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包括:矩形筒;落虫盘,所述落虫盘固定套设在矩形筒的顶端;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呈矩形分布固定安装在落虫盘上;底壳,所述底壳固定安装在四个支撑杆的顶端;顶盖,所述顶盖固定安装在底壳的顶部;诱虫灯,所述诱虫灯固定安装在底壳的底部;电网罩,所述电网罩盖设在诱虫灯上,所述电网罩的顶部与底壳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壳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延伸至底壳外并与底壳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具有可以将各种辅助设备进行集中整合,使得整套诱捕系统更易于管控的优点。使得整套诱捕系统更易于管控的优点。使得整套诱捕系统更易于管控的优点。
An intelligent pest trapp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害虫诱捕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
技术介绍
[0003]智能害虫诱捕系统是以诱虫测报仪为主,并配合监控摄像头等设备搭建而成的一种害虫观测架构,其主要用于对害虫进行捕捉,然后再对害虫进行记录,并通过远程观测分析,以此找出针对害虫的控制手段。
[0004]但是,由于智能害虫诱捕系统是由的多个设备组合而成的,这使得其在搭建时需要专门设立一个观测区域,类似于一个小型基站,从而导致建设成本过高,且在后续过程中不便于转移,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将各种辅助设备进行集中整合,使得整套诱捕系统更易于管控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包括:矩形筒;落虫盘,所述落虫盘固定套设在矩形筒的顶端;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呈矩形分布固定安装在落虫盘上;底壳,所述底壳固定安装在四个支撑杆的顶端;顶盖,所述顶盖固定安装在底壳的顶部;诱虫灯,所述诱虫灯固定安装在底壳的底部;电网罩,所述电网罩盖设在诱虫灯上,所述电网罩的顶部与底壳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壳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延伸至底壳外并与底壳转动连接;圆齿轮,所述圆齿轮固定安装在转动轴的底端;第一环形隔网,所述第一环形隔网固定安装在底壳的底部;第二环形隔网,所述第二环形隔网转动安装在第一环形隔网内;内齿环,所述内齿环固定安装在第二环形隔网的内壁上,所述圆齿轮与内齿环啮合;三角壳,所述三角壳固定安装在矩形筒内;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固定安装在三角壳的底部;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矩形筒的一侧;隔板,所述隔板转动安装在矩形筒内,所述第二电机与隔板的连接轴传动连接;监控摄像头,所述监控摄像头固定安装在矩形筒的一侧。
[0007]优选的,所述矩形筒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太阳能光伏板。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蜗杆,所述隔板的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蜗轮,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上盖设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一侧与矩形筒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矩形筒内固定安装有滑板,所述矩形筒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排出口,所述滑板与排出口相对应。
[0011]优选的,所述矩形筒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器。
[0012]优选的,所述矩形筒上固定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支撑腿。
[0013]优选的,所述隔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固定套设有凸轮,所述隔板上滑动安装有滑轴,所述凸轮的顶部与滑轴的底端相接触,所述滑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震板,所述震板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相接触。
[0014]优选的,所述震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定位杆,四个定位杆的底端均贯穿隔板并与隔板滑动连接。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通过矩形筒可以将害虫的诱捕设备、取样设备、和周边环境观测设备等进行集中整合,使得整个害虫诱捕系统管控和转移更方便,通过第一电机、转动轴、圆齿轮、第一环形隔网、第二环形隔网和内齿环相配合,可以对大型害虫和小型害虫进行筛分,使得取样更精确,通过第二电机和隔板相配合,可以在害虫拍摄取样完成后自动将害虫排出,避免对后续的拍摄取样造成干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1、矩形筒;2、落虫盘;3、支撑杆;4、底壳;5、顶盖;6、诱虫灯;7、电网罩;8、第一电机;9、转动轴;10、圆齿轮;11、第一环形隔网;12、第二环形隔网;13、内齿环;14、三角壳;15、摄像机;16、第二电机;17、隔板;18、监控摄像头;19、第三电机;20、转动杆;21、凸轮;22、滑轴;23、震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第一实施例:请结合参阅图1
‑
图4,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包括:矩形筒1,矩形筒1作为整个害虫诱捕系统的承载体,可以对配套设备进行集中整合,使得整套系统更易于管控和转移,矩形筒1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操作口,两个操作口分别对应摄像机15和控制器,且两个操作口上均盖设有封盖;落虫盘2,落虫盘2固定套设在矩形筒1的顶端;四个支撑杆3,四个支撑杆3呈矩形分布固定安装在落虫盘2上,落虫盘2和底壳4上均固定有四个插筒,四个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插筒内并与对应的插筒滑动连接,这使得诱捕机构可以从落虫盘2上拆除;底壳4,底壳4固定安装在四个支撑杆3的顶端,底壳4内安装有蓄电池,可以配合太阳能光伏板为整个害虫诱捕系统提供部分电能;顶盖5,顶盖5固定安装在底壳4的顶部;诱虫灯6,诱虫灯6固定安装在底壳4的底部;电网罩7,电网罩7盖设在诱虫
灯6上,电网罩7的顶部与底壳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固定安装在底壳4内,底壳4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固定板,第一电机8与两个固定板固定连接;转动轴9,转动轴9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上,转动轴9的底端延伸至底壳4外并与底壳4转动连接,底壳4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转动孔,转动轴9贯穿转动孔并与转动孔转动连接;圆齿轮10,圆齿轮10固定安装在转动轴9的底端;第一环形隔网11,第一环形隔网11固定安装在底壳4的底部;第二环形隔网12,第二环形隔网12转动安装在第一环形隔网11内,第一环形隔网11和第二环形隔网12上的进出口一直,当两者重合时,可以让大型的害虫通过,当两者的进出口错位时,则只能让一些小型的害虫通过;内齿环13,内齿环13固定安装在第二环形隔网12的内壁上,圆齿轮10与内齿环13啮合;三角壳14,三角壳14固定安装在矩形筒1内,三角壳14主要作为摄像机15的固定件,且滑坡式的结构使得害虫可以顺着滑坡落到隔板17上;摄像机15,摄像机15固定安装在三角壳14的底部;第二电机16,第二电机16固定安装在矩形筒1的一侧;隔板17,隔板17转动安装在矩形筒1内,第二电机16与隔板17的连接轴传动连接,隔板17的两侧均设有连接轴,两个连接轴的一端均延伸至矩形筒1外并与矩形筒1转动连接;监控摄像头18,监控摄像头18固定安装在矩形筒1的一侧。
[0020]矩形筒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光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筒;落虫盘,所述落虫盘固定套设在矩形筒的顶端;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呈矩形分布固定安装在落虫盘上;底壳,所述底壳固定安装在四个支撑杆的顶端;顶盖,所述顶盖固定安装在底壳的顶部;诱虫灯,所述诱虫灯固定安装在底壳的底部;电网罩,所述电网罩盖设在诱虫灯上,所述电网罩的顶部与底壳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壳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延伸至底壳外并与底壳转动连接;圆齿轮,所述圆齿轮固定安装在转动轴的底端;第一环形隔网,所述第一环形隔网固定安装在底壳的底部;第二环形隔网,所述第二环形隔网转动安装在第一环形隔网内;内齿环,所述内齿环固定安装在第二环形隔网的内壁上,所述圆齿轮与内齿环啮合;三角壳,所述三角壳固定安装在矩形筒内;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固定安装在三角壳的底部;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矩形筒的一侧;隔板,所述隔板转动安装在矩形筒内,所述第二电机与隔板的连接轴传动连接;监控摄像头,所述监控摄像头固定安装在矩形筒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害虫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筒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马天予,吴双,杜楠楠,姜大伟,张云鹏,许建民,范红,吴丽,姜馨语,常然,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