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230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9:43
本申请提供一种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回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气液分离腔的底部。换热管设于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出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如此可实现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

Regenerator and refrigerating unit including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技术介绍

[0002]制冷机组中,液态制冷剂随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入气缸内,易造成压缩机的液击事故。压缩机的液击将导致吸气阀片断裂、连杆断裂等危害发生,是压缩机的致命杀手。因此,需在制冷机组中配备装置,减少或避免液体进入压缩机,防止液击的发生。
[0003]目前制冷领域中,通过配置回热器降低压缩机液击的风险。中温液体制冷剂在送进蒸发器前先流入回热器,蒸发器出来的低温气体制冷剂进入回热器与回热器中的中温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压缩机回气中夹带的液滴汽化,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相关的回热器,可通过热交换增大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仍不能杜绝回气带液的现象出现,在融霜时容易造成压缩机的液击事故,危害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气液分离器的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0005]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热器,包括: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底部;
[0006]换热管,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所述进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所述出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及
[0007]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
[0008]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回热器在回热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为筒状结构;所述换热管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换热管错开设置。如此设置,能够更加有效利用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空间,使整个布局更加紧凑。
[0010]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气体制冷剂有足够的空间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中排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顶部设有斜口。如此设置,有利于气体制冷剂的排出。
[00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所述出口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周侧延伸。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增大,获得更优的换热效果。
[0013]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的同一侧。如此设置,外接管路均能接在同一侧,使得管路布置更集中。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安装。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为翅片管。如此设置,翅片管能够增大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进液管、膨胀阀和出液管;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口端连接,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出液管和所述壳体连接。如此设置,能够为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气体制冷剂降温,防止回气温度过高损坏压缩机的电机。
[001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形成有喷液口,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膨胀阀,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液口;所述喷液口在所述壳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更靠近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装置。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喷液口喷出的液体,在所述气液分离腔内进行回热和气液分离,降低喷液对所述回热器的影响。
[0018]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如此设置,回油孔用于向压缩机中回油,避免压缩机由于润滑不足产生故障。
[0019]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弯管和连接弯管,所述回油弯管通过所述连接弯管和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连接,且所述回油弯管与所述连接弯管具有高度差。如此设置,回油弯管降低回油速度,防止压缩机油击事故的产生。
[0020]进一步地,所述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底部,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回油孔更多地吸入润滑油,改善回油效果。
[0021]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回油孔。如此设置,过滤网用于过滤润滑油中的杂质,保护压缩机。
[0022]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回热器。如此设置,避免所述制冷机组运行时回气带液,确保平稳运行。
[0023]进一步地,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冷藏车制冷机组。如此设置,回热器体积小巧,结构紧凑,适用于冷藏车制冷机组,方便移动运输。
[00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回热器,气体制冷剂出口管从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的液滴受到重力沉降的作用,汇集于气液分离腔的底部,气体制冷剂沿气液分离腔的上部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排出,可实现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安全性更高,确保制冷机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0025]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回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主视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回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制冷机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0031]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底部;换热管,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所述进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所述出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及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为筒状结构;所述换热管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换热管错开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距离;和/或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顶部设有斜口。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所述出口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峰吴宵军王伟潘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冷王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