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883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54
本申请属于飞机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包括:扰流板以及电机。扰流板包括四个,第一扰流板通过第一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上侧,第二扰流板通过第二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第三扰流板通过第三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上侧,第四扰流板通过第四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电机包括四个,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扰流板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扰流板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三电机用于驱动第三扰流板绕第三转轴转动,第四电机用于驱动第四扰流板绕第四转轴转动。本申请能够改变扰流板附近压力分布,大幅提高舵面的航向控制效率。大幅提高舵面的航向控制效率。大幅提高舵面的航向控制效率。

A spoiler type course control surface with slotted w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


[0001]本申请属于飞机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

技术介绍

[0002]新一代飞机的高隐蔽、高机动特性催生出对于新型控制舵面的需求。为满足飞机的高隐蔽特性,许多设计者舍弃垂尾和方向舵或采用无尾布局,通过水平舵面的差动或在翼面上配置扰流板等阻力舵面实现飞机的航向控制,而水平舵面差动方案的航向控制效率较低,在提供飞机机动所需的偏航力矩同时还会耦合带来较大的滚转、俯仰力矩,需要其他舵面配合使用消除多余产生的力矩,造成的阻力增量较大;扰流板等阻力舵面相对水平舵面差动的航向控制效率较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满足高机动、高隐身作战飞机性能需求,设计一种能够具备高效航向操纵能力的新型航向控制舵面是很有必要的。
[0003]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000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第三扰流板以及第四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通过第一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上侧,所述第二扰流板通过第二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下侧,所述第三扰流板通过第三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上侧,所述第四扰流板通过第四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以及第四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扰流板绕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扰流板绕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扰流板绕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四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四扰流板绕第四转轴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扰流板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板能够沿所述左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在所述第三电机以及所述第四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能够沿所述右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以及,在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扰流板的根部与左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根部与左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二缝隙,且所述左侧机翼翼面上开设有能够将所述第一缝隙与第二缝隙连通的缝隙;所述第三扰流板的根部与右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三缝隙,所述第四扰流板的根部与右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四缝隙,且所述右侧机翼翼面上开设有能够将所述第三缝隙与第四缝隙连通的缝隙。
[0006]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均呈矩形。
[0007]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的根部均为楔形。
[0008]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的根部与对应的机翼翼面之间的缝隙为整开缝隙。
[0009]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的根部与对应的机翼翼面之间的缝隙为间断开缝。
[0010]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以及所述第三扰流板顺流向打开,所述第二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逆流向打开。
[0011]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板沿所述左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开度均为30
°
;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沿所述右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开度均为30
°

[0012]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板沿所述左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开度均为80
°
;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沿所述右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开度均为80
°

[0013]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申请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通过在上下翼面配置一对相对打开的扰流板,并在扰流板和翼面之间以及对开扰流板之间的翼面进行开缝处理,改变扰流板附近压力分布,大幅提高舵面的航向控制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关闭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打开状态示意图。
[0015]其中:1

扰流板;2

机翼翼面;3

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申请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8]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包括:扰流板1以及电机。
[0020]扰流板1通过转轴3安装在机翼翼面2上,通过电机驱动扰流板1绕转轴3转动。具体的,扰流板1包括四个,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第三扰流板以及第四扰流板,第一扰流板通过第一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上侧,第二扰流板通过第二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第三扰流板通过第三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上侧,第四扰流板通过第四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电机包括四个,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以及第四电机,通过四个电机分别驱动对应的扰流板1,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扰流板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扰流板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三电机用于驱动第三扰流板绕第三转轴转动,第四电机用于驱动第四扰流板绕第四转轴转动。
[0021]本申请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在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一扰流板以及第二扰流板能够沿左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在第三电机以及第四电机的驱动下,第三扰流板以及第四扰流板能够沿右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其中,上翼面的第一扰流板和第三扰流板顺流向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第三扰流板以及第四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通过第一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上侧,所述第二扰流板通过第二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左侧机翼翼面的下侧,所述第三扰流板通过第三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上侧,所述第四扰流板通过第四转轴沿展向安装在右侧机翼翼面的下侧;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以及第四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扰流板绕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扰流板绕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扰流板绕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四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四扰流板绕第四转轴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扰流板以及所述第二扰流板能够沿所述左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在所述第三电机以及所述第四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三扰流板以及所述第四扰流板能够沿所述右侧机翼翼面相对打开,以及,在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扰流板的根部与左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根部与左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二缝隙,且所述左侧机翼翼面上开设有能够将所述第一缝隙与第二缝隙连通的缝隙;所述第三扰流板的根部与右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三缝隙,所述第四扰流板的根部与右侧机翼翼面之间具有第四缝隙,且所述右侧机翼翼面上开设有能够将所述第三缝隙与第四缝隙连通的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面开缝扰流板式航向控制舵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盼盼詹光李惠璟肖伶衣然张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