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68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属于给排水科学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包括搅拌池、底座和移动轮,混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搅拌池本体内部的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一侧的锥形齿A,且连接杆靠近锥形齿A的一端外接电机输出端,锥形齿A的另一端与丝杆连接,搅拌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侧槽,且丝杆处于侧槽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固体药剂注入后与污水之间没有溶解,并沉在搅拌池底部的问题,锥形齿A与传动杆一侧的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传动杆另一端的第二锥齿轮与安装杆下端的锥形齿B啮合连接,从而能够使安装杆带动转杆和刷毛层进行转动。使安装杆带动转杆和刷毛层进行转动。使安装杆带动转杆和刷毛层进行转动。

A mixing tank with medicine mixing function based o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


[0001]本技术涉及给排水科学,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

技术介绍

[0002]给排水,指的是城市用水供给系统、排水系统(市政给排水)和建筑给排水,简称给排水。给水工程为居民和厂、矿、运输企业供应生活、生产用水的工程以及消防用水、道路绿化用水等。在对给排水进行处理时,通用会使用到搅拌池。
[0003]现有的搅拌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搅拌池内注入固体药剂并与污水进行混合,进而对污水进行处理,但是在固体药剂注入过程后,一般采用人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处理较为麻烦,且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在固体药剂注入后,与污水之间没有溶解,并沉在搅拌池底部,不便对其进行处理,使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固体药剂注入后与污水之间没有溶解,并沉在搅拌池底部,不便对其进行处理,使用效果不理想,提供了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以解决以上不足,方便使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包括搅拌池本体和设置在搅拌池本体下端的底座,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轮,所述搅拌池本体的上端设置有下药结构,搅拌池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件,搅拌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混合结构;
[0007]所述混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搅拌池本体内部的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一侧的锥形齿A,且连接杆靠近锥形齿A的一端外接电机输出端,锥形齿A的另一端与丝杆连接,搅拌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侧槽,且丝杆处于侧槽的内侧,锥形齿A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杆,传动杆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混合件。
[0008]优选的,所述丝杆的外侧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环,螺纹套环的一侧设置有衔接杆,衔接杆的一侧设置有混合杆。
[0009]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且第一锥齿轮与锥形齿A啮合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底部混合件包括安装杆和设置在安装杆下端的锥形齿B,且锥形齿B与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安装杆的上端外侧设置有转杆,转杆的下端设置有刷毛层。
[00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表面中心处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的一侧设置有螺纹孔。
[0012]优选的,所述搅拌池本体包括空腔和设置在空腔一侧的加热管,加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内胆,且内胆处于空腔的内部,搅拌池本体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搅拌池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盖板。
[0013]优选的,所述下药结构包括储药仓和设置在储药仓上端的仓盖,储药仓的下端设
置有下药管,且下药管贯穿盖板,并延伸至搅拌池本体的内侧,下药管的内部设置有横杆,横杆的下端设置有转动杆,且转动杆外接微型电机输出端。
[0014]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搅拌池本体外壁上的侧块和与侧块螺纹贯穿连接的螺纹杆。
[0015]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1)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搅拌池本体的下端放置在安置槽内,并使侧块与螺纹孔相对应,而后手持螺纹杆,并使其进行转动,并配合螺帽的使用,能够将搅拌池本体固定在底座上使用,同时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轮,能够使本装置进行移动,使用较为灵活,此后将给排水倒入搅拌池本体内,此时储药仓内储存有固体药剂,打开下药管的阀门,使得固体药剂从下药管进入搅拌池本体内,而后开启电机工作,促使连接杆进行转动,同时带动丝杆进行转动,通过丝杆与螺纹套环的配合,使得螺纹套环带动衔接杆和混合杆进行上下移动,以便对水和药剂进行混合;
[0018](2)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在连接杆转动的同时能够使锥形齿A进行转动,且锥形齿A与传动杆一侧的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传动杆另一端的第二锥齿轮与安装杆下端的锥形齿B啮合连接,从而能够使安装杆带动转杆和刷毛层进行转动,即可对搅拌池本体底部的水进行搅动,避免固体药剂沉底,便于使用;
[0019](3)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给排水保存在内胆中,在进行混合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利用开关使得加热管进行工作,促使加热管发出热量,即可对水进行加热,并利用设置的保温层进行保温,在对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能够固体药剂的溶液速度加快,便于与水进行混合,在利用下药管进行下药时,操作人员开启微型电机工作,促使转动杆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对固体药剂进行搅动,避免固体药剂堵塞在下药管内,便于下药。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搅拌池本体与底座结构拆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混合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衔接杆和混合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搅拌池本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下药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底座;11、安置槽;12、螺纹孔;2、移动轮;3、搅拌池本体;31、空腔;32、加热管;33、内胆;34、保温层;35、盖板;4、下药结构;41、储药仓;42、仓盖;43、下药管;44、横杆;45、转动杆;5、固定件;51、侧块;52、螺纹杆;6、混合结构;61、连接杆;62、锥形齿A;63、侧槽;64、丝杆;65、螺纹套环;66、衔接杆;67、混合杆;68、传动杆;681、第一锥齿轮;682、第二锥齿轮;69、底部混合件;691、安装杆;692、转杆;693、锥形齿B;694、刷毛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0029]结合图1,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包括搅拌池本体3和设置在搅拌池本体3下端的底座1,底座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轮2,搅拌池本体3的上端设置有下药结构4,搅拌池本体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件5,搅拌池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混合结构6。
[003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31]实施例一:
[0032]请参阅图1

4,混合结构6包括设置在搅拌池本体3内部的连接杆61和设置在连接杆61一侧的锥形齿A62,且连接杆61靠近锥形齿A62的一端外接电机输出端,锥形齿A62的另一端与丝杆64连接,搅拌池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侧槽63,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包括搅拌池本体(3)和设置在搅拌池本体(3)下端的底座(1),底座(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池本体(3)的上端设置有下药结构(4),搅拌池本体(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件(5),搅拌池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混合结构(6);所述混合结构(6)包括设置在搅拌池本体(3)内部的连接杆(61)和设置在连接杆(61)一侧的锥形齿A(62),且连接杆(61)靠近锥形齿A(62)的一端外接电机输出端,锥形齿A(62)的另一端与丝杆(64)连接,搅拌池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侧槽(63),且丝杆(64)处于侧槽(63)的内侧,锥形齿A(62)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杆(68),传动杆(68)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混合件(6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64)的外侧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环(65),螺纹套环(65)的一侧设置有衔接杆(66),衔接杆(66)的一侧设置有混合杆(6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6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锥齿轮(681)和第二锥齿轮(682),且第一锥齿轮(681)与锥形齿A(62)啮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给排水科学的带有下药混合功能的搅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混合件(69)包括安装杆(691)和设置在安装杆(69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祥鑫曹家毓刘骁锋杨龙翔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