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141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包括:两个上端管、多个延伸导热件、多个连接管、至少一个U形管,所述延伸导热件与连接管交错连接,所述上端管连接于位于最上侧的所述连接管上,所述U形管连接于位于最下侧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管上;所述延伸导热件包括导热盘、连接管头和圆形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通过设置延伸导热件,换热介质在流动时,首先沿圆形隔板上侧的换热腔流动,然后进入到圆形隔板下侧的换热腔,从而换热介质可以充分与圆形隔板和导热盘接触,提高换热介质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同时设置导热盘与土壤接触,增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极大的换热效率。换热效率。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地源热交换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表浅层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能量输出(如电能),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0003]目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包括将管道埋于地下,液体通过管道流动后,将热量穿导致地下土壤进行换热;
[0004]但目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通常将换热管埋于地下,仅通过换热管的表面与土壤接触以及换热介质与换热管的管壁接触,进行换热,接触面有限,换热速度慢。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解决了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通过换热管的表面与土壤接触以及换热介质与换热管的管壁接触进行换热,换热速度慢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包括:
[0008]两个上端管、多个延伸导热件、多个连接管、至少一个U形管,所述延伸导热件与连接管交错连接,所述上端管连接于位于最上侧的所述连接管上,所述U形管连接于位于最下侧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管上;
[0009]所述延伸导热件包括导热盘、连接管头和圆形隔板,所述导热盘的上侧和下侧均连接有连接管头,所述圆形隔板固定于所述导热盘的内部中间,所述圆形隔板将导热盘的内部分割为上下两个换热腔,且所述圆形隔板的直径值小于导热盘内腔直径值。
[0010]优选的,所述延伸导热件还包括凸缘和密封圈,所述凸缘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头上,所述密封圈粘接于所述凸缘上。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包括管体和外螺纹连接部,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连接部。
[0012]优选的,所述U形管两端以及上端管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内螺纹连接部。
[0013]优选的,所述导热盘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导热件,所述连接导热件包括导热管、端帽和螺帽,所述导热管贯穿设置于所述导热盘上,所述导热管的两端且位于导热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端帽和螺帽。
[0014]优选的,所述导热管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圆形隔板固定于所述导热管的表面。
[0015]优选的,所述圆形隔板上开设有装配孔,所述隔板的上侧设置有多个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的上侧贯穿导热盘且延伸至导热盘的外部,多个所述导热片将隔板上侧分隔为多个导流腔。
[001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通过设置延伸导热件,换热介质在流动时,首先沿圆形隔板上侧的换热腔流动,然后进入到圆形隔板下侧的换热腔,从而换热介质可以充分与圆形隔板和导热盘接触,提高换热介质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同时设置导热盘与土壤接触,增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极大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的延伸导热件的剖视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的延伸导热件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所示的整体的俯视图;
[0022]图5为图1所示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1所示的U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7所示的圆形隔板的俯视图。
[0026]图中标号:
[0027]1、上端管,
[0028]2、延伸导热件,21、导热盘,22、连接管头,23、凸缘,24、密封圈,25、圆形隔板,
[0029]3、连接管,31、管体,32、外螺纹连接部,
[0030]4、U形管,41、管体,42、内螺纹连接部,
[0031]5、连接导热件,51、导热管,52、端帽,53、螺帽,
[0032]6、导热片,
[0033]7、导流腔,
[0034]8、装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6]第一实施例
[0037]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延伸导热件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延伸导热件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整体的俯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U形管的结构示意图。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包括:
[0038]两个上端管1、多个延伸导热件2、多个连接管3、至少一个U形管4,所述延伸导热件2与连接管3交错连接,所述上端管1连接于位于最上侧的所述连接管3上,所述U形管4连接于位于最下侧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管3上;
[0039]所述延伸导热件2包括导热盘21、连接管头22和圆形隔板25,所述导热盘21的上侧和下侧均连接有连接管头22,所述圆形隔板25固定于所述导热盘21的内部中间,所述圆形隔板25将导热盘21的内部分割为上下两个换热腔,且所述圆形隔板25的直径值小于导热盘21内腔直径值。
[0040]所述延伸导热件2还包括凸缘23和密封圈24,所述凸缘23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头22
上,所述密封圈24粘接于所述凸缘23上。
[0041]其中圆形隔板25的直径值小于导热盘21内腔直径值,从而当换热介质进入到上侧换热腔后可以通过边侧圆形隔板25与导热盘21内壁的间隙流入到下侧的换热腔;
[0042]连接管头22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
[0043]其中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多组连接管3和延伸导热件3交错拼接后的换热管,其中相邻换热管之间通过U形管4连接,其中两个上端管1分别与换热介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且两个上端管1上均设置有阀门。
[0044]其中连接管3延伸导热件3均采用导热效果好的材质,优选为不锈钢、铝、铜等材质。
[0045]所述连接管3包括管体31和外螺纹连接部32,所述连接管3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连接部32。
[0046]外螺纹连接部32与连接管头22内表面的内螺纹适配设置。
[0047]所述U形管4两端以及上端管1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内螺纹连接部41。
[0048]其中U形管4和上端管1上的内螺纹连接部41与外螺纹连接部32适配设置,且U形管4的两端和上端管1的底端均粘接有密封圈。
[0049]所述导热盘2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导热件5,所述连接导热件5包括导热管51、端帽52和螺帽53,所述导热管51贯穿设置于所述导热盘21上,所述导热管51的两端且位于导热盘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端帽52和螺帽53。
[0050]螺帽53采用塑料材质,其中导热管51与导热盘21的贯穿处均密封处理。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上端管、多个延伸导热件、多个连接管、至少一个U形管,所述延伸导热件与连接管交错连接,所述上端管连接于位于最上侧的所述连接管上,所述U形管连接于位于最下侧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管上;所述延伸导热件包括导热盘、连接管头和圆形隔板,所述导热盘的上侧和下侧均连接有连接管头,所述圆形隔板固定于所述导热盘的内部中间,所述圆形隔板将导热盘的内部分割为上下两个换热腔,且所述圆形隔板的直径值小于导热盘内腔直径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导热件还包括凸缘和密封圈,所述凸缘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头上,所述密封圈粘接于所述凸缘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管式地源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管体和外螺纹连接部,所述连接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晖杜宇秦健张敏李斌刁海敏李从成韩小雨丁玥康政汤柳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