁阀门、分别敷设于各所述配合管的内管壁的加热片、和分别与各所述配合管的另一端连接设置的喷头机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喷头机构包括与所述配合管的另一端的端末连通设置且朝所述配合管外界扩张设置的漏斗状的连接头、从所述连接头的侧端朝所述连接头的外部区域延伸设置的探测杆、均匀设置于所述探测杆的外杆壁的湿度传感器、和接收所述湿度传感器的监测情况进一步确定所述敷药水进药至相应敷片上的进药情况的判断单元。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其中两端连通设置的管状结构的筒部件、设置于所述筒部件的其中一端以与所述抽吸管连通设置的连接件、配合于所述筒部件的另一端的过滤网、均匀设置于所述筒部件的侧筒壁的滤孔、和从所述筒部件的外筒壁均匀向所述筒部件的外界延伸设置的延伸杆。
[0013]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专利技术的敷片有效通过形变调节以固定于患者的不同目标皮肤区域上,且通过所述敷片有效实现对患者的不同皮肤区域进行湿热敷治疗作业,进而提高中药热湿敷的治疗效率。
[0015]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进行湿热敷作业的敷片的温度进行持续监测,进一步通过敷片上的敷药水的自动进料和抽吸转移以保证所述敷片的温度,进而保证湿热敷的治疗效果,通过多个配合管和喷头机构的配合作业,实现对患者的不同皮肤组织区域的热湿敷治疗的效率。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各敷片上的敷药水量进行监控,进而有效控制各敷片上的敷药水的量,以避免所述敷药水从敷片溢出,有效保证用户在湿热敷治疗过程中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7]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相同的部分。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可调节式肿瘤内科用智能湿热敷系统的模块化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湿润模块的模块化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喷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敷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

连接件;2

延伸杆;3

滤孔;4

筒部件;5

连接头;6

闭合环;7

闭合胶圈;8

探测杆,9

配合管;10

纱布;11

医用棉;12

卡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临床护理用的智能湿热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湿热敷系统包括接收中药并进行中药煎汤处理以获得敷药水的处理模块、敷设于患者的相应皮肤组织以吸收所述敷药水的敷片、将从所述敷片上溢出的多余敷药水进行转移回收的回收模块、和将所述敷药水分别喷洒于敷设于患者身上的不同区域的敷片上的湿润模块,其中,所述敷片包括由至少两层纱布互相配合重叠以覆盖于患者的相应皮肤组织的敷贴布、填充于所述敷贴布的其中两层纱布之间的医用棉、粘接于所述敷贴布的其中一个端面且环绕配合于相应端面的边缘区域的硅胶材质的闭合胶圈、环绕配合于所述敷贴布的另一个端面的边缘区域且形状与所述闭合胶圈的重叠设置的闭合环、分别设置于所述闭合胶圈和闭合环上以实现所述闭合胶圈和闭合环互相对扣固定的卡扣件、和设置于所述闭合环的内部的通道结构的空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湿热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接收中药的接收腔、对所述接收腔进行定量进水的进液模块、其中一端延伸至所述接收腔的底部区域且另一贯穿出所述接收腔外界的抽吸管、与所述抽吸管的另一端连通设置的且与所述接收腔互相独立作业的储放腔、驱动所述接收腔内的敷药水从所述抽吸管转移至所述储放腔的液泵、和连接于所述抽吸管的其中一端以对所述抽吸管所转移的敷药水进行过滤的过滤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湿热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模块包括均匀设置于所述闭合环的内环壁且与所述空腔连通设置的抽吸孔、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连通设置且另一端朝所述闭合环的外界延伸设置的引流管、与所述引流管连通设置的回收腔、驱动从所述敷贴布渗出的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园园徐明明李贞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