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水冷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技术问题:该装置通过对称或相邻的排列方式,对干冷段和湿冷段进行排布,使干冷段和湿冷段与塔体出口的高度相等,导致自然风抽力不足。技术方案: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包括有支撑架;支撑架上部周向开设有四个进风空腔,干冷机构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干冷机构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内,湿冷机构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湿冷机构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四个进风空腔的自然风对干冷机构和湿冷机构内的循环水进行横流降温,实现了更好的降温效果,通过干冷机构实现了更好的散热效果,通过湿冷机构实现了更好的降温效果。果。果。
A kind of dry wet combined cooling tower with adjustable and controllable air inlet on all si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水冷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一些工厂设备通常采用循环水进行冷却降温,再将吸收热量的循环水加入冷却塔中进行冷却,目前的冷却塔分为干式冷却器和湿式冷却塔,干式冷却塔需要大型风机进行抽风,大型风机的电耗高,造成电力浪费,而湿式冷却塔虽然不采用风机但是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多种干湿联合的冷却塔应运而生。
[0003]现有技术中例如公开号CN110307736A中一种自然通风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它包括塔体、干湿联合冷段和管道,所述管道包括进水总管和回水总管,所述干湿联合冷段位于塔体底部,且沿圆周布置在塔体外;所述干湿联合冷段包括干冷段和湿冷段,所述干冷段和湿冷段的布置形式为两侧各集中布置形式或相互交错布置形式,干冷段与湿冷段的连接方式采用串联或并联,该装置解决了干冷段冷却三角(散热器)距塔体出口的高度差小,干冷段运行抽力也小(自然通风所形成的抽力与散热器距塔体出口的高度差即有效高度相关)的问题。
[0004]但是,该装置通过对称或相邻的排列方式,对干冷段和湿冷段进行排布,使干冷段和湿冷段与塔体出口的高度相等,这样导致干冷段或湿冷段单独运行时,其塔体下方的抽力直接缩短一半,导致自然风抽力不足的问题。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提高自然风抽力的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该装置通过对称或相邻的排列方式,对干冷段和湿冷段进行排布,使干冷段和湿冷段与塔体出口的高度相等,导致自然风抽力不足的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提高自然风抽力的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包括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上部开设有储水空腔,储水空腔内充满水,支撑架的上部周向开设有四个进风空腔,四个进风空腔分别与储水空腔连通,支撑架上部的左侧固接有控制台,支撑架的上部固接有抽风套筒,抽风套筒为上小下大设置,抽风套筒与储水空腔连通,抽风套筒的上部设置有除水器,抽风套筒上部的左侧固接有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贯穿抽风套筒上部的左侧,支撑架的下部固接有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管贯穿支撑架的下部并与储水空腔连通,散热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散热片分别与第一进水管下部外表面固接,若干个散热片均位于抽风套筒内,干冷机构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干冷机构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内,干冷机构用于循环水的干冷处理,湿冷机构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湿冷机构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内,干冷机构和湿冷机构配合用于循环水的综合冷却,进气管周向设置有若干个,若干
个进气管分别与支撑架的下部固接,若干个进气管分别与储水空腔连通,若干个进气管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若干个进气管位于进风空腔下方,若干个进气管的另一端高于储水空腔内水的液面高度。
[0008]优选地,第一出水管材质为隔热材料,用于第一出水管的保温。
[0009]优选地,散热片的形状为菱形,用于保持自然风的抽力。
[0010]优选地,若干个进气管的横截面积之和远小于四个进风空腔的横面积。
[0011]优选地,干冷机构包括有干冷百叶窗,干冷百叶窗与支撑架固接,干冷百叶窗位于右侧的进风空腔内,干冷百叶窗与控制台电连接,第一进水管的下部固接有主水管,主水管与第一进水管下部连通,主水管的外侧部上侧连通有第一干冷支管,第一干冷支管外侧部连通有第二干冷支管,主水管的下部连通有第一L形管,主水管下部的内侧设置有第二L形管,第一干冷支管内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一L形管连通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主水管内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位于第四电磁阀上方,第三电磁阀位于第一干冷支管和第一L形管与主水管接口之间,第四电磁阀位于第一L形管与主水管接口下方,第二L形管上部设置有第五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分别与控制台电连接。
[0012]优选地,干冷组件包括有干冷弧形管,干冷弧形管两个为一组,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内的两个干冷弧形管之间连通有若干个干冷连接管,每个干冷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干冷散热板,外侧部的若干个干冷散热板分别位于干冷百叶窗内侧,下侧的两个干冷弧形管连通,上部内侧的干冷弧形管上部与第一L形管连通,第一干冷支管下方设置有干冷组件,干冷散热板和干冷连接管配合,用于循环水的干冷降温。
[0013]优选地,湿冷机构包括有湿冷弧形管,湿冷弧形管上下对称设置有两个,上侧的湿冷弧形管与主水管下部连通,两个湿冷弧形管之间连通有若干个湿冷连接管,若干个湿冷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湿冷散热板,下侧的湿冷弧形管内侧部连通有湿冷支管,湿冷支管中部与第二L形管下部连通,若干个干冷散热板与若干个湿冷散热板之间设置有冷却填料,喷嘴周向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喷嘴分别嵌入抽风套筒下部,若干个喷嘴分别位于冷却填料正上方,若干个喷嘴上部连通有圆管,圆管右部固接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贯穿圆管并与其连通,支撑架上部的右侧固接有水泵,水泵与第二出水管连通,支撑架右部设置有第二进水管,第二进水管一端与水泵连通,第二进水管另一端与储水空腔连通,湿冷连接管和冷却填料配合,用于循环水的湿冷降温。
[0014]优选地,干冷散热板和湿冷散热板材质均为铜,用于干冷连接管和湿冷连接管的散热。
[0015]优选地,还包括有排放组件,支撑架上部设置有用于热风排放的排放组件,排放组件包括有排风套筒,支撑架的上部固接有排风套筒,排风套筒位于抽风套筒外侧,排风套筒与抽风套筒之间形成排风空腔,支撑架上部开设有若干个排风孔,若干个排风孔将排风空腔与四个进风空腔连通,若干个排风孔位于上侧的两个干冷弧形管之间,排风空腔和若干个排风孔配合,用于升温自然风的排放。
[0016]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四个进风空腔的自然风,对干冷机构和湿冷机构内的循环水进行横流降温,经过若干个进气管的自然风,对第一进水管内的循环水进行逆流降温,实现了更好的降温效果,通过散热片形状为菱形,使得在自然风由下向上的过程中受到的
阻力降低,避免阻力过大降低自然风的抽力,实现了更好的保持自然风抽力的效果,通过设置四个进风空腔保证最大限度的自然风抽力,同时将干冷机构设置在和湿冷机构外侧,使得干冷机构和湿冷机构在保持距离出风口统一距离的情况下,保证干冷机构和湿冷机构均可实现最大的自然风抽力,实现了更好的保持高效冷却率的效果,通过干冷机构中的若干个干冷散热板材质为铜,铜的散热性能高,对外侧部若干个干冷连接管内的循环水进行充分散热,实现了更好的散热效果,通过湿冷机构中的四个进风空腔进入的自然风穿过四个冷却填料进行降温,降温后的自然风对若干个湿冷连接管内的循环水进行降温,实现了更好的降温效果,通过排放组件中的排风空腔和若干个排风孔配合,对这部分自然风的热空气进行排出,实现了更好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包括有支撑架(1),支撑架(1)的上部开设有储水空腔(101),储水空腔(101)内充满水,支撑架(1)的上部周向开设有四个进风空腔(102),四个进风空腔(102)分别与储水空腔(101)连通,支撑架(1)上部的左侧固接有控制台(2),支撑架(1)的上部固接有抽风套筒(3),抽风套筒(3)为上小下大设置,抽风套筒(3)与储水空腔(101)连通,抽风套筒(3)的上部设置有除水器(4),抽风套筒(3)上部的左侧固接有第一进水管(5),第一进水管(5)贯穿抽风套筒(3)上部的左侧,支撑架(1)的下部固接有第一出水管(6),第一出水管(6)贯穿支撑架(1)的下部并与储水空腔(101)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散热片(7),散热片(7)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散热片(7)分别与第一进水管(5)下部的外表面固接,若干个散热片(7)均位于抽风套筒(3)内,干冷机构(8)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干冷机构(8)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102)内,干冷机构(8)用于循环水的干冷处理,湿冷机构(9)周向设置有四个,四个湿冷机构(9)分别位于相邻的进风空腔(102)内,干冷机构(8)和湿冷机构(9)配合用于循环水的综合冷却,进气管(10)周向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进气管(10)分别与支撑架(1)的下部固接,若干个进气管(10)分别与储水空腔(101)连通,若干个进气管(10)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若干个进气管(10)位于进风空腔(102)下方,若干个进气管(10)的另一端高于储水空腔(101)内水的液面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第一出水管(6)材质为隔热材料,用于第一出水管(6)的保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散热片(7)的形状为菱形,用于保持自然风的抽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若干个进气管(10)的横截面积之和远小于四个进风空腔(102)的横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面进风可调可控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干冷机构(8)包括有干冷百叶窗(801),干冷百叶窗(801)与支撑架(1)固接,干冷百叶窗(801)位于右侧的进风空腔(102)内,干冷百叶窗(801)与控制台(2)电连接,第一进水管(5)的下部固接有主水管(802),主水管(802)与第一进水管(5)下部连通,主水管(802)外侧部的上侧连通有第一干冷支管(803),第一干冷支管(803)的外侧部连通有第二干冷支管(804),主水管(802)的下部连通有第一L形管(805),主水管(802)下部的内侧设置有第二L形管(806),第一干冷支管(803)内设置有第一电磁阀(807),第一L形管(805)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808),主水管(802)内设置有第三电磁阀(809)和第四电磁阀(810),第三电磁阀(809)位于第四电磁阀(810)上方,第三电磁阀(809)位于第一干冷支管(803)和第一L形管(805)与主水管(802)接口之间,第四电磁阀(810)位于第一L形管(805)与主水管(802)接口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淑贞,酆烽,耿哲,白红光,郑述美,张毅,翟瑞淼,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和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