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4571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所述支架组件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提升组件,所述提升组件的顶端安装有辅助上苗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L型支架、电动推杆、固定环、移动槽、固定孔、移动板、移动孔、固定螺栓和固定筒,L型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顶端安装有固定环,所述L型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L型支架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动推杆带动提升板顶部的上弧板达到合适位置,与运输车对齐,调整移动板使提升板底部对准需要铲起的位置,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使用,对不同厚度泥土进行铲起,使铲起上苗的操作便捷、速度提升,从而提高了上苗的效率。了上苗的效率。了上苗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
,具体为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稻的种植有直接撒播稻种和提前培育秧苗移栽两种,提前培育秧苗能够节省稻田的使用,能够满足多茬农作物的种植,提前培育秧苗是将稻种撒在提前准备好的泥土表面,盖上散土,再洒水,罩上保温薄膜,待稻种发芽后,将秧苗带土铲起,放在运输车上,移栽至田中;
[0003]但是目前水稻秧苗铲起时,土壤较软需要借助外物放置在运输车上,每次铲起的面积有限,秧苗放入运输车的速度慢,人工操作麻烦,进而使秧苗的移栽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目前水稻秧苗铲起时,土壤较软需要借助外物放置在运输车上,每次铲起的面积有限,秧苗放入运输车的速度慢,人工操作麻烦,进而使秧苗的移栽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提升组件,所述提升组件的顶端安装有辅助上苗组件;
[0006]所述支架组件包括L型支架、电动推杆、固定环、移动槽、固定孔、移动板、移动孔、固定螺栓和固定筒;
[0007]L型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顶端安装有固定环,所述L型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L型支架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移动槽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顶端开设有若干移动孔,所述移动孔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移动板一端连接有固定筒;
[0008]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一连接环、第二固定轴、第二连接环、提升板、落土网、上弧板和下铲板;
[0009]所述固定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连接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外部套接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顶部安装有提升板,所述提升板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落土网,所述提升板的顶部连接有上弧板,所述提升板底部连接有下铲板。
[0010]优选的,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宽度是槽口宽度的1.2倍,所述移动板的一端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卡接于移动槽的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L型支架与秧苗运输车连接,所述上弧板放置于秧苗运输车上料端。
[0012]优选的,所述上弧板和下铲板均为弧形结构,所述上弧板中部向上呈弧型凸起结构,所述下铲板中部向下呈弧型凹陷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辅助上苗组件包括固定侧板、转动轴、电机、输送带和限位条;
[0014]所述提升板顶端两侧对称安装有固定侧板,两个所述固定侧板之间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提升板侧端安装有电机,所述转动轴外部转动套接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外部连接有限位条。
[0015]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位于顶部的转动轴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0017]1、通过设置电动推杆、移动板、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提升板、上弧板和下铲板,通过电动推杆带动提升板顶部的上弧板达到合适位置,与运输车对齐,调整移动板使提升板底部对准需要铲起的位置,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使用,对不同厚度泥土进行铲起,使铲起上苗的操作便捷、速度提升,从而提高了上苗的效率。
[0018]2、通过设置固定侧板、转动轴、电机、输送带和限位条,通过转动轴带动输送带转动上苗,加快了上苗时秧苗提升的速度,且配合下铲板和上弧板,使整个上苗过程更加的顺畅,避免秧苗在上苗过程中移动掉落,减少秧苗的损坏。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在附图中: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L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落土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提升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标号:1、支架组件;101、L型支架;102、电动推杆;103、固定环;104、移动槽;105、固定孔;106、移动板;107、移动孔;108、固定螺栓;109、固定筒;
[0028]2、提升组件;201、第一固定轴;202、第一连接环;203、第二固定轴;204、第二连接环;205、提升板;206、落土网;207、上弧板;208、下铲板;
[0029]3、辅助上苗组件;301、固定侧板;302、转动轴;303、电机;304、输送带;305、限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实施例: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包括支架组件1,支架组件1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提升组件2,提升组件2的顶端安装有辅助上苗组件3;
[0032]支架组件1包括L型支架101、电动推杆102、固定环103、移动槽104、固定孔105、移动板106、移动孔107、固定螺栓108和固定筒109;
[0033]L型支架101的顶部安装有电动推杆102,电动推杆102的顶端安装有固定环103,L型支架101的底部开设有移动槽104,L型支架101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105,移动槽104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106,移动槽104的内部宽度是槽口宽度的1.2倍,移动板106的一端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卡接于移动槽104的内部,方便移动板106的稳定连接,移动板106的顶端开设有若干移动孔107,移动孔107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08,移动板106一端连接有固定筒109;
[0034]提升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轴201、第一连接环202、第二固定轴203、第二连接环204、提升板205、落土网206、上弧板207和下铲板208;
[0035]固定筒109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轴201,第一固定轴201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连接环202,固定环10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轴203,第二固定轴203的外部套接有第二连接环204,第一连接环202和第二连接环204的顶部安装有提升板205,提升板205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落土网206,提升板205的顶部连接有上弧板207,电动推杆102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L型支架101与秧苗运输车连接,上弧板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稻自动上苗装置,包括支架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1)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提升组件(2),所述提升组件(2)的顶端安装有辅助上苗组件(3);所述支架组件(1)包括L型支架(101)、电动推杆(102)、固定环(103)、移动槽(104)、固定孔(105)、移动板(106)、移动孔(107)、固定螺栓(108)和固定筒(109);L型支架(101)的顶部安装有电动推杆(102),所述电动推杆(102)的顶端安装有固定环(103),所述L型支架(101)的底部开设有移动槽(104),所述L型支架(101)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105),所述移动槽(104)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106),所述移动板(106)的顶端开设有若干移动孔(107),所述移动孔(107)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08),所述移动板(106)一端连接有固定筒(109);所述提升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轴(201)、第一连接环(202)、第二固定轴(203)、第二连接环(204)、提升板(205)、落土网(206)、上弧板(207)和下铲板(208);所述固定筒(109)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轴(201),所述第一固定轴(201)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连接环(202),所述固定环(10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轴(203),所述第二固定轴(203)的外部套接有第二连接环(204),所述第一连接环(202)和第二连接环(204)的顶部安装有提升板(205),所述提升板(205)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落土网(206),所述提升板(205)的顶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磊李萌马弘楠纪高杰贺吉邓刚柴楠祝令辉赵强曹宇杨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六农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