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784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包括底座、固定布置在底座上的蓄电池和罩在蓄电池外的罩盖,罩盖与底座固定连接,底座布置在车架的驾驶室后围位置处,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过渡支架,底座通过过渡支架固定布置在驾驶室后围处的车架纵梁上,底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底座布置在驾驶室后围的位置处,充分利用驾驶室后围的布置空间,并且电瓶框位于车架的上侧,不占用油箱的布置空间,以此增加了油箱的容积;驾驶室后围处于整车的中部,自身振动小,减小蓄电池承受的载荷,提高了电瓶框的结构可靠性;底座通过过渡支架固定布置在车架纵梁上,形成简支梁结构,简化了电瓶框的安装结构,实现电瓶框结构的轻量化。框结构的轻量化。框结构的轻量化。

A battery frame structure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社会中,重型卡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对车辆排放要求的升级,不同厂家对重型卡车的油箱容积同步升级,以提高重型卡车的续航里程。但是油箱容积增大的同时,在不增加整车轴距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其他零件如电瓶框的布置位置,以增加油箱的布置空间。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110816449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立式双层电瓶框总成,沿竖直方向平行布置两成蓄电池安装板,采用立式的双层电瓶框,相对于水平横置的电瓶框占用面积减小了一半,并且利用下压板和上压板在压紧蓄电池的同时还能限制蓄电池前后移动,使蓄电池安装更加稳定。但是该方案占用整车的侧面空间,对油箱布置空间改善较小,重量、成本偏高。
[0004]现有车辆中,为提高油箱布置空间,还会将电瓶框后移到车架的尾端,容积增大后的油箱通过占用原电瓶框的空间完成布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019114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商用车后置电瓶框总成悬置装置,采用后置电瓶框总成的方式提升整车空间的利用率。上述方式可以改善油箱的布置空间,但是车架的尾端振动幅度大,电瓶框在移动至尾端后对电瓶框的可靠性以及减震要求更高,并且电瓶框重量较大,其可靠性风险大,因此需要增加设置悬置系统衰减车架后部的振动,结构复杂并且布置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以改善重型商用车的电瓶框结构,增加油箱的布置空间,提高电瓶框的可靠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包括底座、固定布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蓄电池和罩在所述蓄电池外的罩盖,所述罩盖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布置在车架的驾驶室后围位置处,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过渡支架,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过渡支架固定布置在驾驶室后围处的车架纵梁上,所述底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
[0007]优选地,所述底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偏置布置,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偏离车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
[0008]优选地,所述蓄电池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单排布置,所述蓄电池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行布置有至少两个。
[0009]优选地,所述过渡支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底座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的高度高于所述车架纵梁的上表面,所述底座与所述过渡支架的安装面之间布置有第一减震垫。
[0010]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过渡支架之间通过螺栓与螺母连接,所述螺栓的外侧套装有套管,所述第一减震垫套装在所述套管上。
[0011]优选地,所述螺母与所述过渡支架之间布置有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套装在所述套管上。
[0012]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布置在所述底板两端的侧板,所述底板为波纹板结构,所述螺栓布置在波纹板的凹槽内,所述螺栓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0013]优选地,所述蓄电池的上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压条,所述底座上布置有与所述压条对应的拉钩支架,所述压条与所述拉钩支架之间通过拉钩固定连接,所述拉钩布置在波纹板的凹槽位置处。
[0014]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凹槽位置处还布置有加强架,所述加强架为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
[0015]优选地,所述罩盖为封闭结构,所述罩盖的侧面和/或后面布置有出线口。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电瓶框结构的底座布置在驾驶室后围的位置处,充分利用驾驶室后围的布置空间,电瓶框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减小了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电瓶框位于车架的上侧,不占用油箱的布置空间,以此增加了油箱的容积;驾驶室后围处于整车的中部,自身振动小,减小蓄电池承受的载荷,提高了电瓶框的结构可靠性;底座通过过渡支架固定布置在车架纵梁上,形成简支梁结构,简化了电瓶框的安装结构,实现电瓶框结构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电瓶框与车架纵梁装配的分解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电瓶框与车架纵梁装配的剖视图;
[0021]图5是图4的电瓶框与车架纵梁装配的电瓶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底座与蓄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电瓶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蓄电池;2、罩盖;21、出线口;3、底座;31、底板;32、侧板;33、加强架;4、车架纵梁;41、牵引座;5、驾驶室;6、过渡支架;61、翻边;7、螺栓;8、套管;9、第一减震垫;10、第二减震垫;11、螺母;12、垫片;13、压条;14、拉钩;15、拉钩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该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包括底座3、蓄电池1、罩盖2、车架纵梁4和过渡支架6,蓄电池1固定布置在底座3上,罩盖2罩在蓄电池1的外侧,并且罩盖2与底座3固定连接以形成电瓶框的主体结构。
[0028]底座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过渡支架6,底座3通过过渡支架6固定布置在车辆的驾驶座后围处的车架纵梁4上,车架纵梁4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结构梁,电瓶框位于车架的上侧,不占用油箱的布置空间,以此增加了油箱的容积;底座3通过过渡支架6固定布
置在车架纵梁4上,形成简支梁结构,简化了电瓶框的安装结构,结构强度大且重量轻,实现电瓶框结构的轻量化。
[0029]底座3固定布置车架的驾驶室5后围处,驾驶室5后围处为空置区域,将电瓶框前移靠近驾驶室5后围后,可以充分利用驾驶室5后围的布置空间,增加油箱的布置空间,从而增加油箱的容积。并且底座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可以减小电池框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和占用的空间,避免与油箱等结构干涉。
[0030]在本实施例中,车架纵梁4上固定有牵引座41,电瓶框的后端面到牵引座41中心的距离大于等于2350mm,即罩盖2的后端面与牵引座41中心的距离不小于2350mm,可以防止挂车旋转时与电瓶框之间发生干涉。
[0031]优选地,底座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偏置布置,底座3的中心线偏离车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
[0032]偏置布置后电瓶框偏向车架纵梁4宽度方向的一侧布置,从而预留出另一侧的布置空间,用于布置车辆的其他系统,避免电瓶框与车辆的其他系统干涉,优化了车辆的布置空间。
[0033]优选地,蓄电池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单排布置,蓄电池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行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固定布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蓄电池和罩在所述蓄电池外的罩盖,所述罩盖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布置在车架的驾驶室后围位置处,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过渡支架,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过渡支架固定布置在驾驶室后围处的车架纵梁上,所述底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偏置布置,所述底座的中心线偏离车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单排布置,所述蓄电池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行布置有至少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支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底座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的高度高于所述车架纵梁的上表面,所述底座与所述过渡支架的安装面之间布置有第一减震垫。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商用车用电瓶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过渡支架之间通过螺栓与螺母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展新李团方仕龙余冬李骏张文达詹兴成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