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657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雾区行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包括:主动诱导模块,实时监测区域内的能见度数值,当能见度指数低于阀值时,系统自动运行能见度诱导策略和预警控制策略;雾灯亮度调整模块,根据雾浓度的不同,发光警示单元可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高穿透力,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预视距离;全网同步闪烁模块,基于GPS高精度时钟保持网内所有路侧诱导单元同步亮灭,同步精度小于25ms。该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通过针对雾及其他恶劣天气条件下低能见度道路行车安全保障的新型研究方向,重点针对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的雾区路段,通过对公路能见度实时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及时启动智能雾灯。及时启动智能雾灯。及时启动智能雾灯。

An intelligent driving fog area guidance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雾区行车
,具体为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雾是高速公路最为常见的灾害天气类型之一,城市化进程和路网密度的增加,导致雾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日趋严重,对雾天特大交通事故的类型进行统计发现,追尾事故约占各类事故总量的60.42%,相撞事故占到了 22.92%。
[0003]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安装的应对雾霾天气的科技设备主要有:气象监测、雾灯、交通诱导和超速抓拍等,这些设备主要是被动引导,独立作战,形不成合成效应,遇到雾霾恶劣天气的时候,交通事故依然频发,所以应用先进技术解决交通安全与绿色节能是必然发展方向,故而,提出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具备对公路能见度实时检测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安装的应对雾霾天气的科技设备主要有:气象监测、雾灯、交通诱导和超速抓拍等,这些设备主要是被动引导,独立作战,形不成合成效应,遇到雾霾恶劣天气的时候,交通事故依然频发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包括:
[0008]主动诱导模块,实时监测区域内的能见度数值,当能见度指数低于阀值时,系统自动运行能见度诱导策略和预警控制策略;
[0009]雾灯亮度调整模块,根据雾浓度的不同,发光警示单元可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高穿透力,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预视距离;
[0010]全网同步闪烁模块,基于GPS高精度时钟保持网内所有路侧诱导单元同步亮灭,同步精度小于25ms,不会对驾驶员眼睛产生闪烁不均的情况,同步闪烁的频率可调,以适应于不同道路的危险程度;
[0011]车辆尾迹显示模块,通过尾迹的方式为每一辆进入雾区的车辆提供一个随前车前行的尾迹显示警示灯带,检测通过的车辆被点亮后向限定距离内的警示灯组,随着车辆前行,尾迹也会随车辆前行而同步点亮,为后车提供了前车精确的车距提示,车辆的尾迹的组数可调;
[0012]事件自动检测模块,当发生意外事故后,通过热成像事件检测器自动报警,通知管理部门进行救援,并启动红黄色交替高频显示进行预警,放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0013]进一步,所述车辆的尾迹为安全预警距离,所述尾迹长度固定每组20米,通常设置3组60米的安全距离。
[0014]进一步,所述因雾浓度、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能见度和类型不同等原因,研究雾的危险分级判定指标和阈值,建立雾与交通事故间的数学关系,发光警示单元便可根据雾的危险分级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高穿透力。
[0015]进一步,所述雾的能见度监测手段包括人工观测和仪器监测。
[0016]进一步,所述策略主要包括警示信息提示,限定车速,超速抓拍,启动高音号角及警灯,提醒司机注意道路状况,减速慢行,启动智能雾灯,根据能见度等级调整亮度和闪烁频率,同时红外热成像事件检测器启动,监测路面状态,随时准备报警,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0017]进一步,所述热成像时事件检测器可以在事故发生后,迅速的检测,定位事故,并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0018]进一步,所述对近100km高速公路雾区道路进行观测,提出了能见度

速度关系模型:
[0019]小型车:
[0020]v=8.414lnS+32.816
[0021]大型车:
[0022]v=3.177lnS+36.87
[0023]式中,v表示车速;S表示大气能见度(S≤200m);
[0024]前后车之间的速度差与能见度、制动加速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表示为:
[0025][0026]Δv为安全允许速度差;v2为后随车速度;v1表示前导车速度;C为驾驶员反应时间与车辆制动生效时间之和;a为后随车的加速度;S为大气能见度;M 表示前后车速度一致时车辆间的安全距离。
[0027](三)有益效果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9]该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通过针对雾及其他恶劣天气条件下低能见度道路行车安全保障的新型研究方向,重点针对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的雾区路段,通过对公路能见度实时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及时启动智能雾灯、高音号角、警灯,并根据道路能见度同步修改可变限速信息板显示的限速值,智能雾灯在显示道路路廓的同时,具有尾迹显示功能,提醒后车保持车距,防止追尾事故的发生,当发生意外事故后,通过热成像事件检测仪自动报警,同时启动各种应急预案,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雾能见度监测手段对比表;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请参阅图1,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包括:
[0035]主动诱导模块,实时监测区域内的能见度数值,当能见度指数低于阀值时,系统自动运行能见度诱导策略和预警控制策略;
[0036]雾灯亮度调整模块,根据雾浓度的不同,发光警示单元可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高穿透力,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预视距离;
[0037]全网同步闪烁模块,基于GPS高精度时钟保持网内所有路侧诱导单元同步亮灭,同步精度小于25ms,不会对驾驶员眼睛产生闪烁不均的情况,同步闪烁的频率可调,以适应于不同道路的危险程度;
[0038]车辆尾迹显示模块,通过尾迹的方式为每一辆进入雾区的车辆提供一个随前车前行的尾迹显示警示灯带,检测通过的车辆被点亮后向限定距离内的警示灯组,随着车辆前行,尾迹也会随车辆前行而同步点亮,为后车提供了前车精确的车距提示,车辆的尾迹的组数可调;
[0039]事件自动检测模块,当发生意外事故后,通过热成像事件检测器自动报警,通知管理部门进行救援,并启动红黄色交替高频显示进行预警,放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0040]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尾迹为安全预警距离,尾迹长度固定每组20米,通常设置3组60米的安全距离。
[0041]同时,因雾浓度、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能见度和类型不同等原因,研究雾的危险分级判定指标和阈值,建立雾与交通事故间的数学关系,发光警示单元便可根据雾的危险分级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诱导模块,实时监测区域内的能见度数值,当能见度指数低于阀值时,系统自动运行能见度诱导策略和预警控制策略;雾灯亮度调整模块,根据雾浓度的不同,发光警示单元可自动调整光的强度,提高穿透力,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预视距离;全网同步闪烁模块,基于GPS高精度时钟保持网内所有路侧诱导单元同步亮灭,同步精度小于25ms,不会对驾驶员眼睛产生闪烁不均的情况,同步闪烁的频率可调,以适应于不同道路的危险程度;车辆尾迹显示模块,通过尾迹的方式为每一辆进入雾区的车辆提供一个随前车前行的尾迹显示警示灯带,检测通过的车辆被点亮后向限定距离内的警示灯组,随着车辆前行,尾迹也会随车辆前行而同步点亮,为后车提供了前车精确的车距提示,车辆的尾迹的组数可调;事件自动检测模块,当发生意外事故后,通过热成像事件检测器自动报警,通知管理部门进行救援,并启动红黄色交替高频显示进行预警,放止二次事故的发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尾迹为安全预警距离,所述尾迹长度固定每组20米,通常设置3组60米的安全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行车雾区诱导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因雾浓度、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能见度和类型不同等原因,研究雾的危险分级判定指标和阈值,建立雾与交通事故间的数学关系,发光警示单元便可根据雾的危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新波徐勤法亓荣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嘉益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