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1755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内侧面贴合固定连接,两者中部开设有供接触线穿过的通道;通道内侧面向内开设有凹槽,凹槽与接触线顶部凸出的齿配合,将接触线与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固定连接;传感器,其底部固定插入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顶部内;依据接触线与传感器二者的外部形状与工作特性而设计开发,有效实现了接触线与传感器之间的无缝对接,安装智能传感器后,可以在户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


[0001]本技术属于电气化铁路风区接触网智能监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

技术介绍

[0002]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动车组列车运行时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线滑动接触从而获得电能,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线在机械上必然受收到列车受电弓滑板的抬升力,该力并随着列车运行时振动情况的变动而动态变化。
[0003]高速铁路的特点是行车密度大、速度快,接触线承受了比普速铁路更强、更频繁的受电弓冲击力,当列车双弓运行时,还会对接触线造成剧烈扰动现象;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环境比普速铁路运营环境复杂,白天运营,夜间检修,白天接触线电流大,发热多,夜间无阳光,温度低,接触线在一天当中承受了很大波动的外界干扰。
[0004]综上,如何实现获取列车运行时接触线的加速度、温度等情况成为了本领域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获取列车运行时接触线的加速度、温度等情况;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是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包括:线夹;接触线,其滑动设置在线夹的底部;传感器,其固定在线夹上,其适于获取接触线的状态。
[0008]在本方案中,接触线滑动设置在线夹上,线夹内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能够获取列车运行时接触线的加速度、温度等情况,从而能够对列车进行实时的监控。
[0009]为了说明线夹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线夹包括: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内侧面贴合固定连接;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底部均凸出设置有与接触线相适配的凹槽。
[0010]在本方案中,线夹包括结构一致的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贴合固定连接,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底部开设有凹槽,凹槽与接触线的侧壁凸起型面配合,这样一来能够实现接触线在线夹上的滑动。
[0011]如何实现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的固定,本技术采用螺栓穿过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与螺母连接,将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固定;
[0012]通过螺栓、螺母将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贴合固定连接。
[0013]如何实现线夹与传感器的连接,本技术采用线夹顶部开设有槽口,传感器的端部插入槽口内,将传感器与线夹固定连接;
[0014]将传感器的端部插入线夹顶部的槽口内,实现线夹与传感器的连接,需要注意的
是,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顶部均开设有缺口,两者合并形成槽口。
[0015]如何实现线夹与传感器的固定连接,本技术采用铆钉穿过一侧壁,并与传感器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6]也就是说,铆钉穿过线夹一侧壁,也就是说,铆钉穿过第一接触线夹板或第二接触线夹板后与传感器端部连接,将传感器与线夹固定连接。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依据接触线与传感器二者的外部形状与工作特性而设计开发,有效实现了接触线与传感器之间的无缝对接,安装智能传感器后,可以在户外

20℃~45℃环境中正常工作5年时间,智能监测时,传感器动态监测接触线运行状态并将结果反馈给接收终端,及时排除接触线安全隐患,保证高铁的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的侧视图;
[0022]图中:1.传感器,2.螺母,3.第一接触线线夹夹板,4.铆钉,5.螺栓,6.接触线,7.止动垫圈,8.第二接触线线夹夹板,9.通道,10.槽口,1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4]本技术是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其中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加工工艺采用精模锻造方法,并通过切边、时效、抛丸、钻孔攻丝、振动研磨等工序实现快速批量生产的目的。
[0025]锻造成型时,材料通过塑性变形将组织内部的粗大晶粒变成成分均匀的细小晶粒,同时将疏松、孔隙压实,锻造成型的产品内部组织和性能得到较大改善。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各处为等径圆柱体,折弯处无较大角度变化,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0026]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设计开发的该零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强度高等特点。
[0027]该线夹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共用一副锻造模具与切边模具,有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8]该接触线线夹采用性能等级为A4

80的不锈钢螺栓螺母紧固,与常用的性能等级为A2

70的不锈钢螺栓相比,强度进一步提高,在机械性能安全方面均符合相关规定;
[0029]该锻压型接触线线夹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作用,毛坯接近零件的几何形状,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模具设计简单,生产效率较高,适合小型锻件的大批量生产。
[0030]如图1所示,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包括第一接触线夹板3、第二接触线夹板8,两者之间有截面为长锥形的通道9,第一接触线夹板3、第二接触线夹板8顶部闭合,顶面中心有第二凹槽10,通道9下端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接触线6的凹槽12;两接触线夹板通过不锈钢螺栓5、不锈钢螺母2、止动垫圈7紧固连接。
[0031]第一接触线夹板3、第二接触线夹板8顶部各预留了一半空间,形成了槽口10,减小了腔体深度,有利于锻压成型,且采用逐渐变深的设计理念,有效消除了因型腔过深而造成的填充不满、折叠等现象。
[0032]传感器1通过铆钉4与第一接触线夹板3铆接,使得第一接触线夹板3、第二接触线夹板8、传感器1,三者不发生相对运动。
[0033]第一接触线夹板3、第二接触线夹板8通过不锈钢螺栓5、不锈钢螺母2、止动垫圈4紧固连接,通道9与凹槽12的配合在工作时与接触线6接触并夹紧接触线6,保持与接触线6一样的运动状态,实现对列车运行时接触线6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并获得波动、振动等相关参数,帮助及时排除接触网安全隐患,保证高铁的运行安全。
[0034]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夹;传感器,其固定在所述线夹上,其适于获取接触线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接触线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包括: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所述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两者内侧面贴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线夹板、第二接触线夹板底部均凸出设置有与所述接触线相适配的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铁路接触网系统智能监测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君李飞董斌国王洪林范瑞栋畅浩栋李大东冯程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