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装置以及降雪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072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造雪装置以及降雪试验装置。造雪装置包括:造雪容器,具有用于造雪的内部空间;供给部,向所述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或微细的水滴;捕获部,捕获所述微小雪或由所述水滴生成的微小雪;以及驱动部,使所述捕获部朝向所述微小雪在所述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所述捕获部通过摇动使捕获的所述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据此,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雪片。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雪片。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雪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造雪装置以及降雪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造雪装置以及降雪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

237152号所记载,已知有用于在室内人工降雪的造雪装置。
[000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

237152号中的造雪装置具备:由通气性膜形成的雪捕捉体;在室内产生雾的雾发生器;用于向室内送出低温空气的冷却器及送风机;以及从雪附着面的相反的里侧敲打雪捕捉体的敲打体。根据该造雪装置,由雾发生器生成的雾(微粒化的水滴)在低温空气中结冰,该结冰体附着于雪捕捉体的附着面。然后,通过用敲打体从里侧敲打该雪捕捉体,从而雪从雪捕捉体向室内落下。
[0004]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

237152号的造雪装置中,雾发生器的水喷出口朝向下侧,且雪捕捉体的附着面沿着上下方向。因此,难以使结冰体高效率地附着于雪捕捉体的附着面。因此,在该附着面,难以使结冰体高效率地成长为大雪片(微小雪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大粒的雪)。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雪片(鹅毛大雪)的造雪装置以及降雪试验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涉及的造雪装置包括:造雪容器,具有用于造雪的内部空间;供给部,向所述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或微细的水滴;捕获部,捕获所述微小雪或由所述水滴生成的微小雪;以及,驱动部,使所述捕获部朝向所述微小雪在所述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所述捕获部通过摇动而使捕获的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
[0007]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涉及的造雪装置包括:造雪容器,具有用于造雪的内部空间;供给部,向所述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或微细的水滴;捕获部,捕获所述微小雪或由所述水滴生成的微小雪;驱动部,使所述捕获部朝向所述微小雪在所述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以及,脱落部,使被所述捕获部捕获的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
[0008]本专利技术又一个方面涉及的降雪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室;以及,所述的用于制造供给到所述试验室的雪的造雪装置。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雪片。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雪装置的示意图。
[0011]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所述造雪装置的筒内的结构的分解图。
[0012]图3是用于说明捕获部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0013]图4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雪装置中的击打体及移动机构的示意
图。
[0014]图5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雪装置的造雪喷嘴的示意图。
[0015]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雪装置的示意图。
[0016]图7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捕获部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0018](第一实施方式)
[0019]首先,基于图1及图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雪装置1的结构。造雪装置1适用于具有试验室100的降雪试验装置。造雪装置1搭载于试验室100的顶部,制造降到试验室100内的人工雪S。人工雪S是微小雪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大雪片(鹅毛大雪),大小(宽度)例如为5~10mm左右。如图1所示,造雪装置1具备供给部10、作为具有内部空间的造雪容器的筒20、送风机30、空调装置40、以及这些依次被配置并且使低温空气循环的循环回路50。循环回路50包含用于从空调装置40向供给部10及筒20送出低温空气的送出通道51和用于使空气从筒20返回到空调装置40的返送通道52。循环回路50也可以为了与试验室100热隔离而被隔热施工。
[0020]供给部10用于向筒20的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给部10包含喷出微细的水滴的造雪喷嘴11和将由从该造雪喷嘴11喷出的水滴生成的微小雪导向筒20的内部空间的造雪管12。
[0021]造雪喷嘴11被配置在造雪管12之外,从该造雪管12的入口朝向造雪管12内喷出微粒化的水滴。作为造雪喷嘴11,可以使用一流体喷嘴,也可以使用二流体喷嘴。
[0022]造雪管12在低温空气的循环方向上配置在造雪喷嘴11的下游,通过空调装置40调温成冰点以下的低温空气被导入其中。因此,从造雪喷嘴11喷出的水滴在造雪管12内成为微小雪,并被导向筒2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送出通道51的出口与造雪管12的入口之间存在开放空间,在该开放空间配置有造雪喷嘴11。
[0023]造雪装置1还具备防止微小雪附着于造雪管12的内表面的雪附着防止部。该雪附着防止部具有沿造雪管12的内表面送入空气的送风机或喷嘴14。空气沿管内表面流动,由此防止雪附着。另外,雪附着防止部在本专利技术的造雪装置中并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省略。
[0024]筒20的内部空间作为用于造雪的空间发挥功能,筒20在低温空气的循环方向上配置在供给部10(造雪管12)的下游。在筒20的内部空间,由通过造雪管12被供给的微小雪制造大雪片。关于筒20内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说明。
[0025]送风机30为了使低温空气在空调装置40与造雪管12及筒20之间循环而使用,被配置在返送通道52。空调装置40冷却从筒20通过返送通道52而返回的空气,并将冷却后的低温空气向送出通道51吹出。该低温空气通过送出通道51被送入造雪管12及筒20内。
[0026]下面,基于图2详细说明筒20内的结构。图2表示筒20被分解的状态。
[0027]如图2所示,筒20包含:两端开口的中空圆筒状的主体部22;堵塞该主体部22的上侧开口的圆盘状的顶板21;以及堵塞主体部22的下侧开口的圆盘状的底板23。在底板23形成有用于使在筒20内制造的大雪片朝向试验室100(图1)落下的雪出口23A。顶板21及底板
23例如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分别被安装于主体部22的两端部。另外,在图2中,为便于说明,以主体部22从顶板21及底板23离开的状态示出了筒20。
[0028]在造雪管12的与配置造雪喷嘴11的入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在该造雪管12内制造的微小雪流出的流出口12A。如图2所示,造雪管12中流出口12A侧的部位贯穿顶板21而被插入于筒20的内部空间。因此,筒20的内部空间从顶板21侧被供给微小雪以及低温空气。另外,造雪管12也可以代替贯穿顶板21的结构而采用造雪管12的流出口12A侧的端部被接合于顶板21上的结构。
[0029]在顶板21设置有空气的出口21A。筒20内的空气从出口21A流出到筒20之外后,通过返送通道52(图1)返回到空调装置40。另外,出口21A也可以省略。此时,低温空气也可以不在空调装置40与筒20之间循环。
[0030]造雪装置1还具备:用于捕获从造雪管12供给到筒20的内部空间的微小雪的捕获部60;以及使捕获部60朝向微小雪在该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的驱动部70。
[0031]本实施方式中的捕获部60使用由四边形形状的特富龙(注册商标)形成的柔软的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造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造雪容器,具有用于造雪的内部空间;供给部,向所述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或微细的水滴;捕获部,捕获所述微小雪或由所述水滴生成的微小雪;以及,驱动部,使所述捕获部朝向所述微小雪在所述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其中,所述捕获部通过摇动使捕获的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部通过利用来自所述供给部的风压摇动,从而使所述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3.一种造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造雪容器,具有用于造雪的内部空间;供给部,向所述内部空间供给微小雪或微细的水滴;捕获部,捕获所述微小雪或由所述水滴生成的微小雪;驱动部,使所述捕获部朝向所述微小雪在所述内部空间飘荡的部位移动;以及,脱落部,使被所述捕获部捕获的雪从所述捕获部脱落。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造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以使支撑所述捕获部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构成,所述捕获部通过由所述驱动部驱动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雪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浩之坂根浩喜田村航士
申请(专利权)人: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