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6902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保护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基座,所述装置基座顶部安装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顶部安装有底部夹持器,所述底部夹持器顶部安装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顶部安装有顶部夹持器,所述顶部夹持器内侧安装有承重辅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利用夹持器配合承重柱以及承重辅梁使用能对建筑内的柱和梁提供保护的同时还能分担柱和梁的承受的重量,利用夹持器、承重柱和承重辅梁都为预制型构件的设计能很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安装,利用承重柱、承重辅梁和承压杆都能根据实际需求更换合适的规格使用的设计方便了装置在不同结构的建筑内使用,利用装置基座和减震器能效降低装置整体受到的震动。的震动。的震动。

A protective device for traditional village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村落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为木结构,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绝大多数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主要表现为木材开裂、构件变形、节点损坏的形式,使得木结构房屋建筑结构性能严重退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要修缮加固。
[0003]原有加固方式通常都需要对建筑内部的梁和柱进行修补或更换,造价较高的同时在施工期间还不能够居住,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修缮之后并不能增加房屋对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容易因地震等灾害导致房屋再次受损,降低居住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安装简单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基座,所述装置基座顶部安装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顶部安装有底部夹持器,所述底部夹持器两侧设置有连接螺杆,所述底部夹持器外侧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中间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底部夹持器顶部安装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两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承重柱顶部安装有顶部夹持器,所述顶部夹持器顶部设置有承重块,所述承重块内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安装有承重辅梁,所述承重辅梁表面安装有承载底座,所述承载底座顶部安装有承压杆,所述承压杆顶端设置有承压头。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部夹持器和所述顶部夹持器左右两侧都设置有所述连接螺杆,且所述底部夹持器和所述顶部夹持器利用所述连接螺杆将建筑承重柱的上下两端夹持固定。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部夹持器和所述顶部夹持器外侧都设置有所述固定槽,所述承重柱将两端的所述连接头插入所述固定槽内并利用所述固定孔通过螺栓固定使所述底部夹持器和所述顶部夹持器连接固定,且使用者会根据建筑承重柱的高度更换相同规格的所述承重柱。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装置基座利用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底部夹持器底部连接固定,且所述装置基座利用所述减震器降低所述底部夹持器受到的震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部夹持器利用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承重辅梁两端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并使两侧的所述顶部夹持器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底座安装在所述承重辅梁表面,且使用者会根据两侧建筑承重柱的距离更换合适规格的所述承重辅梁并增加或减少安装的所述承载底座的数量。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重辅梁通过所述承载底座利用所述承压
杆和所述承压头对屋顶进行支撑,且使用者会根据屋顶的高度更换合适规格的所述承压杆使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利用夹持器配合承重柱以及承重辅梁使用能有效对建筑内的柱和梁提供保护的同时还能分担柱和梁的承受的重量,保证了装置的保护效果,利用夹持器、承重柱和承重辅梁都为预制型构件并通过螺栓安装固定的设计能很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安装使其对建筑进行保护,减少了施工周期的同时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了装置的实用性,利用承重柱、承重辅梁和承压杆都能根据实际需求更换合适的规格使用的设计方便了装置在不同结构的建筑内使用,保证了装置的适应性,利用装置基座和减震器能效降低装置整体受到的震动,提高了装置的抗震能力,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底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右侧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左侧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装置基座;2、减震器;3、底部夹持器;4、连接螺杆;5、固定槽;6、固定孔;7、承重柱;8、连接头;9、顶部夹持器;10、承重块;11、安装槽;12、承重辅梁;13、承载底座;14、承压杆;15、承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
[0022]请参阅图1

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基座1,装置基座1顶部安装有减震器2,减震器2顶部安装有底部夹持器3,底部夹持器3两侧设置有连接螺杆4,底部夹持器3外侧设置有固定槽5,固定槽5中间设置有固定孔6,底部夹持器3顶部安装有承重柱7,承重柱7两端设置有连接头8,承重柱7顶部安装有顶部夹持器9,顶部夹持器9顶部设置有承重块10,承重块10内侧设置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内部安装有承重辅梁12,承重辅梁12表面安装有承载底座13,承载底座13顶部安装有承压杆14,承压杆14顶端设置有承压头15,在使用时,先将底部夹持器3利用连接螺杆4将建筑承重柱的底部夹持固定,然后将承重柱7底部的连接头8插入固定槽5内固定,之后将顶部夹持器9与建筑承重柱顶部夹持固定并与承重柱7顶部连接,然后根据使用需求将多个承载底座13安装在承重辅梁12表面,再将承重辅梁12的两端利用安装槽11与承重块10安装固定,最后将承压
杆14和承压头15依次安装在承载底座13顶部即可,十分方便,利用装置基座1和减震器2能效降低地质灾害对装置造成的影响,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利用底部夹持器3和顶部夹持器9配合承重柱7能对建筑承重柱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分担建筑对其造成的压力,提高了建筑承重柱的承重能力,保证了装置的保护效果。
[0023]具体的,根据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底部夹持器3和顶部夹持器9左右两侧都设置有连接螺杆4,且底部夹持器3和顶部夹持器9利用连接螺杆4将建筑承重柱的上下两端夹持固定,保证了装置对建筑承重柱的防护。
[0024]具体的,根据附图2和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底部夹持器3和顶部夹持器9外侧都设置有固定槽5,承重柱7将两端的连接头8插入固定槽5内并利用固定孔6通过螺栓固定使底部夹持器3和顶部夹持器9连接固定,且使用者会根据建筑承重柱的高度更换相同规格的承重柱7,提高了装置的承重效果。
[0025]具体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装置基座1利用减震器2与底部夹持器3底部连接固定,且装置基座1利用减震器2降低底部夹持器3受到的震动,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0026]具体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基座(1)顶部安装有减震器(2),所述减震器(2)顶部安装有底部夹持器(3),所述底部夹持器(3)两侧设置有连接螺杆(4),所述底部夹持器(3)外侧设置有固定槽(5),所述固定槽(5)中间设置有固定孔(6),所述底部夹持器(3)顶部安装有承重柱(7),所述承重柱(7)两端设置有连接头(8),所述承重柱(7)顶部安装有顶部夹持器(9),所述顶部夹持器(9)顶部设置有承重块(10),所述承重块(10)内侧设置有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11)内部安装有承重辅梁(12),所述承重辅梁(12)表面安装有承载底座(13),所述承载底座(13)顶部安装有承压杆(14),所述承压杆(14)顶端设置有承压头(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夹持器(3)和所述顶部夹持器(9)左右两侧都设置有所述连接螺杆(4),且所述底部夹持器(3)和所述顶部夹持器(9)利用所述连接螺杆(4)将建筑承重柱的上下两端夹持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夹持器(3)和所述顶部夹持器(9)外侧都设置有所述固定槽(5),所述承重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淑梅郑凌予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