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假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9874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假饵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双头假饵,包括假饵本体,所述假饵本体上设有进水口、固定环、出水口、安装环、连接环、蠕动机构,所述蠕动机构包括固定支架、驱动马达、曲轴、连接轴、驱动连杆、蠕动连杆、连杆支架、转动轴、叶轮、蓄电池;通过设置有蠕动机构,蠕动机构上蠕动连杆转动带动假饵本体摆动,可以吸引鱼类吃饵,增加鱼类上钩的概率,在水中向回拉动假饵时,水流从进水口进入,并从出水口流出,其中驱动马达上的叶轮转动会将假饵向拉动的方向推进,增加收杆时的速率,实现假饵的自主运动,尽可能地还原真实鱼类的运动状态,增加鱼类吃饵的概率。鱼类吃饵的概率。鱼类吃饵的概率。

A double headed false ba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头假饵


[0001]本技术属于假饵
,具体涉及一种双头假饵。

技术介绍

[0002]鱼饵,即鱼吃的食物。是垂钓时引诱鱼类上钩的食物,进一步地讲,是在垂钓中能够起到聚鱼作用或能够诱鱼上钩的一切可以使用的物质,按诱鱼原理分,鱼饵可分为真饵和假饵。所谓真饵,是鱼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性饵料的统称,主要通过引起鱼的食欲诱鱼。假饵也称模拟钓饵或拟饵,是以塑料、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类似小鱼、虾和虫类的小器件。垂钓时,通过钓手的操作,使之在水中类似天然活物,诱使凶猛的鱼类上钩,按鱼饵的性质分,可分为植物性鱼饵、动物性鱼饵、动植物混合性鱼饵。后两种饵料,我们习惯地称之为腥饵或荤饵,鱼饵的色泽鱼类的视觉相对来说较迟钝。但在常钓的淡水鱼中,如鲫鱼,鲤鱼,草鱼等,在清水中也能见到数米,十几米远处的食物,利用鱼类偏爱的各种色泽,刺激其条件反射,钓取对象鱼,亦是垂钓高手的重要一招,
[0003]而假饵的钓鱼方法是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方法,这种钓鱼方法讲究技巧,需要竿、饵、轮的综合操作。在整个过程中,钓者是在做全身运动,同时路亚装备简洁,干净环保,与传统钓法有着极大的差异,使用路亚时需要安装假饵。
[0004]假饵的原理:生息在自然水域中的肉食性鱼类,都有很强的自主捕食能力,它不依赖死饵,只对具备一定动态的饵感兴趣,特别是肉食性鱼种,攻击性超强。全过程都是在运动中进行,包括初期寻鱼、标点,到下竿以及在水中进行的拖竿、收线、抖动、牵拽等动作,把握一定运动规律,努力地使水中的“死饵”变活,使拟饵在水中呈现种种类似惊慌逃窜、奋力挣扎、受伤虚弱、急速抽搐等形态吸引目标鱼发动攻击,取代了传统钓法大多数时间枯燥的等待。目前的假饵大多采用单个小鱼形状的假饵,在某些水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水生动物,为吸引多种水生动物从而提高上钩率,钓鱼人会同时在一根钓鱼线上安装多个不同种类的假饵,且现有的假饵不能够自主蠕动,不能引起某些鱼类的注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双头假饵,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之一,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头假饵。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设计一种双头假饵,包括假饵本体,所述假饵本体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一侧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假饵本体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上与进水口相对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一侧设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与假饵本体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的中间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固定设有蠕动机构,所述蠕动机构上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套接设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一侧固定设有曲轴,所述曲轴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转动设有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设有蠕动连杆,所述蠕动连杆上转动设有连杆支架,所述连杆支架与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蠕动连
杆的一端与假饵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曲轴的一侧固定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侧固定设有叶轮,所述假饵本体的内壁一侧固定设有蓄电池。
[0008]优选的,所述安装环上套接设有鱼钩。
[0009]优选的,所述假饵本体外侧固定设有多个配重块。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环上贯穿设有弹性连接带。
[0011]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转动设有转轴支架,所述转轴支架与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蠕动连杆为V型结构,所述蠕动连杆的两侧与假饵本体转动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装置通过设置有蠕动机构,蠕动机构上的固定支架用于将驱动马达固定在连接环上,启动装置把假饵抛进水中,驱动马达转动带动曲轴转动,曲轴转动带动驱动连杆在连接轴上转动,驱动连杆在曲轴上做往复运动,驱动连杆一端会带动蠕动连杆在连杆支架上转动,蠕动连杆转动带动假饵本体摆动,可以吸引鱼类吃饵,增加鱼类上钩的概率,在水中向回拉动假饵时,水流从进水口进入,并从出水口流出,其中驱动马达转动会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叶轮转动,叶轮转动会将假饵向拉动的方向推进,增加收杆时的速率,实现假饵的自主运动,尽可能地还原真实鱼类的运动状态,增加鱼类吃饵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头假饵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头假饵主视剖视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头假饵的蠕动机构剖视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头假饵左视剖视示意图。
[0020]图中:100假饵本体、101进水口、102出水口、110固定环、120安装环、121鱼钩、130配重块、140连接环、141弹性连接带、200蠕动机构、210固定支架、220驱动马达、221曲轴、222连接轴、223驱动连杆、224蠕动连杆、225转动轴、226叶轮、230转轴支架、240连杆支架、250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0022]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3]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头假饵,包括假饵本体100,所述假饵本体100的一侧设有进水口101,所述进水口101的一侧设有固定环110,所述固定环110与假饵本体100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100上与进水口101相对应的一侧设有出
水口102,所述出水口102的一侧设有安装环120,所述安装环120与假饵本体100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100的中间设有连接环140,所述连接环140上固定设有蠕动机构200,所述蠕动机构200上设有固定支架210,所述固定支架210上套接设有驱动马达220,所述驱动马达220的一侧固定设有曲轴221,所述曲轴221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轴222,所述连接轴222上转动设有驱动连杆223,所述驱动连杆223的另一端转动设有蠕动连杆224,所述蠕动连杆224上转动设有连杆支架240,所述连杆支架240与连接环140固定连接,所述蠕动连杆224的一端与假饵本体100转动连接,所述曲轴221的一侧固定设有转动轴225,所述转动轴225的一侧固定设有叶轮226,所述假饵本体100的内壁一侧固定设有蓄电池250;通过设置有蠕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头假饵,其特征在于:包括假饵本体(100),所述假饵本体(100)的一侧设有进水口(101),所述进水口(101)的一侧设有固定环(110),所述固定环(110)与假饵本体(100)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100)上与进水口(101)相对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102),所述出水口(102)的一侧设有安装环(120),所述安装环(120)与假饵本体(100)滑动连接,所述假饵本体(100)的中间设有连接环(140),所述连接环(140)上固定设有蠕动机构(200),所述蠕动机构(200)上设有固定支架(210),所述固定支架(210)上套接设有驱动马达(220),所述驱动马达(220)的一侧固定设有曲轴(221),所述曲轴(221)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轴(222),所述连接轴(222)上转动设有驱动连杆(223),所述驱动连杆(223)的另一端转动设有蠕动连杆(224),所述蠕动连杆(224)上转动设有连杆支架(240),所述连杆支架(2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文涛曲承云谭先凤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钓屋渔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