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095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高速河水水流的水泵,与水泵出口管路相连并进行混合的菌液导管,以及三级或三级以上串联设置的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均包括:入口与水泵出口或者上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的菌液培养箱、设置在菌液培养箱入口管路上的射流曝气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通过设置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可以实现对菌液的快速连续化富集,满足各种水体的需要。同时在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中设置曝气器,始终保证微生物在富氧的环境中,进一步保证了微生物富集效率。富集效率。富集效率。

Jet aeration and multi-stage microbial enrichment and cul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中的水质净化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处理的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或是将杂质集中,水中杂质集合后,体积变大,便可用过滤法,将杂质去除。
[0003]物理方法需要增设较为负责的吸附或阻隔设备或者装置,占地大,投入多,且设备更换率较高。化学法则需要向水体中投入大量的化学物质,容易影响水质,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0004]而新出现的生物法,则完全弥补了化学法或物理法的不足。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然而,对于一些污染较重的水体,单一的靠水体自身的菌群,很难彻底解决水质问题,需要人为对水体中的菌种进行强化操作。目前的生物富集装置一般结构较为复杂,安装困难。结构较为简单的装置,曝气和碳源供应一般不足,导致生物法降解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可以实现对菌液的最大化富集,满足各种水体的需要。
[0006]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包括提供高速河水水流的水泵,与水泵出口管路相连并进行混合的菌液导管,以及三级或三级以上串联设置的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均包括:入口与水泵出口或者上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的菌液培养箱、设置在菌液培养箱入口管路上的射流曝气器。
[0007]所述菌液导管与外界菌液源相连,一般是经过初步驯化处理后的菌液,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进行碳源补加处理等,对于碳源较为富集的水体,可以不进行碳源的单独添加等。
[0008]所述水泵提供的高速水流,作为射流曝气器的动力,快速高效的将空气(或者其他气体等)吸入,并与高速水流进行混合,快速完成对水体的曝气操作,满足菌群对氧气的需求。
[0009]作为优选,所述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为串联设置的3~10级。
[0010]作为优选,所述射流曝气器低压入口与空气连通,该端同时设置有空气帽。
[0011]作为优选,所述菌液培养箱由外壳和内壳组成,外壳和内壳形成的夹层结构内填充有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夹层结构导通的入口,所述内壳上设有与下一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入口导通的出口;所述内壳上设有若干通孔。
[0012]作为优选,所述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为聚氨酯载体填料。
[0013]作为优选,所述外壳和内壳均包括相互对应的渐扩段、减缩段以及分别与渐扩段、减缩段的大口端密封对接的中间段;所述外壳的渐扩段的小口端设有所述菌液培养箱的入口;所述内壳的减缩段的小口端设有所述菌液培养箱的出口。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和内壳的渐扩段形成液体导向结构,使得混合液快速的进入到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中,实现附着和培养。同样所述内壳的减缩段作为菌液导向结构,保证培养后的菌液快速进入下一个单元或者排出。
[0014]作为优选,所述内壳和外壳的中间段均为圆管结构,所述内壳的中间段为穿孔圆管。
[0015]作为优选,所述菌液培养箱上设有底座。底座的设置,方便了菌液培养箱的安装和固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本技术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通过设置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可以实现对菌液的快速连续化富集,满足各种水体的需要。同时在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中设置曝气器,始终保证微生物在富氧的环境中,进一步保证了微生物富集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内部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0020]1‑
河水进水管;2

高速水泵;3

菌液导管;4

射流曝气器;5

混合液管
[0021]6‑
菌液培养箱;7

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8

穿孔圆管;9

扩培菌液; 10

底座;11

空气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所示,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包括提供高速河水水流的高速水泵2,与水泵出口管路相连并进行混合的菌液导管3,以及三级或三级以上串联设置的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均包括:入口与水泵2出口或者上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的菌液培养箱6、设置在菌液培养箱入口管路上的射流曝气器4。
[0024]高速水泵2入口与河水进水管1相连,出口的管路与菌液导管3合并后与混合液管5相连,混合液管5出口与多级串联的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的第一级单元入口相连。
[0025]菌液导管3与外界菌液源相连,一般是经过初步驯化处理后的菌液,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进行碳源补加处理等,对于碳源较为富集的水体,可以不进行碳源的单独添加等。
[0026]水泵2用于将河水引入本技术的系统,同时提供的高速河水水流,作为射流曝气器的动力,快速高效的将空气(或者其他气体等)吸入,并与高速水流进行混合,快速完成对水体的曝气操作,满足菌群对氧气的需求。
[0027]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为串联设置的3~10级。本实施例中,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为
三级串联结构。第一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中,菌液培养箱 6入口管路与混合液管5出口导通,实际加工时,可以作为同一个管路加工。在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中的射流曝气器4。其余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的菌液培养箱入口与上一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导通。
[0028]射流曝气器的高压入口与高速流体管道(混合液管5出口或者上一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导通,射流曝气器的低压入口与空气连通,该端同时设置有空气帽11。利用高速流体的作用力,实现对空气的吸入,和对流体的曝气。
[0029]菌液培养箱6由外壳6a和内壳6b组成,外壳和内壳形成的夹层结构内填充有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7,本实施例中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7为聚氨酯载体填料;外壳上设有与夹层结构导通的入口6c,内壳上设有与夹层结构导通的出口6d。内壳上设有若干通孔,使得培养后的菌液可以顺利进入到内壳中,同时采用通孔结构,也能够保证菌液在载体填料中被充分培养富集。
[0030]具体讲,本实施例中,外壳和内壳均包括相互对应的渐扩段、减缩段以及分别与渐扩段、减缩段的大口端密封对接的中间段。外壳的渐扩段6c 的小口端设有所述菌液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高速河水水流的水泵,与水泵出口管路相连并进行混合的菌液导管,以及三级或三级以上串联设置的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每个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均包括:入口与水泵出口或者上级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的菌液培养箱、设置在菌液培养箱入口管路上的射流曝气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富集培养单元为串联设置的3~10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曝气器的低压入口与空气连通,该端同时设置有空气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流曝气及多级微生物富集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液培养箱由外壳和内壳组成,外壳和内壳形成的夹层结构内填充有微生物附着载体填料;所述外壳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亮赵燎原陈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碧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