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66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温控组件包括:对盒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间隙内设有液滴状导电介质;在下基板下侧且在远离下基板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有绝缘层和驱动电极,驱动电极被配置为控制导电介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导电介质与上基板相接触;在第二状态下,导电介质与上基板相脱离;或者,温控组件包括:对盒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间隙内设有热传导介质;上基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驱动电极,下基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驱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至少部分正对设置且二者的极性相反;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被配置为控制热传导介质的分子发生偏转。子发生偏转。子发生偏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热失控与低温下的性能下降是当前电子产品、航天、电动车和建筑领域电池的核心热控问题,会导致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电池性能低下。在不同的环境温度和工况下,电池有时需要高效散热(例如充电或运转高温时),有时需要保温(例如低温天气时)来实现最优的充放电状态,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3]比如,目前新能源电车的里程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温度决定了电池使用效率,因此,电池模组的温度控制是保证新能源汽车续航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厂家的方式都是采用加热和制冷的热泵装置进行电池温控。然而热泵的运行同样需要电力损耗,无形之间就减少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0004]目前常用的热开关方式大致包括三种,分别为:
[0005]气相热开关:直接通过调整两部件接触与不接触,通过不接触时的中间气体隔热);
[0006]相变热开关:通过不同相态的热物性差异来调控传热;以及,
[0007]其他使用新材料压缩的机械热开关,例如采用泡沫石墨烯压缩的开关技术。
[0008]其中,气相热开关和机械热开关都需要通过传导面的移动来实现开关控制,需要传动装置实现机械位移,结构复杂,不能快速地进行热量调控,并且容易引入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
[0010]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组件,包括:对盒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液滴状导电介质;
[0011]在所述下基板靠近所述上基板的一侧且在远离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有绝缘层和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导电介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相接触;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相脱离。
[0012]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极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均为平整的板状结构。
[0013]可选地,所述下基板为平整的板状结构,所述上基板靠近所述下基板一侧的表面呈台阶状,所述上基板靠近所述下基板一侧的表面包括在垂直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错开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较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下基板;
[0014]在平行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驱动电极包括并排且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0015]在垂直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表面正对设置,且所述
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正对设置;
[0016]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触;
[0017]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脱离。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间隔50μm~100μm;
[0019]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电时,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接触角的范围为70
°
~90
°

[0020]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不通电时,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接触角的范围为90
°
~120
°

[0021]可选地,所述导电介质包括水或液态金属。
[0022]可选地,所述间隙内的压强不大于一个大气压。
[002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组件,包括:对盒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热传导介质;
[0024]所述上基板靠近所述下基板一侧的表面设有第一驱动电极,所述下基板靠近所述上基板一侧的表面设有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至少部分正对设置且二者的极性相反;
[0025]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热传导介质的分子发生偏转。
[0026]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完全正对设置;
[0027]所述热传导介质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热传导介质的分子的轴向沿着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的对盒方向;在所述第四状态下,所述热传导介质的分子的轴向垂直于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的对盒方向。
[0028]可选地,所述热传导介质包括液晶或碳纳米管悬浮液。
[002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温控组件。
[003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采用电润湿的方式,通过驱动电极的通电状态控制导电介质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形状,实现导电介质与上基板的接触与断开,从而实现热流控制;或者,通过驱动电极的通电状态控制热传导介质的分子的偏转来实现不同的导热状态,温控组件的结构简单,且温控调节极其方便快速。
附图说明
[003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的上基板远离下基板一侧的表面的中点在
两种状态下的10s内的升温效果的对比示意图;
[0036]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7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组件在第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盒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液滴状导电介质;在所述下基板靠近所述上基板的一侧且在远离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有绝缘层和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导电介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相接触;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相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均为平整的板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板为平整的板状结构,所述上基板靠近所述下基板一侧的表面呈台阶状,所述上基板靠近所述下基板一侧的表面包括在垂直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错开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较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下基板;在平行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驱动电极包括并排且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在垂直于所述下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表面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正对设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触;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电介质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脱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间隔50μm~100μm;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电时,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接触角的范围为70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骥刘浩男刘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