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71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包括立式支撑架以及若干个设于立式支撑架中并从下往上依次分布的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组件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反渗透膜板,反渗透膜板的内部形成有扁平状膜腔,反渗透膜板的前后两侧还分别插接有原水接口和污水接口,原水接口和污水接口均与扁平状膜腔相互连通;反渗透膜板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还固定有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一分隔条和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二分隔条,多个第一分隔条与多个第二分隔条相互间隔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幅减小了净水设备的整体体积,从而极大的方便了运输和拆装;而且显著的提升了净化效率。而且显著的提升了净化效率。而且显著的提升了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巨膜净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巨膜净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膜是一种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所以广泛用于净水设备中;由于净水设备中的反渗透膜竖直设置在处理池中以将处理处一分为二,所以反渗透膜的面积较大,由于反渗透膜的面积较大,因此又被称为“巨膜”,现有的净水设备为了适应面积较大的反渗透膜就必须配备专用的支撑架,这就导致净水设备的整体体积较大,运输和拆装均较为不便,而且反渗透膜的面积受处理池的宽度和高度限制,水处理量很难有进一步的突破,所以净化效率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幅减小了净水设备的整体体积以极大的方便了运输和拆装,而且显著的提升了净化效率的巨膜净水设备。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式支撑架以及若干个设于立式支撑架中并从下往上依次分布的反渗透膜组件,所述反渗透膜组件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反渗透膜板,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内部形成有扁平状膜腔,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前后两侧还分别插接有原水接口和污水接口,所述原水接口和所述污水接口均与扁平状膜腔相互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还固定有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一分隔条和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二分隔条,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条与多个第二分隔条相互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第一分隔条的上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的上侧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一分隔条的下端均与反渗透膜板的下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条的下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的下侧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条的上端均与反渗透膜板的上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条和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条在扁平状膜腔内形成了迂回状轨迹流道,所述原水接口通过迂回状轨迹流道与污水接口相互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板的截面形状为V字型以使任意两个相邻的反渗透膜板均能在排列时自动对中。
[0005]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前侧还设有横向分布的第一原水管,所述第一原水管的一端封闭,对应的一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原水接口均并联在第一原水管上,所述第一原水管固定在立式支撑架的前侧。
[0006]优选地,其余的每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前侧还均设有一个横向分布的第二原水管,所述第二原水管的一端封闭,其余的每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原水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二原水管上,每个所述第二原水管的另一端均插接在第一
原水管上,每个所述第二原水管均固定在立式支撑架的前侧。
[0007]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后侧还设有横向分布的第一污水管,所述第一污水管的一端封闭,对应的一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污水接口均并联在第一污水管上,所述第一污水管固定在立式支撑架的后侧。
[0008]优选地,其余的每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后侧还均设有一个横向分布的第二污水管,所述第二污水管的一端封闭,其余的每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污水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二污水管上,每个所述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均插接在第一污水管上,每个所述第二污水管均固定在立式支撑架的后侧。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原水管上还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于每个第二原水管插接处的上游侧,所述第一原水管上还插接有短接管,所述短接管设于第一截止阀的下游侧以及每个第二原水管插接处的上游侧,所述短接管上还设有第二截止阀。
[0010]优选地,所述立式支撑架的底部还穿插设置有横向分布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设于最下方的一个反渗透膜组件的下方,所述曝气管上还插接有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曝气头单元,所述曝气头单元包括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曝气头。
[0011]优选地,所述立式支撑架的左右两侧还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出气管和进气管,所述出气管和所述进气管的下端分别与曝气管的左右两端相连,所述出气管上还设有第三截止阀。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将大面积的反渗透膜化整为零并进行合理排布,无需将处理池一分为二,只需要放置在处理池中即可,进而大幅减小了净水设备的整体体积以极大的方便了运输和拆装;而且如果在净水设备整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若将本技术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拼接起来后,其总面积是传统反渗透膜面积的数倍,所以使水处理量获得了突飞猛进,进而显著的提升了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右前侧俯视结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反渗透膜组件的右前侧结构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反渗透膜板的内部结构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右前侧仰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8]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
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19]如图1~4所示,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包括立式支撑架1以及若干个设于立式支撑架1中并从下往上依次分布的反渗透膜组件2,反渗透膜组件2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反渗透膜板21,反渗透膜板21的内部形成有扁平状膜腔211,反渗透膜板21的前后两侧还分别插接有原水接口22和污水接口23,原水接口22和污水接口23均与扁平状膜腔211相互连通;反渗透膜板21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还固定有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一分隔条24和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二分隔条25,多个第一分隔条24与多个第二分隔条25相互间隔分布,每个第一分隔条24的上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21的上侧内壁上,每个第一分隔条24的下端均与反渗透膜板21的下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每个第二分隔条25的下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21的下侧内壁上,每个第二分隔条25的上端均与反渗透膜板21的上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多个第一分隔条24和多个第二分隔条25在扁平状膜腔211内形成了迂回状轨迹流道26,原水接口22通过迂回状轨迹流道26与污水接口23相互连通;反渗透膜板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式支撑架以及若干个设于立式支撑架中并从下往上依次分布的反渗透膜组件,所述反渗透膜组件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的反渗透膜板,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内部形成有扁平状膜腔,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前后两侧还分别插接有原水接口和污水接口,所述原水接口和所述污水接口均与扁平状膜腔相互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板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还固定有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一分隔条和多个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第二分隔条,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条与多个第二分隔条相互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第一分隔条的上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的上侧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一分隔条的下端均与反渗透膜板的下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条的下端均密封固定在反渗透膜板的下侧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条的上端均与反渗透膜板的上侧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条和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条在扁平状膜腔内形成了迂回状轨迹流道,所述原水接口通过迂回状轨迹流道与污水接口相互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板的截面形状为V字型以使任意两个相邻的反渗透膜板均能在排列时自动对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前侧还设有横向分布的第一原水管,所述第一原水管的一端封闭,对应的一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原水接口均并联在第一原水管上,所述第一原水管固定在立式支撑架的前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巨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余的每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前侧还均设有一个横向分布的第二原水管,所述第二原水管的一端封闭,其余的每个反渗透膜组件中的每个反渗透膜板上的所述原水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二原水管上,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传波张良况黎王俊杨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碧菲分离膜大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