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72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灯体底座及上壳,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及设于基座上方的筒体,所述基座内设有进气孔及竖孔,该竖孔下端连通进气孔,上端连通筒体内腔;所述上壳内具有容纳腔,侧壁开有出气孔,顶部开设灯体安装孔,所述上壳安装到所述基座上后,所述容纳腔壁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环形腔,所述上壳容纳腔、基座顶面及筒体的内外壁均具有惰性材料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臭氧发生器为上下分体结构,其结构设计确保各个位置易于实现喷涂生产;另外,上壳容纳腔壁与底座筒体之间形成环形腔,使得内腔气体反应更加充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微型,轻巧,紧凑,气体反应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小型便携式设备。小型便携式设备。小型便携式设备。

An ozone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臭氧气体的不稳定性使其很难实现瓶装贮存,一般只能利用臭氧发生器现场生产,随产随用,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可以直接利用。
[0003]按臭氧产生的方式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紫外线照射式,二是高压放电式,三是电解式。高压放电式因功耗高需要配有水冷系统或风冷系统,难以避免体积较大。电解式发生器通过电解纯净水而产生臭氧,这种发生器能制取高浓度的臭氧水,但存在臭氧不容易收集等方面的缺点,也难以做到真正的微型结构。传统的紫外线照射式臭氧发生器,如中国专利CN108101000A中,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主要由左壳体、右壳体以及紫外线灯管组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以及现有的紫外线臭氧发生器普遍存结构体积大,维护不便的问题,臭氧气体的发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0004]公开号为CN207046868的技术专利公开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小型臭氧发生器,由臭氧发生器主体、加热板、氧气进气管路、转化室、臭氧出气管路、紫外灯、温度传感器、光电感应器、直角弯头构成,在臭氧发生器主体内部设置转化室,转化室连接有氧气进气管路和臭氧出气管路,氧气进气管路外端口设有连接外接氧气气路的直角弯头,臭氧出气管路外端口设有连接外接臭氧气路的直角弯头,在转化室一侧插入紫外灯,转化室上方设有光电感应器和温度传感器,下方设有加热板,采用灯固定套和灯卡座配合实现紫外灯的安装固定。该结构存在如下缺陷:气路结构大多数是细长孔,有两个加工辅助孔(也称工艺孔),此两孔后续需完全堵住,有漏气隐患。另外,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标准HJ590

2010《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中的5.1采样管线要求:输出管线的材质应采用不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的惰性材料,如硅硼玻璃、聚四氟乙烯等。根据《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逐级校准技术规范》中7.2多支路管要求:多支路管的材质应采用不与臭氧起反应的惰性材料,如硅硼酸盐玻璃、聚四氟乙烯等。
[0005]由上述标准规范可知,选用不与臭氧起反应的惰性材料尤为重要,在臭氧制备的气路系统中,选用合适的材料是避免臭氧反应流失的基本要求,若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壳体材料,此材料传热性差(臭氧发生需50

60℃左右),因此行业普遍选用金属作为壳体材料,同时壳体表面需喷涂聚四氟乙烯的方式作为反应室。上述臭氧发生器主体结构存在诸多细长小孔,导致难以实现孔内壁进行聚四氟乙烯的喷涂生产;另外,该结构细长小孔导致加工困难,同时该结构存在两个加工辅助孔,此两孔后续需完全堵住,存在漏气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现有臭氧发生器存在的如上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灯体、底座及上壳,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及设于基座上方的筒体,
所述基座内设有进气孔及竖孔,该竖孔下端连通进气孔,上端连通筒体内腔;所述上壳内具有容纳腔,侧壁开有出气孔,顶部开设灯体安装孔,所述上壳安装到所述基座上后,所述容纳腔壁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环形腔。
[0007]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及上壳均呈圆柱形,所述容纳腔为一圆柱形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内腔的直径为所述竖孔直径的7倍。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壳的侧壁具有一切面,所述切面上安装有加热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及上壳的底壁上设有螺钉孔,所述基座与上壳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且所述上壳的底壁上覆有导热硅脂。
[0011]进一步地,所述灯体安装孔上部具有圆形台阶沉孔,所述沉孔内装有密封圈,所述灯体上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压在所述密封圈上,并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壳灯体安装孔周边。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壳顶部安装有测温计。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处固定进气接头,所述出气口处固定出气接头。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开设于基座侧壁上。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本技术臭氧发生器为上下分体结构,其结构设计确保各个位置易于实现喷涂生产;另外,上壳容纳腔壁与底座筒体之间形成环形腔,且气体由底座转向上壳时,气体先自下向上流动,由于出气位置在下方,到达腔体顶部时气体向外圈并自上向下流动,形成折返流动,使得内腔气体反应更加充分。
[0016]本技术体积微型,轻巧,紧凑,气体反应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小型便携式设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爆炸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结构内部剖切图;
[0020]图4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纵向剖视图一;
[0021]图5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纵向剖视图二;
[0022]如上各图中,1、盖板螺钉;2、盖板;3、紫外线灯体;4、测温器;5、密封圈、6、测温器螺钉;7、出气接头;8、上壳;8

1、灯体安装孔;9、底座密封圈;10、底座;10

1、基座;10

2、筒体;10
‑1‑
1、进气孔;10
‑1‑
2、竖孔;11、底座螺钉;12、加热器;13、加热器螺钉;14、进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4]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参考图1

图5,本实施例臭氧发生器包括灯体、底座10及上壳8。
[0026]底座10包括基座10

1及设于基座10

1上方的筒体10

2,基座10

1内设有进气孔10
‑1‑
1及竖孔10
‑1‑
2,该竖孔10
‑1‑
2下端连通进气孔10
‑1‑
1,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底座及上壳,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及设于基座上方的筒体,所述基座内设有进气孔及竖孔,该竖孔下端连通进气孔,上端连通筒体内腔;所述上壳内具有容纳腔,侧壁开有出气孔,顶部开设灯体安装孔,所述上壳安装到所述基座上后,所述上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筒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环形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及上壳均呈圆柱形,所述容纳腔为一圆柱形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腔的直径为所述竖孔直径的7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侧壁具有一切面,所述切面上安装有加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及上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繁杰周璐蔡芬芬刘景超孙勋松张亮成林全王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