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位机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0391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悬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限位机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该限位机构包括油缸以及第一活塞,所述油缸包括缸体、油封、连杆组件以及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滑动连接在缸体内并将缸体的内腔分割为气腔以及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滑动连接在缸体的油腔内并将油腔分割为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位于气腔与第二分腔之间,所述缸体上形成有与第二分腔连通的开口,所述油封安装在缸体的开口处,所述连杆组件穿过油封与第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一单向阀流至第二分腔内,所述第二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二单向阀流至第一分腔内。该限位机构可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限位机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悬架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限位机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减振器和限位块作为悬架系统重要的性能件,其主要起到缓冲路面冲击、衰减悬架和车身震动的作用。然而,现有的减振器和限位块工作能力比较单一,常存在以下问题:
[0003](1)减振器在行程末端提供的阻尼力很小,而且降低速率极快,无法为大行程冲击提供充足的缓冲和衰减,且悬架、车身及限位块等零件对冲击衰减能力不足,承受载荷较大,易出现可靠性问题,如焊缝开裂、减振器漏油及限位块磨损等问题。
[0004](2)限位块是弹性元件,非阻尼元件。限位块被压缩后,将悬架动能通过变形存储为弹性势能,并未衰减。行程结束后,弹性势能瞬间释放,推动悬架快速回弹,造成冲击感和车身晃动。尤其是当车辆处于较恶劣工况时,悬架将频繁撞击车身,使得整车冲击感强和声品质差。
[0005](3)车辆进行大角度转向时,车辆侧倾大,外侧悬架缺乏支撑,车身控制差。
[0006](4)减振器性能无法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为了提升舒适性,应该减小减振器阻尼力;为了提升安全性,则应增加减振器阻尼力。
[0007](5)悬架抗点头性能差。
[0008](6)限位块能实现大行程冲击下提供较大限位载荷,但是其只能暂时存储能量,不能耗散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减振器性能无法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限位机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限位机构,包括油缸以及第一活塞,所述油缸包括缸体、油封、连杆组件以及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内并将所述缸体的内腔分割为气腔以及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的所述油腔内并将所述油腔分割为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位于所述气腔与所述第二分腔之间,所述缸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的开口,所述油封安装在所述缸体的开口处,所述连杆组件穿过所述油封与所述第二活塞固定连接;
[0011]所述第二活塞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所述第二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流至所述第一分腔内。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位机构,将油封安装在所述缸体的开口处以实现密封,通过设置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以将缸体的内腔分为气腔及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并通过在第二活塞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以分别在压缩行程或者回弹行程单独开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位机构在轮胎上跳行程达到一定值时开始起作用,使阻尼力随压缩行程增加而快速增大,为悬架系统提供外的缓冲和限位能力,既可有效提升车辆通过较恶劣工况时,悬架频繁撞击车身带来的整车冲击感和声品质,还可有效提升悬架、车身及限位块等零件对冲击衰减能力,同时提升零件可靠性,降低焊缝开裂、减振器漏油及限位块磨损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位机构还可在车辆进行大角度转向时,提升外侧悬架支撑和车身控制,提升悬架抗点头性能,同时提升行驶舒适性。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阀片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活塞上的第一阀孔,所述第一阀片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上对应所述第一阀孔的位置,所述第一阀片位于所述第二分腔内;
[0014]所述第一阀片设置有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在所述第一阀片的开启状态,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可经所述第一阀孔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在所述第一阀片的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无法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第二阀片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活塞上的第二阀孔,所述第二阀片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上对应所述第二阀孔的位置,所述第二阀片位于所述第一分腔内;
[0016]所述第二阀片设置有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在所述第二阀片的开启状态,所述第二分腔内的液体可经所述第二阀孔流至所述第一分腔内;在所述第二阀片的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分腔内的液体无法流至所述第一分腔内。
[0017]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连杆本体以及撞击台,所述连杆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台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本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油封与所述第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本体与所述油封之间过盈配合。
[0018]可选地,所述撞击台背向所述油封的一侧表面为球面。
[0019]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固定环以及回弹垫圈,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杆本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分腔内,所述回弹垫圈安装在所述固定环朝向所述油封的一侧。
[0020]可选地,所述固定环及所述回弹垫圈均套设在所述连杆本体上。
[0021]可选地,所述油缸还包括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固定连接在所述缸体内,所述连杆本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油封及所述导向套与所述第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本体与所述导向套滑动接触。
[0022]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其包括上述的限位机构。
[0023]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限位机构或上述的悬架系统。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的部分放大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在压缩状态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在回弹状态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的示意图。
[002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0]1、油缸;11、缸体;111、气腔;112、油腔;1121、第一分腔;1122、第二分腔;12、油封;13、连杆组件;131、连杆本体;132、撞击台;133、固定环;134、回弹垫圈;14、第二活塞;15、第一单向阀;151、第一阀片;152、第一阀孔;16、第二单向阀;161、第二阀片;162、第二阀孔;17、导向套;
[0031]2、第一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包括油缸1以及第一活塞2,所述油缸1包括缸体11、油封12、连杆组件13以及第二活塞14。
[0034]所述第一活塞2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11内并将所述缸体11的内腔分割为气腔111以及油腔112,所述第一活塞2可以隔离两端气腔111与油腔112,也可以在所述缸体11中滑动。
[0035]所述第二活塞14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11的所述油腔112内并将所述油腔112分割为第一分腔1121以及第二分腔1122,所述第一分腔1121位于所述气腔111与所述第二分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以及第一活塞,所述油缸包括缸体、油封、连杆组件以及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内并将所述缸体的内腔分割为气腔以及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滑动连接在所述缸体的所述油腔内并将所述油腔分割为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位于所述气腔与所述第二分腔之间,所述缸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的开口,所述油封安装在所述缸体的开口处,所述连杆组件穿过所述油封与所述第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所述第二分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流至所述第一分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阀片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活塞上的第一阀孔,所述第一阀片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上对应所述第一阀孔的位置,所述第一阀片位于所述第二分腔内;所述第一阀片设置有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在所述第一阀片的开启状态,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可经所述第一阀孔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在所述第一阀片的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分腔内的液体无法流至所述第二分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第二阀片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活塞上的第二阀孔,所述第二阀片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上对应所述第二阀孔的位置,所述第二阀片位于所述第一分腔内;所述第二阀片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谢盼樊义祥崔红亮周飘儿刘勇奎丁都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