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897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0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包括臭氧排出口、保护外壳、臭氧排出管、散热孔、臭氧发生装置、散热装置和发生仓,所述散热装置设于发生仓内壁底面上,所述保护外壳设于发生仓内壁侧面上,所述臭氧发生装置设于保护外壳内壁底面上,所述臭氧排出管一端设于发生仓内上壁下,所述臭氧排出管另一端连接于臭氧发生装置侧面上,所述臭氧排出口设于发生仓顶部且连接于臭氧排出管上,所述散热孔均匀分布贯穿发生仓侧壁上端且连接于保护外壳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超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通过散热装置,实现对臭氧发生器和臭氧排出管进行散热保护,避免臭氧分解的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器。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


[0001]本技术属于超氧
,具体是指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超氧又称"臭氧",是1785年德国科学家冯马鲁姆发现,其特点为电为高、不稳定、蓝色、溶解性强,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腥味。雷电暴雨过后的森林散发的清腥味即为"臭氧",自然空气中臭氧浓度约0.01~0.04PPM是一种"实际无毒无色气体",对人类的健康有相当的保护作用,臭氧的发生技术主要是通过自然界产生臭氧的方法模拟而来的,伴随不断的研究和科技的发展,臭氧的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方法有光化学法、电化学法、电晕放电法,目前工业用臭氧主要采用电晕放电法。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在使用时,散热效果不好,散热效率慢,易造成臭氧分解,进而影响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散热装置,实现对臭氧发生器和臭氧排出管进行散热保护,避免臭氧分解的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
[000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包括臭氧排出口、保护外壳、臭氧排出管、散热孔、臭氧发生装置、散热装置和发生仓,所述散热装置设于发生仓内壁底面上,所述保护外壳设于发生仓内壁侧面上,所述臭氧发生装置设于保护外壳内壁底面上,所述臭氧排出管一端设于发生仓内上壁下,所述臭氧排出管另一端连接于臭氧发生装置侧面上,所述臭氧排出口设于发生仓顶部且连接于臭氧排出管上,所述散热孔均匀分布贯穿发生仓侧壁上端且连接于保护外壳内;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连接管一、连接管二、支撑板、散热电机、排气孔、散热扇叶、散热仓、散热套管和排气管,所述散热仓设于发生仓内壁底面上,所述散热电机设于散热仓内壁侧面下端,所述散热扇叶套接于散热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支撑板设于散热电机的输出端侧面上,所述排气孔贯穿发生仓侧壁且连接于散热仓内,所述连接管二一端连接于散热仓内,所述连接管二另一端连接于保护外壳底面,所述散热套管套接于臭氧排出管且设于发生仓内,所述连接管一一端连接于连接管二上,所述连接管一另一端设于散热套管下,所述排气管一端连接于散热套管靠近发生仓内上壁的一端侧面上,所述排气管另一端连接于发生仓侧壁外侧,所述臭氧排出管外侧套接设有散热内管,所述散热内管下对称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于散热套管内壁底面上,所述散热内管外侧面设有弧形内凹结构,散热电机控制散热扇叶转动,散热扇叶通过排气孔抽取外界空气,并通过连接管一和连接管二分别送入保护外壳和散热套管内,空气进入保护外壳内,与臭氧发生装置接触,降低臭氧发生装置的温度,实现散热,空气进入散热套管内,与散热内管接触,散热内管外侧的弧形内凹结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强了散热效果,空气从排气管排出。
[0005]为了增强臭氧排出管的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套管下端对称贯穿设有流通孔。
[0006]优选地,所述发生仓下对称设有垫块。
[0007]其中,所述散热孔倾斜设置,所述散热孔靠近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端高度大于远离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端高度。
[0008]本技术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操作简单,机构紧凑,设计合理,散热电机控制散热扇叶转动,散热扇叶通过排气孔抽取外界空气,并通过连接管一和连接管二分别送入保护外壳和散热套管内,空气进入保护外壳内,与臭氧发生装置接触,降低臭氧发生装置的温度,实现散热,空气进入散热套管内,与散热内管接触,散热内管外侧的弧形内凹结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强了散热效果,空气从排气管排出。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的整体结构图;
[001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的散热套管的截面结构图。
[0011]其中,1、臭氧排出口,2、保护外壳,3、臭氧排出管,4、散热孔,5、臭氧发生装置,6、散热装置,7、发生仓,8、连接管一,9、连接管二,10、支撑板,11、散热电机,12、排气孔,13、散热扇叶,14、散热仓,15、散热套管,16、排气管,17、流通孔,18、垫块,19、散热内管,20、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如图1

2所述,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包括臭氧排出口1、保护外壳2、臭氧排出管3、散热孔4、臭氧发生装置5、散热装置6 和发生仓7,所述散热装置6设于发生仓7内壁底面上,所述保护外壳2设于发生仓7内壁侧面上,所述臭氧发生装置5设于保护外壳2内壁底面上,所述臭氧排出管3一端设于发生仓7内上壁下,所述臭氧排出管3另一端连接于臭氧发生装置5侧面上,所述臭氧排出口1设于发生仓7顶部且连接于臭氧排出管3上,所述散热孔4均匀分布贯穿发生仓7侧壁上端且连接于保护外壳2 内;所述散热装置6包括连接管一8、连接管二9、支撑板10、散热电机11、排气孔12、散热扇叶13、散热仓14、散热套管15和排气管16,所述散热仓 14设于发生仓7内壁底面上,所述散热电机11设于散热仓14内壁侧面下端,所述散热扇叶13套接于散热电机11的输出端上,所述支撑板10设于散热电机11的输出端侧面上,所述排气孔12贯穿发生仓7侧壁且连接于散热仓14 内,所述连接管二9一端连接于散热仓14内,所述连接管二9另一端连接于保护外壳2底面,所述散热套
管15套接于臭氧排出管3且设于发生仓7内,所述连接管一8一端连接于连接管二9上,所述连接管一8另一端设于散热套管15下,所述排气管16一端连接于散热套管15靠近发生仓7内上壁的一端侧面上,所述排气管16另一端连接于发生仓7侧壁外侧,所述臭氧排出管3 外侧套接设有散热内管19,所述散热内管19下对称设有支撑杆20,所述支撑杆20设于散热套管15内壁底面上,所述散热内管19外侧面设有弧形内凹结构。
[0015]如图2所述,所述散热套管15下端对称贯穿设有流通孔17。
[0016]如图1所述,所述发生仓7下对称设有垫块18。
[0017]如图2所述,所述散热孔4倾斜设置,所述散热孔4靠近臭氧发生装置5 的一端高度大于远离臭氧发生装置5的一端高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净化超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排出口、保护外壳、臭氧排出管、散热孔、臭氧发生装置、散热装置和发生仓,所述散热装置设于发生仓内壁底面上,所述保护外壳设于发生仓内壁侧面上,所述臭氧发生装置设于保护外壳内壁底面上,所述臭氧排出管一端设于发生仓内上壁下,所述臭氧排出管另一端连接于臭氧发生装置侧面上,所述臭氧排出口设于发生仓顶部且连接于臭氧排出管上,所述散热孔均匀分布贯穿发生仓侧壁上端且连接于保护外壳内;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连接管一、连接管二、支撑板、散热电机、排气孔、散热扇叶、散热仓、散热套管和排气管,所述散热仓设于发生仓内壁底面上,所述散热电机设于散热仓内壁侧面下端,所述散热扇叶套接于散热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支撑板设于散热电机的输出端侧面上,所述排气孔贯穿发生仓侧壁且连接于散热仓内,所述连接管二一端连接于散热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丽岑选权陈煌陈依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嘉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