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渣沥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1417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煤气化生产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炉渣沥水装置,包括具有出渣口的渣斗本体和能够开闭所述出渣口的插板阀,在渣斗本体上设置具有第一沥水板的第一沥水孔和/或在插板阀的插板上设置具有第二沥水板的第二沥水孔,从而将渣斗本体内存放的炉渣的水分通过第一沥水孔和第二沥水孔排出,并通过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收集,同时炉渣被第一沥水板和第二沥水板拦截在渣斗本体内,这就使得从出渣口排出的炉渣不再具有较大的水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水分从输送车辆沥出,并对气化炉拉渣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

Slag draina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炉渣沥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煤气化生产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炉渣沥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干煤粉气化装置是利用气流床气化法,将粉煤和气化剂一起喷入气化炉内,通过高温高压反应,生成合成气并排出灰分的装置。
[0003]干煤粉气化装置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炉渣,目前设置气化炉用捞渣机将收集的炉渣存放在渣斗内,而后将渣斗内的炉渣释放至输送车辆内,而后进行运输排放。但是由于炉渣内具有大量的水分,因此炉渣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水分从输送车辆沥出的情况,从而对气化炉拉渣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干煤粉气化装置产生的炉渣具有大量水分,直接将炉渣通过输送车辆运输会产生水分从输送车辆沥出的问题,提供一种炉渣沥水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炉渣沥水装置,包括具有出渣口的渣斗本体和能够开闭所述出渣口的插板阀;
[0006]所述渣斗本体设有第一沥水孔,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入口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一沥水板;和/或,
[0007]所述插板阀的插板设有第二沥水孔,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能够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二沥水板。
[0008]可选地,所述渣斗本体设有同轴设置的两个法兰,两个所述法兰的法兰孔形成所述第一沥水孔,两个所述法兰之间夹设所述第一沥水板。
[0009]可选地,所述渣斗本体包括锥形仓,所述锥形仓的内径较小一端形成位于所述渣斗本体底部的出渣口,所述第一沥水孔位于所述锥形仓的外周上。
[0010]可选地,所述插板上的第二沥水孔设置为通道结构,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设置在插板的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端面上,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设置在插板始终位于所述插板阀的阀座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二沥水板位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口。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沥水板和所述第二沥水板设有平行的多个条形孔;和/或
[0012]所述第一沥水板和所述第二沥水板为圆形或方形板体。
[0013]可选地,所述炉渣沥水装置还包括反洗管,所述反洗管与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出口和/或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第一沥水板和/或所述第二沥水板提供反洗液。
[0014]可选地,所述炉渣沥水装置还包括相连的真空泵和渣水储罐,所述第一排水管和/
或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于所述渣水储罐。
[0015]可选地,所述渣水储罐设有放空管。
[0016]可选地,所述渣水储罐设有具备管道泵的渣水释放管,所述渣水释放管的出口连接捞渣机用于容纳清水的箱体,所述捞渣机的箱体通过管路连接灰水处理装置。
[0017]可选地,所述炉渣沥水装置还包括烘干气管路,所述烘干气管路的出口连接所述渣斗本体,所述烘干气管路用于向所述容纳空间内通入烘干气。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渣斗本体上设置具有第一沥水板的第一沥水孔和/或在插板阀的插板上设置具有第二沥水板的第二沥水孔,从而将渣斗本体内存放的炉渣的水分通过第一沥水孔和第二沥水孔排出,并通过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收集,同时炉渣被第一沥水板和第二沥水板拦截在渣斗本体内,这就使得从出渣口排出的炉渣不再具有较大的水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水分从输送车辆沥出,并对气化炉拉渣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炉渣沥水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渣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炉渣沥水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沥水板和第二沥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炉渣沥水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渣斗本体;2.插板阀;3.第一排水管;4.第二排水管;5.法兰;6.锥形仓;7.条形孔;8.反洗管;9.真空泵;10.渣水储罐;11.放空管;12.管道泵;13.渣水释放管;14.烘干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炉渣沥水装置,包括具有出渣口的渣斗本体1和能够开闭所述出渣口的插板阀2;
[0026]所述渣斗本体1设有第一沥水孔,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入口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一排水管3,所述第一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一沥水板;和/或,
[0027]所述插板阀2的插板设有第二沥水孔,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能够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二排水管4,所述第二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二沥水板。
[002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渣斗本体1上设置具有第一沥水板的第一沥水孔和/或在插板阀2的插板上设置具有第二沥水板的第二沥水孔,从而将渣斗本体内存放的炉渣的水分通过第一沥水孔和第二沥水孔排出,并通过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收集,同时炉渣被第一沥水板和第二沥水板拦截在渣斗本体1内,这就使得从出渣口排出的炉渣不再具有
较大的水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水分从输送车辆沥出,并对气化炉拉渣区域和运输沿线的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
[0029]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渣斗本体1设有同轴设置的两个法兰5,两个所述法兰5的法兰孔形成所述第一沥水孔,两个所述法兰5之间夹设所述第一沥水板,其中异于连接渣斗本体1的法兰5与第一排水管3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渣斗本体1上直接设置通孔以形成第一沥水孔,并在渣斗本体1设有第一沥水孔的渣斗壁上覆盖第一沥水板。
[0030]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渣斗本体1包括锥形仓6和竖直仓,所述锥形仓6的内径较小一端形成位于所述渣斗本体1底部的出渣口,所述第一沥水孔位于所述锥形仓6的外周上,本实施例中,锥形仓6为四棱锥形,每个平面上均设有第一沥水孔,锥形仓6的平面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0
°‑
60
°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锥形仓6也可以为圆锥形;渣斗本体1也可以仅设置锥形仓6或者仅设置竖直仓,在仅设置竖直仓时,第一沥水孔位于竖直仓的外周上,相较于第一沥水孔位于竖直仓,锥形仓6形成的斜面有利于炉渣的水分进入第一沥水孔。
[0031]所述插板上的第二沥水孔设置为通道结构,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设置在插板的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沥水板位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口,以使插板阀2关闭时,炉渣承载在插板以及第二沥水板上,从而使炉渣内的水分流入第二沥水孔内,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设置在插板始终位于所述插板阀2的阀座外的部分上,使得连接第二沥水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渣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出渣口的渣斗本体(1)和能够开闭所述出渣口的插板阀(2);所述渣斗本体(1)设有第一沥水孔,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入口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一排水管(3),所述第一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一沥水板;和/或,所述插板阀(2)的插板设有第二沥水孔,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能够与所述渣斗内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连接第二排水管(4),所述第二沥水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内径适配的第二沥水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渣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渣斗本体(1)设有同轴设置的两个法兰(5),两个所述法兰(5)的法兰孔形成所述第一沥水孔,两个所述法兰(5)之间夹设所述第一沥水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渣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渣斗本体(1)包括锥形仓(6),所述锥形仓(6)的内径较小一端形成位于所述渣斗本体(1)底部的出渣口,所述第一沥水孔位于所述锥形仓(6)的外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渣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上的第二沥水孔设置为通道结构,第二沥水孔的入口设置在插板的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端面上,第二沥水孔的出口设置在插板始终位于所述插板阀(2)的阀座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二沥水板位于所述第二沥水孔的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强李俊挺赵元琪白海陈德云王国梁董先营朱斌任利荣孔令法曹文龙董文卓张文飞田宝贵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