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306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及电池,该电芯,包括:电芯本体,所述电芯本体卷绕设置,所述电芯本体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电芯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所述收尾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尾端连接,所述收尾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首端平齐;减小电芯在收尾处的厚度差,提高电芯的平整度,从而防止电芯的收尾处在长循环后析锂超厚问题的出现,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提高电芯的使用安全。电芯的使用安全。电芯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及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芯制造
,具体是一种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芯普遍使用,随着5G时代的来临,手机对电芯的容量越来越高,充电速率越来大以及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规使用的锂电池安全性能仍存在不足,在一些极端的使用条件下仍有起火爆炸的危险;为了提升电芯安全可靠性,目前可以通过在铝箔上涂覆磷酸铁锂防止铝

阳极短路,卷绕时采用绿胶进行收尾;此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电芯内没有受到保护的空铝箔,降低电芯短路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能,但此结构会带来另外的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电芯收尾位置厚度与其他位置的厚度差异更加明显,此处界面接触较差,从而影响电芯的长期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芯收尾位置厚度与其他位置的厚度差异更加明显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改善电芯收尾处的厚度差异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电芯,包括:
[0006]电芯本体,所述电芯本体卷绕设置,所述电芯本体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电芯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所述收尾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尾端连接,所述收尾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首端平齐。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电芯本体包括正极片,所述收尾部设置于所述正极片上。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负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两侧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
[0009]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底层、第一钴酸锂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底层、第二钴酸锂层;
[0010]所述第一底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第一钴酸锂层之间,所述第二底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第二钴酸锂层之间。
[001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第一底层和所述第一钴酸锂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陶瓷层,所述第一陶瓷层位于所述正极片的尾端;
[0012]所述第二底层和所述第二钴酸锂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陶瓷层,所述第二陶瓷层位于所述正极片的尾端。
[001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第一陶瓷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陶瓷层的厚度。
[001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电芯本体还包括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
[001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两侧的第三活性物质层和第四活性物质层。
[001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芯的改进,所述负极片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负极耳;
[0017]所述正极片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正极耳。
[0018]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外壳以及说明书前文所述的电芯,所述电芯封装于所述外壳内。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20]一种电芯,通过电芯本体的设置,电芯本体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电芯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收尾部的一端与第二弯折部的尾端连接,收尾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折部的首端平齐,从而对电芯的收尾处进行调整,减小电芯在收尾处的厚度差,提高电芯的平整度,从而防止电芯的收尾处在长循环后析锂超厚问题的出现,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提高电芯的使用安全。
[00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6]图4为本技术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7]图5为本技术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8]图6为本技术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9]附图标记:1、电芯本体;2、第一弯折部;3、第二弯折部;4、收尾部;5、正极片;6、正极集流体;7、第一活性物质层;8、第二活性物质层;9、第一底层;10、第一钴酸锂层;11、第二底层;12、第二钴酸锂层;13、第一陶瓷层;14、第二陶瓷层;15、负极片;16、隔膜;17、负极集流体;18、第三活性物质层;19、第四活性物质层;20、第一凹槽;21、正极耳;22、第二凹槽;23、负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一
[0032]请参阅图1

6,一种电芯,包括电芯本体1,电芯本体1卷绕设置,电芯本体1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2和第二弯折部3,电芯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4,收尾部4的一端与第二弯折部3的尾端连接,收尾部4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折部2的首端平齐。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一种电芯,通过电芯本体1的设置,电芯本体1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2和第二弯折部3,电芯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4,收尾部4的一端与第二弯折部3的尾端连接,收尾部4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折部2的首端平齐,从而对电芯的收尾处进行调整,减小电芯在收尾处的厚度差,提高电芯的平整度,从而防止电芯的收尾处在长循环后析锂超厚问题的出现,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提高电芯的使用安全。
[0034]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本体1包括正极片5,收尾部4设置于正极片5上;通过正极片5的设置,收尾部4设置于正极片5上,有效的改善电芯在收尾处的厚度差,提高电芯的平整度,从而防止电芯的收尾处在长循环后析锂超厚问题的出现。
[0035]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片5包括正极集流体6以及分别设置于正极集流体6两侧的第一活性物质层7和第二活性物质层8;通过正极集流体6、第一活性物质层7、第二活性物质层8的配合使用,第一活性物质层7和第二活性物质层8分别设置于正极集流体6的两侧,从而形成正极片5。
[00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性物质层7包括第一底层9、第一钴酸锂层10,第二活性物质层8包括第二底层11、第二钴酸锂层12;第一底层9设置于正极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本体,所述电芯本体卷绕设置,所述电芯本体沿卷绕方向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电芯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收尾部,所述收尾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尾端连接,所述收尾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首端平齐,所述电芯本体包括正极片,所述收尾部设置于所述正极片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两侧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底层、第一钴酸锂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底层、第二钴酸锂层;所述第一底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第一钴酸锂层之间,所述第二底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第二钴酸锂层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层和所述第一钴酸锂层之间设置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胡本安安建张登学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