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间断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397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直流电源技术领域的一种不间断多路输出直流电源,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的输出端,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多路输出正

An uninterruptible multi output DC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间断多路输出直流电源


[0001]本技术属于直流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不间断多路输出直流电源。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流的供电方案中电子设备大多采用独立的直流电源供电。但是在这些设备中,往往单个设备内部就集中了多个需要供电的负载,并且这些负载需求的供电电压也不尽相同,因此就需要单独给每个负载配置一个供电电源。通过将多个独立的直流电源模块组合在一起,每个独立的电源分别给对应的负载提供需求的电压,这样就能够使得设备中多个负载对不同的供电电压的需求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方案也存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多个独立电源集成后造成电源体积过大,不易携带;不具备可以有效应对掉电等突发情况的功能。
[0003]针对这一问题,有方案通过使用前端锂电池和后端反激变压器结合的方式实现多路输出,当输入电压低于设定阈值下限时,通过电路切换系统改为锂电池供电。这类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一定范围内系统掉电,断电所导致的问题,但在某些应用场合下的适用性较低,例如锂电池放电到一定阶段时缺乏必要的锂电池电压检测环节,锂电池能量的过放使得锂电池使用周期大大缩短,也限制了产品的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不间断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具有电源体积小、多路电压的输出不间断,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包括:MCU控制器、EMI整流滤波电路和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的输出端,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正激输出端连接锂电池组;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一输入端通过第一采样回路与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二采样回路与锂电池组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三采样回路与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反激输出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连接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正激输出电路、锂电池组充放电切换电路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X电容CX1,所述第一X电容CX1的两端分别连接市电的输出端;第二X电容CX2,所述第二X电容CX2与所述第一X电容CX1分别并联在共模电感CMC1的两端;所述第二X电容CX2的两端分别连接整流桥的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的其中之一输出端与电感Lin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in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Bus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Bus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桥的其中之另一输出端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绕组Np的一端与开
关管S1的漏极连接,开关管S1的源极、变压器原边绕组Np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变压器反激绕组Ns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开关管S2的源极、电解电容C1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解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1与电感L1的公共端与锂电池组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与开关管S2的公共端与锂电池组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变压器反激绕组Ns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2的一端、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开关管S3的源极与开关管S4的漏极、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4、电阻R1并联后串联在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4的源极之间;开关管S4的源极与电解电容C2的另一端、变压器反激绕组Ns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降压控制回路采用MP2908A芯片,第一降压控制回路的输入端与电感L2、电解电容C4、电阻R1的公共端连接,第一降压控制回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管S3的栅极连接;开关管S5的漏极与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开关管S5的源极与开关管S6的漏极、电感L3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5、电阻R2并联后串联在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6的源极之间;开关管S6的源极与开关管S5的漏极连接;第二降压控制回路采用MP2908A芯片,第二降压控制回路的输入端与电感L3、电解电容C5、电阻R2的公共端连接,第二降压控制回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管S5的栅极连接;反激控制回路采用LD5535E芯片,反激控制回路的输入端与开关管S5的漏极连接,反激控制回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管S1的栅极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二采样回路与锂电池组的正极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开关管S2的栅极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三采样回路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锂电池组充放电切换电路包括:继电器Relay1与电阻R12串联后一端接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正激输出端的端电压Vi,另一端接锂电池组的输出电压Vbat;继电器Relay1的线圈与二极管D4并联后一端通过电阻R8连接电压Vcc,另一端与PNP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PNP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R10与MCU控制器的输出端;PNP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0011]进一步地,所述MCU控制器的型号为AT89S51。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采样回路、第二采样回路和第三采样回路结构相同,包括:分压电阻R7与分压电阻R9串联,分压电阻R7接采样点电压,分压电阻R9接地,分压电阻R7与分压电阻R9的公共端接运放的输入端之一,运放的输入端之另一接参考电压Vcc,运放的输出端接MCU控制器的输入端。
[0013]进一步地,电阻R3和电阻R4串联后与电容C6并联;电阻R4与电容C6的公共端与TL431可调精密并联稳压器的A端相连并接地;电阻R3与电容C6的公共端与TL431可调精密并联稳压器的K端相连并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接锂电池组;TL431可调精密并联稳压器的R端接电阻R3和电阻R4的公共端;电阻R3与电容C6的公共端输出参考电压Vcc。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采用正

反激变换器实现了多路输出,电源体积小,电源内部包含锂电池组,可保证多路电压输出的不间断;此外,锂电池组的电压检测环节可以有效避免锂电池组电压过充过放问题,大幅度的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
[0016](2)本技术各直流输出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输出电压、电流精度高,无交叉调整率问题;
[0017](3)本技术在电源掉电、断电情况下,可通过硬件电路切换供电方式,保证电源的不间断输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MCU控制器、EMI整流滤波电路和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的输出端,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正激输出端连接锂电池组;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一输入端通过第一采样回路与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二采样回路与锂电池组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其中之另一输入端通过第三采样回路与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反激输出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连接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的正激输出电路、锂电池组充放电切换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X电容CX1,所述第一X电容CX1的两端分别连接市电的输出端;第二X电容CX2,所述第二X电容CX2与所述第一X电容CX1分别并联在共模电感CMC1的两端;所述第二X电容CX2的两端分别连接整流桥的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的其中之一输出端与电感Lin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in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Bus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Bus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桥的其中之另一输出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输出正

反激变换器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绕组Np的一端与开关管S1的漏极连接,开关管S1的源极、变压器原边绕组Np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EMI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变压器反激绕组Ns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开关管S2的源极、电解电容C1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解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1与电感L1的公共端与锂电池组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与开关管S2的公共端与锂电池组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变压器反激绕组Ns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2的一端、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开关管S3的源极与开关管S4的漏极、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4、电阻R1并联后串联在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4的源极之间;开关管S4的源极与电解电容C2的另一端、变压器反激绕组Ns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降压控制回路采用MP2908A芯片,第一降压控制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朝斌毛鹏刘益民王金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