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237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包括铁心、骨架和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的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分别分为两段,并按照设定顺序叠绕在骨架上形成线圈,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层绝缘,所述线圈套在铁心外侧,所述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的端部通过引出端子引出至二次端子过渡板,在二次端子过渡板上根据二次负载情况将二次绕组段进行选择搭配组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现有电压互感器的变压器二次绕组分段进行绕制,选择搭配后的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直流电阻及漏磁通非常接近,从而使电压互感器各二次绕组具有相同的带负载性能,能更好地满足产品二次负载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产品二次负载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产品二次负载要求。

A secondary winding structure of voltage transfor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具体为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压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电能计量、电压测量、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近年来,随着数字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普及,电压互感器产品所需要的二次负载逐渐降低;但是仍存在一般老旧改造项目,特别是出口项目中的ANSI C93.1标准产品,其二次绕组需要的负载比较大,且各个绕组精度要求一致。采用现有变压器绕组结构的产品难以满足要求。
[0003]如图1所示,目前电压互感器产品的二次绕组一般按顺序沿骨架径向依次向外绕制,当产品二次2号绕组13、二次3号绕组14的负载较大或准确级次较高而不能满足时,需要提高二次绕组的线径以降低直流电阻,使产品拥有更好地带负载性能,从而满足二次输出精度。但是由于各个二次绕组沿骨架径向依次向外排列绕制,越往外绕线圈的直径越大,导线就越长,使二次2号绕组13、二次3号绕组14比二次1号绕组12的直流电阻、漏磁通更大,因此二次2号绕组13、二次3号绕组14的带负载性能有所降低,难以满足大负载输出要求,特别是ANSI C93.1标准产品的输出要求。当提高二次绕组的线径时,产品成本上涨,且增加了铜线种类,降低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0004]相关术语解释如下:
[0005]二次绕组:(英文名称:SecondaryWinding)绕组是变压器的主体部分,绕组又分为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变压器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传输电能,一次绕组为输入电能,二次绕组为输出电能,其与负载相连。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将现有变压器的二次绕组分段进行绕制,然后根据每段绕组的参数进行选择性搭配组合,保证组合后的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的直流电阻及漏磁通非常接近,从而使电压互感器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具有相同的带负载性能,能更好地满足特殊产品,特别是ANSI C93.1标准产品的输出要求,且结构简单、成本更优、易实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包括铁心、骨架和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包括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所述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分别分为两段,并按照设定顺序叠绕在骨架上形成线圈,在叠绕过程中,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层绝缘,所述线圈套在铁心外侧,所述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的端部通过引出端子引出至端子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二次1号绕组包括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所述
二次2号绕组包括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所述二次3号绕组包括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
[0010]进一步地,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按照设定顺序叠绕在骨架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及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依次绕制在骨架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之间、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之间、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和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之间、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和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之间以及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和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之间均设置有层绝缘。
[0013]进一步地,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及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的两端均设置有引出端子。
[0014]进一步地,所述引出端子通过焊接或压接方式连接在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及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的两端。
[0015]进一步地,所述引出端子通过二次端子过渡板与外部对应端子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通过设置铁心、骨架和二次绕组,将二次绕组分段绕制在骨架上形成线圈,再将绕制完成后的线圈套入铁心,在二次绕组每层中间设置层绝缘,在二次绕组端部设置引出端子并引出至二次端子过渡板,然后根据每段绕组的参数进行选择性搭配组合。如此一来,组合后的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的直流电阻及漏磁通非常接近,从而使电压互感器各段二次绕组具有相同的带负载性能,能更好地满足特殊产品,特别是ANSI C93.1标准产品的输出要求,且结构简单、成本更优、易实现。
[0018]将各段二次绕组的引出端子连接至二次端子过渡板后,可以根据组合后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实际负载情况选择各段二次绕组进行搭配组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二次负载准确等级要求。比如针对ANSI C93.1标准对应产品的输出要求时,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输出及精度一致,通过选择搭配确保它们的直流电阻及漏磁通非常接近,从而满足精度要求;比如针对GB/T20840.5标准对应产品的输出要求时,二次1号绕组比二次2号绕组、二次3号绕组的输出大或者精度高,通过选择搭配确保二次1号绕组的直流电阻及漏磁通最小,从而满足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铁心、2

骨架、3

二次绕组、4

层绝缘、5

引出端子、6

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7

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8

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9

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10

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11

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3]如图2所示,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包括铁心1、骨架2、二次绕组3(包含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层绝缘4、引出端子5和必要的装配件(包含二次端子过渡板、连接线、固定标准件等),二次绕组3绕制在骨架2上,绕制完成后整个线圈(含骨架2)套入铁心1;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分别分成两段进行绕制,每个绕组的分段按设定顺序叠绕在一起,层绝缘4设置在二次绕组2相邻的两层中间,并将分段绕组的引出端子5引至二次端子过渡板,所述引出端子5焊接在二次绕组3(包含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铜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铁心(1)、骨架(2)和二次绕组(3),所述二次绕组(3)包括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所述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分别分为两段,并按照设定顺序叠绕在骨架(2)上形成线圈,在叠绕过程中,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层绝缘(4),所述线圈套在铁心(1)外侧,所述二次1号绕组、二次2号绕组和二次3号绕组的端部通过引出端子(5)引出至端子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1号绕组包括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11)和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6),所述二次2号绕组包括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10)和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7),所述二次3号绕组包括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9)和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11)、二次1号绕组后半段(6)、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10)、二次2号绕组后半段(7)、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9)和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8)按照设定顺序叠绕在骨架(2)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1号绕组前半段(11)、二次2号绕组前半段(10)、二次3号绕组前半段(9)、二次3号绕组后半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刚杨硕亮雷梅梅任春阳杨晓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电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