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对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353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1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插接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线端子和第二线端子;第一线端子具有由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围合形成的框形插口,以及在左右侧板上分别设有相向靠拢凸伸的第一、二接触弹臂,第二线端子的第二插接部分具有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并在左右侧板上分别设有相向靠拢的第三、四接触弹臂;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一、二公端子,第一公端子的刀片触臂插入第一、二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第二公端子的刀片触臂对应插入第三、四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多卡点形式,提升导通连接性能,卡点结构更好的减少塑性变形,有效限位连接,端子稳定,使用性能更佳。用性能更佳。用性能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对板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是涉及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线端子,而第二连接器具有公端子,使用时,第二连接器插接于第一连接器上,公端子与线端子导通连接。然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线对板连接器为单接触点及单卡点式,由于触点只有一个,容易造成接触不良,且由于端子结构问题,卡点结构容易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失效,以及端子拔插过程中容易发生摇摆,导致导通连接不稳定,影响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插拔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保证连接器使用性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
[0006]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线端子和第二线端子;所述第一线端子具有连体的第一铆压部分和第一插接部分,该第一插接部分具有由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围合形成的框形插口,在第一左侧板上设有第一接触弹臂,在第一右侧板上设有第二接触弹臂,该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相向靠拢凸伸;所述第二线端子具有连体的第二铆压部分和第二插接部分,该第二插接部分具有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第二底板相对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朝前延伸,在第二左侧板上设有第三接触弹臂,在第二右侧板上设有第四接触弹臂,该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在第二底板的上侧朝前延伸且相向靠拢;
[0007]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公端子和第二公端子,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容置端口;第一公端子上设有第一刀片触臂,第二公端子上设有第二刀片触臂,该第一刀片触臂和第二刀片触臂伸入第二绝缘本体的容置端口中;所述容置端口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套接连接,这时第一刀片触臂则插入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第二刀片触臂对应插入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
[0008]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该第一线端子对应第一端子孔植入组装,且第一线端子的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分别与第一端子孔的内周壁贴靠,同时第一底板的后侧端与第一端子孔内预设的第一止挡部形成防退连接;该第二线端子对应第二端子孔植入组装,且第二线端子的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分别与第二端子孔的内周壁贴靠,同时第二底板设有向下凸伸的弹性卡齿,该弹性卡齿与第二端子孔内预设的第二止挡部形成防退连接。
[0009]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左侧板上设有第一镂空部,第一接触弹臂设置在该第一镂空部中且依照第一左侧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获得双弹臂特征;所述第一右侧板上设有第二镂空部,第二接触弹臂设置在该第二镂空部中且依照第一右侧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获得双弹臂特征;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形成左右对称关系。
[0010]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线端子的顶板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导向块,该第一导向块协作第一端子孔内预设的导向滑槽来引导第一线端子组装到第一端子孔中。
[0011]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二线端子的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组合形成U形结构体,且第二底板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之间距离,在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外凸的第二导向块,该第二导向块协作第二端子孔内预设的导向滑槽来引导第二线端子组装到第二端子孔中。
[0012]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第一防呆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容置端口中设有第二防呆部,通过该第一防呆部与第二防呆部协作来建立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防呆连接。
[0013]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弹扣,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扣槽,通过弹扣与扣槽扣合来建立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防退连接。
[0014]本技术对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线端子和第二线端子进行优化结构,使第一线端子具有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相向靠拢凸伸,以及第二线端子具有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朝前延伸且相向靠拢,改善卡点结构,多卡点形式,提升导通连接性能,加大载流量,且卡点结构更好的减少塑性变形,防止失效,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更佳;同时,第一线端子的第一插接部分具有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第二线端子的第二插接部分具有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分别提供接触弹臂有力支撑,并与第一绝缘本体形成有效限位连接,防止端子摇摆,能更好插接连接,保证连接器使用性能。
[0015]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插接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3为图2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4为图1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附图5为图1实施例的第一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6为图1实施例的第二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7为第一线端子与第一绝缘本体组合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8为第二线端子与第一绝缘本体组合结构示意图。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参阅图1~8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有关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该第一连接器100具有第一绝缘本体1及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线端子2和第二线端子3,第一线端子2和第二线端子3依据预设的位置布置,以获得需要的功能。所述第一线端子2具有连体的第一铆压部分21和第一插接部分22,图中所示的第一铆压部分21包括向中心弯折的数个铆压翼片,数个铆压翼片在远离第一插接部分22的方向先后布置,实现前后压铆连接导线,提升连线的稳固性及有效性。该第一插接部分22具有由第一底板23、第一左侧板24、第一右侧板25和顶板26围合形成的框形插口221,在第一左侧板24上设有第一接触弹臂241,在第一右侧板25上设有第二接触弹臂251,该第一接触弹臂241和第二接触弹臂251相向靠拢凸伸,形成夹持形态,左右夹持,增加导通连接性,获得多卡点形式,提升导通连接性能,加大载流量。所述第二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线端子和第二线端子;所述第一线端子具有连体的第一铆压部分和第一插接部分,该第一插接部分具有由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围合形成的框形插口,在第一左侧板上设有第一接触弹臂,在第一右侧板上设有第二接触弹臂,该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相向靠拢凸伸;所述第二线端子具有连体的第二铆压部分和第二插接部分,该第二插接部分具有第二底板、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第二底板相对第二左侧板及第二右侧板朝前延伸,在第二左侧板上设有第三接触弹臂,在第二右侧板上设有第四接触弹臂,该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在第二底板的上侧朝前延伸且相向靠拢;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公端子和第二公端子,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容置端口;第一公端子上设有第一刀片触臂,第二公端子上设有第二刀片触臂,该第一刀片触臂和第二刀片触臂伸入第二绝缘本体的容置端口中;所述容置端口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套接连接,这时第一刀片触臂则插入第一接触弹臂和第二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第二刀片触臂对应插入第三接触弹臂和第四接触弹臂之间并形成导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该第一线端子对应第一端子孔植入组装,且第一线端子的第一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顶板分别与第一端子孔的内周壁贴靠,同时第一底板的后侧端与第一端子孔内预设的第一止挡部形成防退连接;该第二线端子对应第二端子孔植入组装,且第二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朱送良沈瑞雄刘绍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好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