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弧结构和双电源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54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5:56
本公开涉及灭弧结构和具有所述灭弧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中,灭弧结构包括灭弧室(10)和灭弧壳体(20)。所述灭弧室(10)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灭弧栅片(11),所述多个灭弧栅片(11)布置成第一灭弧栅片组(A)和第二灭弧栅片组(B),第二灭弧栅片组(B)与第一灭弧栅片组(A)通过灭弧室空隙(17)间隔开。灭弧壳体(20),容纳所述灭弧室(10),所述灭弧壳体(20)具有喷弧口(26),所述喷弧口(26)与所述灭弧室空隙(17)对准。其中,所述灭弧结构设置有与所述喷弧口(26)连通的跑弧通道(L),所述跑弧通道(L)具有弯折的结构。具有弯折的结构。具有弯折的结构。

Arc extinguishing structure and dual power transfer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灭弧结构和双电源转换开关


[0001]本公开涉及灭弧结构和具有所述灭弧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开关和断路器触头打开时产生的电弧一般通过灭弧系统中的灭弧室分割、冷却直到熄灭。通常,在灭弧系统后端设置有出气口,出气口和灭弧室之间设置有跑弧通道。分断电流产生的电弧在未完全熄灭之前会通过跑弧通道,从出气口逸出,导致飞弧,这会降低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0003]为防止飞弧,传统方法是增加零飞弧灭弧装置。通常在灭弧室后端位置和出气口之间放置由多层过滤网形成的滤弧片,通过层层阻隔,避免电弧产生的金属粒子从出气口喷出。但是,这种零飞弧灭弧装置不仅安装不方便,而且占用较大空间,相应的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0004]希望存在一种灭弧装置,其既可以实现零飞弧的灭弧效果,又不需要前述导致安装不方便且占用空间的多层滤弧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灭弧结构和具有所述灭弧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带来其他技术效果。
[0006]本公开提出一种灭弧结构,其包括: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灭弧栅片,所述多个灭弧栅片布置成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二灭弧栅片组,第二灭弧栅片组与第一灭弧栅片组通过灭弧室空隙间隔开;灭弧壳体,容纳所述灭弧室,所述灭弧壳体具有喷弧口,所述喷弧口与所述灭弧室空隙对准。其中,所述灭弧结构还设置有与所述喷弧口连通的跑弧通道,所述跑弧通道具有弯折的结构。
[0007]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室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和与所述第一绝缘侧板并列设置的第二绝缘侧板,所述多个灭弧栅片保持在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之间。
[0008]根据优选方案,每个灭弧栅片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安装边缘和第二安装边缘,所述第一安装边缘和第二安装边缘分别安装到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
[0009]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多个灭弧栅片布置成使得,其在第一绝缘侧板或第二绝缘侧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呈弧形布置。
[0010]根据优选方案,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一附加灭弧栅片,其贴合于第一灭弧栅片组中的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端部灭弧栅片的外侧;和第二附加灭弧栅片,其贴合于第二灭弧栅片组中的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端部灭弧栅片的外侧。
[0011]根据优选方案,在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二灭弧栅片组中,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端部灭弧栅片的厚度大于其他灭弧栅片的厚度。
[0012]根据优选方案,所述跑弧通道至少部分地由多个彼此间隔且交错的壁限定。
[0013]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壳体包括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喷弧口限定在第一壁和第二壁的端部之间。
[0014]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跑弧通道的第三壁,其中,所述第三壁与所述喷弧口间隔开,且布置在所述喷弧口下游以阻挡所述喷弧口。
[0015]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垂直于所述喷弧口的开口方向。
[0016]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跑弧通道的、与第三壁延伸方向相反的第四壁,所述第四壁位于第三壁的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一侧,且与第三壁间隔开。其中,第三壁和第四壁在垂直于喷弧口开口方向的平面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0017]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四壁平行于所述第三壁。
[0018]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跑弧通道的、与第四壁延伸方向相反的第五壁,所述第五壁位于第四壁的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一侧,且与第四壁间隔开。其中,第四壁和第五壁在垂直于喷弧口开口方向的平面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0019]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四壁和第五壁的间隔大于第三壁和第四壁的间隔。
[0020]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五壁平行于所述第四壁。
[0021]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结构设置为使得,在第三壁的末端位置形成第一容腔,在第四壁的下游、第五壁的末端位置处形成第二容腔,其中第二容腔的容积大于第一容腔的容积。
[0022]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第一壁相连,且垂直于所述喷弧口的开口方向;所述第二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壁的延伸方向呈锐角角度,使得该第二壁的远端朝向第三壁倾斜。
[0023]本公开还提出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如前文中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结构。
[0024]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所述第一灭弧栅片组和第二灭弧栅片组分别通过各自的引弧片连接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
[0025]根据优选方案,其中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均为U型结构。
[0026]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公开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0028]图1展示了本公开所提出的灭弧室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9]图2展示了本公开所提出的灭弧室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0]图3展示了本公开所提出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动触头接合第一静触头;
[0031]图4展示了本公开所提出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动触头接合第二静触头;
[0032]图5展示了本公开所提出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中间位置;
[0033]图6A展示了灭弧室电弧的跑弧方向,图6B展示了来自灭弧室的电弧的进一步的跑弧路径;
[0034]图7展示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剖视图,特别示出了静触头与灭弧室接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8展示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0036]图9展示了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跑弧路径。
[0037]附图标记列表
[0038]10灭弧室
[0039]11灭弧栅片
[0040]12第一绝缘侧板
[0041]13第二绝缘侧板
[0042]14第一附加灭弧栅片
[0043]15第二附加灭弧栅片
[0044]16引弧片
[0045]20灭弧壳体
[0046]21第一壁
[0047]22第二壁
[0048]23第三壁
[0049]24第四壁
[0050]25第五壁
[0051]26喷弧口
[0052]27第一容腔
[0053]28第二容腔
[0054]29出气口
[0055]30腔室
[0056]31第一静触头
[0057]32第二静触头
[0058]33动触头
[0059]34容腔
[0060]A第一灭弧栅片组
[0061]B第二灭弧栅片组
[0062]L跑弧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灭弧室(10),所述灭弧室(10)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灭弧栅片(11),所述多个灭弧栅片(11)布置成第一灭弧栅片组(A)和第二灭弧栅片组(B),第二灭弧栅片组(B)与第一灭弧栅片组(A)通过灭弧室空隙(17)间隔开;灭弧壳体(20),容纳所述灭弧室(10),所述灭弧壳体(20)具有喷弧口(26),所述喷弧口(26)与所述灭弧室空隙(17)对准;其中,所述灭弧结构还设置有与所述喷弧口(26)连通的跑弧通道(L),所述跑弧通道(L)具有弯折的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10)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12)和与所述第一绝缘侧板(12)并列设置的第二绝缘侧板(13),所述多个灭弧栅片(11)保持在第一绝缘侧板(12)和第二绝缘侧板(13)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灭弧栅片(11)包括彼此相对的两个安装边缘,所述两个安装边缘分别安装到第一绝缘侧板(12)和第二绝缘侧板(13)。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灭弧栅片(11)布置成使得,其在第一绝缘侧板(12)或第二绝缘侧板(1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呈弧形布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附加灭弧栅片(14),其贴合于第一灭弧栅片组(A)中的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灭弧栅片的外侧;和第二附加灭弧栅片(15),其贴合于第二灭弧栅片组(B)中的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灭弧栅片的外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灭弧栅片组(A)和第二灭弧栅片组(B)中,最远离灭弧室空隙的端部灭弧栅片的厚度大于其他灭弧栅片的厚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跑弧通道(L)至少部分地由多个彼此间隔且交错的壁限定。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壳体(20)包括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一壁(21)和第二壁(22),所述喷弧口(26)限定在第一壁(21)和第二壁(22)的端部之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跑弧通道(L)的第三壁(23);其中,所述第三壁(23)与所述喷弧口(26)间隔开,且布置在所述喷弧口(26)下游以阻挡所述喷弧口。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第二壁(22)、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寒刘振忠谢皓宇耿翔宇潘艳明
申请(专利权)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