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756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包括轿架(1),轿架(1)内连接有轿厢(2),靠近轿厢(2)背面一侧的轿架(1)上连接有第一导轨(3),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1)包括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之间在靠近轿厢(2)背面一侧经第一连接柱(103)相互连接,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的另一侧经第二连接柱(104)相互连接,上框架(101)的顶部设有并排的两个钢带轮(4),两个钢带轮(4)分别位于上框架(101)的前后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减小轿架的受力变形,并提高轿厢的升降稳定性。高轿厢的升降稳定性。高轿厢的升降稳定性。

A knapsack frame elevator with car roof whee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包架电梯,特别是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实现观光电梯的轿厢三面透明且没有遮挡物的需求,目前对观光电梯采用背包架结构对轿厢进行托举,即通过L形的轿架对轿厢底面进行托举后,将连接和驱动轿厢的导轨和反绳轮均放置在轿厢背面的轿架上,使得轿厢的其余三面不会受到轿架或其他电梯部件的遮挡,最大化的实现观光效果。但背包架结构的轿架由于需采用悬臂结构对轿厢进行支撑,导致轿厢在受到远离轿架一侧的偏心力时,容易造成悬臂结构的变形和垂落,进而在长期使用后影响轿架的位置精度和稳定性,产生噪音或振动的问题。其次,当乘客在进出电梯时,轿厢的受力位置会沿深度方向来回变化,进而导致轿厢会随重心变化产生弹性跳动,影响电梯的舒适性和乘坐体验。
[0003]另一方面,由于背包架电梯中对轿架进行限位和牵引的反绳轮和导靴均设置在轿厢背面,导致当轿厢受到倾斜向外的侧向力时,这部分受力需要由导靴进行承受,从而在电梯长期使用后,导靴一侧会在持续受压下与导轨过度摩擦并磨损,导靴另一侧会因轿厢的倾斜与导轨之间形成间隙,进一步影响电梯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导靴一侧在磨损后也会降低对轿厢的限位效果,即使轿架和轿厢在自然状态下由原本的竖直位置变为倾斜,进一步加剧轿厢的垂落问题。
[0004]因此,现有的背包架电梯存在轿架容易受力变形、轿厢升降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它能够有效减小轿架的受力变形,并提高轿厢的升降稳定性。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包括轿架,轿架内连接有轿厢,靠近轿厢背面一侧的轿架上连接有第一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在靠近轿厢背面一侧经第一连接柱相互连接,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另一侧经第二连接柱相互连接,上框架的顶部设有并排的两个钢带轮,两个钢带轮分别位于上框架的前后两端。
[0007]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呈矩形相互拼合的纵梁和横梁,纵梁的一端延伸至横梁外侧并连接第一连接柱,纵梁的另一端延伸至横梁外侧并连接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两端分别连接同一侧的纵梁。
[0008]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形为Z形板体,第一连接柱的一侧分别连接上框架和下框架,第一连接柱的另一侧连接有多个加强板,轿架两侧的第一连接柱经加强板相互连接,多个加强板并排设置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
[0009]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第二连接柱为圆杆,圆杆的两端分
别延伸至上框架和下框架的纵梁外侧并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0010]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上框架的横梁中部连接有轮架,轮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钢带轮,两个钢带轮分别位于两侧横梁的上方。
[0011]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钢带轮的外部连接有曳引钢带,曳引钢带的一端连接电梯井道顶部,曳引钢带的另一端穿过钢带轮并依次连接有曳引机和对重装置,所述对重装置位于轿架的两侧纵梁之间。
[0012]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靠近第一连接柱一侧的横梁和纵梁之间形成放置腔室,放置腔室内并排设有两个连接电梯井道的安装架,安装架的外侧经第一导轨连接轿架,安装架的内侧经第二导轨连接对重装置。
[0013]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轮架的底部经安装板螺栓连接横梁,横梁和安装板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橡胶垫,安装板上端设有连接螺栓的调节螺母。
[0014]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靠近第二连接柱一侧的钢带轮经U形槽连接轮架,该钢带轮的一侧设有限位组件。
[0015]前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扣合连接钢带轮的卡块,卡块的两侧设有螺纹连接轮架的顶推螺杆。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0017](1)本技术通过设置在上框架前后两端的钢带轮,使得轿厢产生的重力能够由两侧钢带轮同时承受,一方面实现了对轿厢前端的牵引效果,缓解轿厢因悬臂支撑造成的垂落,另一方面还能代替轿厢背面的导靴承受轿厢带来的偏心力,从而减少导靴在受侧向力后造成的磨损;
[0018](2)通过上框架、下框架和第二连接柱的配合,则能够对轿架在前端进行加固,从而使下框架前端受到的压力能够传递至轿架整体,从而缓解下框架在受力后的过度变形;同时,通过对第二连接柱的结构限定,还能够使上下框架处纵梁的相对距离保持固定,即有效防止下框架处纵梁的受力弯曲,保证轿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对第二连接柱的连接位置的限定,使得第二连接柱在安装后还处于轿厢的两侧端角位置,而轿厢在该位置由于会受到轿厢操作面板和轿壁边缘处钢结构件的遮挡,使轿厢内的乘客不会直接看到第二连接柱,保证了观光电梯整体的美观度;
[0019](3)在上述基础上,本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对钢带轮的安装结构,通过将轮架和横梁之间经橡胶垫相互分隔,一方面能够使钢带轮在对轿厢进行曳引驱动时能够缓解轿厢在启停过程中的顿挫感,提高电梯的舒适性;另一方面,由于靠近轿厢前端的钢带轮会代替导靴长期承受来自轿厢的侧向力,导致该侧钢带轮会受到相对轿厢内侧的钢带轮的磨损效果会增加严重,使得造成两侧钢带轮的外径出现差异后造成轿厢的倾斜垂落;而在橡胶垫和限位组件的配合下,作业人员还可以对钢带轮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调节,从而消除因钢带轮磨损和轿架变形产生的高度差和倾斜,使轿厢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竖直位置,有效提高轿厢在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
[0020](4)通过放置腔室和对重装置的排布结构限定,还能够提高对电梯井道内深度空间的利用率,并减少井道所需的深度尺寸,从而提高本技术的适用性;
[0021]所以,本技术能够有效减小轿架的受力变形,并提高轿厢的升降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4]图3是图2的A向剖视图;
[0025]图4是图2的B向剖视图;
[0026]图5是实施例2钢带轮的连接结构图。
[0027]附图中的标记为:1

轿架,2

轿厢,3

第一导轨,4

钢带轮,5

纵梁,6

横梁,7

固定螺母,8

轮架,9

曳引钢带,10

曳引机,11

对重装置,12

放置腔室,13

安装架,14

第二导轨,15

橡胶垫,16

调节螺母,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包括轿架(1),轿架(1)内连接有轿厢(2),靠近轿厢(2)背面一侧的轿架(1)上连接有第一导轨(3),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1)包括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之间在靠近轿厢(2)背面一侧经第一连接柱(103)相互连接,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的另一侧经第二连接柱(104)相互连接,上框架(101)的顶部设有并排的两个钢带轮(4),两个钢带轮(4)分别位于上框架(101)的前后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呈矩形相互拼合的纵梁(5)和横梁(6),纵梁(5)的一端延伸至横梁(6)外侧并连接第一连接柱(103),纵梁(5)的另一端延伸至横梁(6)外侧并连接第二连接柱(104),所述第一连接柱(103)和第二连接柱(104)的两端分别连接同一侧的纵梁(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103)的外形为Z形板体,第一连接柱(103)的一侧分别连接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第一连接柱(103)的另一侧连接有多个加强板(105),轿架(1)两侧的第一连接柱(103)经加强板(105)相互连接,多个加强板(105)并排设置在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轿顶轮结构的背包架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柱(104)为圆杆,圆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上框架(101)和下框架(102)的纵梁(5)外侧并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7)。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发明翁文火徐大权李杨李慧陶德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安家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