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4437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包括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和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包括土工筋带,土工筋带铺设于堆积坝内,土工筋带的一端置于堆积坝内,且土工筋带的另一端伸出堆积坝并向上反压一定高度后再进入堆积坝内部;土工筋带倾斜设置在堆积坝内,土工筋带根据排矿周期、堆积坝的每级堆积子坝的高度铺设多层。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包括:沿堆积坝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上的水平排渗管,沿堆积坝的高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的坝体内的垂直排渗井,沿堆积坝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初期坝顶部的排渗盲沟。同时解决了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渗流和生态环保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尾矿库工程
,涉及一种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尾矿库是矿山企业用以贮存金属或在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矿山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尾矿库的安全直接影响着矿山经济生产活动和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尾矿库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生产服务年限通常比较长,在影响尾矿库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坝坡的稳定性和坝体的渗流稳定性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影响了尾矿库的正常使用状态。
[0003]尾矿料的渗透固结特性比较复杂,尾矿库渗流稳定的核心问题是降低堆积坝的浸润线,浸润线被称为尾矿坝的生命线,如果浸润线过高,坝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会急剧降低,导致尾矿坝坝坡抗剪强度减弱,造成尾矿坝边坡失稳,严重时可能发生滑坡、溃坝、泥石流等灾害事故。目前,降低尾矿坝浸润线的措施有排渗棱体、排渗褥垫、管井、盲沟、辐射井、排渗管、排渗墙等型式,但单一的排渗形式很难满足渗流稳定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堆积坝坝体。
[0004]现阶段,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对尾矿库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受到关注,但现有技术存在不能兼顾稳定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要求的缺点。同时,随着选矿、磨矿技术的发展,排入尾矿库的尾矿越来越细,细泥夹层越来越多,导致对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尾矿沉积体内含细泥夹层过多,致使常规的排渗设施容易产生淤堵、尾矿水无法排出等现象,造成排渗系统失效。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排渗系统来降低存在细泥夹层的细粒尾矿堆积坝浸润线,并保证细粒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以解决现有尾矿库堆积坝排渗系统不能兼顾稳定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要求的问题,以及现有尾矿库堆积坝排渗系统不适用于存在细泥夹层的细粒尾矿堆积坝的问题。
[0006]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包括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和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
[0007]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包括:
[0008]土工筋带,土工筋带铺设于堆积坝内,且土工筋带的一端置于堆积坝内,土工筋带的另一端伸出堆积坝并向上反压一定高度后再进入堆积坝内部;
[0009]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设置在堆积坝的坝体内。
[0010]进一步的,土工筋带倾斜设置在堆积坝内,土工筋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15
°

[0011]进一步的,土工筋带根据排矿周期、堆积坝的每级堆积子坝的高度铺设多层。
[0012]进一步的,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包括:
[0013]水平排渗管,水平排渗管沿堆积坝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上,水平排渗管的一端位于堆积坝内,水平排渗管的另一端伸出堆积坝;
[0014]垂直排渗井,垂直排渗井沿堆积坝的高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的坝体内,垂直排渗井顶部的进水管口与垂直排渗井所在的堆积坝的堆积子坝的坝面平齐;
[0015]排渗盲沟,排渗盲沟沿堆积坝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堆积坝的底部坝体内、初期坝的顶部,其中:
[0016]部分水平排渗管与部分垂直排渗井内部连通;
[0017]第一级堆积子坝内的水平排渗管设置在排渗盲沟下方,且排渗盲沟与第一级堆积子坝内的水平排渗管连通。
[0018]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垂直排渗井的水平间距为50m~100m,随着堆积坝的高度增加,相邻的两个垂直排渗井的水平间距逐渐减小。
[0019]进一步的,从第一级堆积子坝开始,每2~3级堆积子坝之间设置一排水平排渗管,随着堆积坝的高度增加,同一排水平排渗管中相邻的两个水平排渗管的水平间距逐渐减小;
[0020]水平排渗管与水平线呈3~5
°
的夹角设置。
[0021]进一步的,垂直排渗井的底部进入设计临界浸润线以下3m~5m,水平排渗管进入设计临界浸润线长度为3m~5m。
[0022]进一步的,排渗盲沟与初期坝的水平距离为30m~50m,排渗盲沟的位置高于初期坝的坝高3m~5m。
[0023]进一步的,水平排渗管、垂直排渗井和排渗盲沟均采用混凝土排渗管;
[0024]水平排渗管的管径为50mm~100mm,垂直排渗井的井径为30mm~50mm,排渗盲沟的管径为500mm~1000mm。
[0025]进一步的,排渗盲沟内安装有水量计、浊度计;
[0026]水平排渗管和垂直排渗井的进水管口处均设置有电动阀门,水平排渗管和垂直排渗井内部均设置有流速传感器。
[002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既考虑了坝坡稳定性,又兼具生态环保性,解决了现有尾矿库堆积坝排渗系统不能兼顾稳定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要求的问题;提出了坝体内有效降低浸润线的多种排渗形式联合的排渗系统,可对存在细泥夹层的细粒尾矿堆积坝进行联合排渗,解决了现有尾矿库堆积坝排渗系统不适用于存在细泥夹层的细粒尾矿堆积坝的问题;联合考虑坝坡稳定性和坝体的排渗稳定,解决了尾矿堆积坝的稳定问题、渗流问题和生态环保问题,对于尾矿堆积坝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是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初期坝,2.堆积坝,3.土工筋带,4.沉积滩,5.水平排渗管,6.垂直排渗井,7.排渗盲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包括:
[0034]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包括土工筋带3,如图1所示,土工筋带3铺设于尾矿库的初期坝1顶部的堆积坝2坝坡内,土工筋带3对堆积坝2的坝坡的加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中:
[0035]堆积坝2的每一级堆积子坝内均需铺设有土工筋带3,且为了保证堆积坝2的坝坡稳定性和生态环保作用,土工筋带3倾斜设置在堆积坝2内。
[0036]进一步的,土工筋带3的倾斜角(与水平线的夹角)一般设置为10~15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和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系统,包括:土工筋带(3),土工筋带(3)铺设于堆积坝(2)内,且土工筋带(3)的一端置于堆积坝(2)内,土工筋带(3)的另一端伸出堆积坝(2)并向上反压一定高度后再进入堆积坝(2)内部;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设置在堆积坝(2)的坝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土工筋带(3)倾斜设置在堆积坝(2)内,土工筋带(3)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1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土工筋带(3)根据排矿周期、堆积坝(2)的每级堆积子坝的高度铺设多层。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尾矿库堆积坝坝坡稳定和坝体排渗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矿库堆积坝坝体排渗系统,包括:水平排渗管(5),水平排渗管(5)沿堆积坝(2)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2)上,水平排渗管(5)的一端位于堆积坝(2)内,水平排渗管(5)的另一端伸出堆积坝(2);垂直排渗井(6),垂直排渗井(6)沿堆积坝(2)的高度方向设置在堆积坝(2)的坝体内,垂直排渗井(6)顶部的进水管口与垂直排渗井(6)所在的堆积坝(2)的堆积子坝的坝面平齐;排渗盲沟(7),排渗盲沟(7)沿堆积坝(2)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堆积坝(2)的底部坝体内、初期坝(1)的顶部,其中:部分水平排渗管(5)与部分垂直排渗井(6)内部连通;第一级堆积子坝内的水平排渗管(5)设置在排渗盲沟(7)下方,且排渗盲沟(7)与第一级堆积子坝内的水平排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忠级张吉宏王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