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545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属于矿山生产领域。它包括副井、副井巷道、电梯井和副井绕道;所述副井设置在副井巷道内,副井侧边的副井巷道内设有副井车场;所述副井绕道设置在副井巷道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通副井巷道;所述电梯井设置在副井绕道内,电梯井两侧的副井绕道内分别设有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大大减小副井车场和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运输距离,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矿山生产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采矿山的竖井开拓时,通常由副井直接服务最低运输水平,而主井提升系统的破碎、装载、粉矿清理三个辅助生产水平工作一般通过井下电梯井对备件材料和粉矿等进行上下运输来进行支撑。而在电梯井以及副井周围则一般会设有供运输车辆进出的车场,同时,副井和主井周围一般会设有绕道。
[0003]传统设计工艺一般将电梯井车场独立布置在副井车场附近,这就使得副井车场与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联络道较长,车辆从副井装载材料再运输至电梯井处,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运输距离,导致时间成本大大增加,生产效率较低。且这种设计下的电梯井车场和副井车场的基建工程量较大,施工成本以及投资和维护费用也较高。
[0004]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038842.0,公开日为:2018年12月28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梯井施工平台,包括平台架、施工架和铝模板;所述平台架包括直角三角形的框架和可卡在电梯井门洞门槛处的下部支座,所述框架的其中一条直角边紧贴电梯井门洞一侧设置,框架的另一条直角边上固定所述施工架,所述下部支座铰接在框架的其中一条直角边所在的交汇顶点处;所述施工架包括伸缩机构,且施工架通过支撑件与平台架固定连接,所述铝模板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设置在施工架四周;电梯井整体提升施工平台系统改善了传统的高层建筑电梯井的施工不便利情况,可反复利用,极大提高施工效率,平台上部的可伸缩铝模板系统保证了整个平台系统可反复使用,井字架体系可实现铝模板的伸缩,同时承受铝模板的施工荷载。
[0005]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633245.1,公开日为:2017年12月22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式升降机,包括三段式吊笼、附墙、专用安装底座、专用导轨架、专用对重装置和专用稳定装置,所述的三段式吊笼包括前段部分、中段部分和后段部分,该升降机吊笼采用分装式结构,配合其他相关的电梯井道式升降机专用部件,可以实现电梯井道内升降机的安装和施工工作,解决了部分预制好的建筑物墙面构件不能开孔导致的升降机不能与建筑物外墙面连接的问题。
[0006]上述两种方案公开了两种电梯井的布置结构,但是,两种方案均没有解决上面提到的传统设计工艺中副井车场与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联络道较长从而导致的生产效率较低和施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1、要解决的问题
[0008]针对现有的井下副井和电梯井的设计工艺中,副井车场与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联络道较长而导致的生产效率较低和施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电梯井车
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能够大大减小副井车场和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运输距离,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
[0009]2、技术方案
[001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包括副井、副井巷道、电梯井和副井绕道;所述副井设置在副井巷道内,副井侧边的副井巷道内设有副井车场;所述副井绕道设置在副井巷道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通副井巷道;所述电梯井设置在副井绕道内,电梯井两侧的副井绕道内分别设有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
[0012]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梯井设置在副井绕道的中部。
[0013]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梯井朝向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道电梯门。
[0014]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梯井与副井巷道的侧壁之间设有隔离立墙。
[0015]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井车场内设有供运输车辆移动的轨道。
[0016]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内设有供运输车辆移动的轨道。
[0017]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内的轨道的一侧设有防护栏。
[0018]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井绕道为拱形结构。
[0019]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井绕道的顶部间隔设有插入岩层的钢支架。
[0020]3、有益效果
[00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1)本技术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通过将电梯井以及电梯井车场直接设置在副井绕道内,无需在副井巷道附近再单独施工一条电梯井巷道,从而在减小了副井车场和电梯井车场之间的运输距离,提高生产运输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小了施工基建工程量,节约了施工成本和投资维护费用;
[0023](2)本技术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将电梯井设置成前后双开门结构,在无需用电梯井时,两扇电梯门均打开,运输车辆可以直接从电梯井经过,实现副井绕道的本身功能,而在需要使用电梯井时,运输车辆能够从一扇门进入电梯井,待电梯井运输完成后,空车能够直接从另一扇门出去,从而避免了运输车辆需要频繁从一扇门进出而导致的运输效率低下繁琐,以及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0024](3)本技术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通过在电梯井旁设置隔离立墙,能够有效降低电梯井在工作时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副井绕道的作业安全;
[0025](4)本技术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电梯井进车场和电梯井出车场内的轨道的一侧设有防护栏,能够防止运输车辆侧翻,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
[0027]图2为副井绕道的断面图;
[0028]图3为图1中电梯井处的A

A方向断面图;
[0029]图中:1、副井;2、副井巷道;3、电梯井;4、副井绕道;5、副井车场;6、电梯井进车场;7、电梯井出车场;8、隔离立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
[0031]实施例
[0032]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用于矿山生产作业中,为井下电梯井和副井结构的设计布置结构,下面对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0033]如图1所示,该结构主要包括副井1、副井巷道2、电梯井3和副井绕道4。其中,副井1设置在副井巷道2内,副井车场5设置于副井巷道4中并位于副井1的侧边。副井绕道4设置在副井巷道2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通副井巷道2,电梯井3设置在副井绕道4内,电梯井3两侧的副井绕道4内分别设有电梯井进车场6和电梯井出车场7。
[0034]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电梯井3设置在副井绕道4的中部,其朝向电梯井进车场6和电梯井出车场7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道电梯门。在无需用电梯井3时,两扇电梯门均打开,运输车辆可以直接从电梯井3经过,实现副井绕道4的本身功能。而在需要使用电梯井3时,运输车辆能够从一扇门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副井(1)、副井巷道(2)、电梯井(3)和副井绕道(4);所述副井(1)设置在副井巷道(2)内,副井(1)侧边的副井巷道(2)内设有副井车场(5);所述副井绕道(4)设置在副井巷道(2)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通副井巷道(2);所述电梯井(3)设置在副井绕道(4)内,电梯井(3)两侧的副井绕道(4)内分别设有电梯井进车场(6)和电梯井出车场(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3)设置在副井绕道(4)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3)朝向电梯井进车场(6)和电梯井出车场(7)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道电梯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井下电梯井车场与副井绕道结合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3)与副井巷道(2)的侧壁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文张辉赵华民王忠强魏福海王施璐朱宗杰刘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