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032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通过在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与控制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一延时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用于在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控制下,控制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达到可控性好的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控制
,尤其是指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电路的发展,供电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趋势下,很多 电子电路都有上电时序要求,多路电源的时序控制也变的较为复杂,不仅要 求多路电源供电,而且在电子电路的各个电路模块之间以及在同 一 集成电路 芯片本身的不同电源之间的上电时序都有 一 定的要求。请参阅图l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多路电源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图中电源模块M1、 M2构成两路电源,所述电源模块M1、 M2输出电压V1、 V2给负载。所述电源沖莫块Ml的驱动电压输入端Vin与逻辑控制端SHDN之 间连接有由电阻Rl、 R2和电容C2构成的第一延时电路,其中,所述电阻 Rl、 R2与电容C2组成的充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决定电源模块Ml的启动时 间。当电源模块Ml的驱动电压输入端Vin有输入电压时,电容C2充电,此 时逻辑控制端SHDN为低电平,电源模块M1不启动。当电容C2充电完毕, 逻辑控制端SHDN电压为R2/(R1+R2 ),电源模块Ml启动,电压输出端Vout 输出电压VI。可以通过改变电阻Rl、 R2与电容C2的值,实现对电源模块 Ml上电时间的控制。所述电源模块M2的驱动电压输入端Vin与逻辑控制端 SHDN之间连接有由电阻R3、 R4和电容C5构成的第二延时电路。所述电路 模块M2的延时电路原理与电源模块Ml的延时电路原理相同,由于上电时序 的要求,所述第 一延时电路和第二延时电路的充放电的时间常数有所不同。 所述第一延时电路和第二延时电路利用所述电源模块Ml、 M2的输入电压产 生一定的延时信号输入到电源模块M1、 M2的逻辑控制端SHDN,逻辑控制 端SHDN控制电源模块M1、 M2在某一时间点输出电压。所述第一延时电路 和第二延时电路延时的长短根据对电源模块Ml和M2的输出电压VI、 V2的 时序要求确定。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元器件的误差、PCB布线的影响,很难准确控制上电时序,尤其是进行多个电路模块的电源上电时序的控制时。这 样,就很可能产生一定比例的产品时序不满足要求的情形。例如,V2延迟VI上电的时间很难控制一致的情况,即有的V2延迟VI 2毫秒上电时间,有 的V2延迟V1 3毫秒上电时间的情况。还有就是由于电容容量的减小会导致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时序紊乱的情况, 即有的V2比VI后上电,有的V2比VI先上电的情况。因此上述技术方案提 供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存在可控性差的问题。现有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多路电源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请参阅图2所示, 图中VI为在后上电供电电源的输入电压,在该供电电源电路中串联一 MOS 场效应管,Vl输出后,MOS场效应管处于截止状态。同时,Vl通过电压转 换模块转化为V2,电压V2比电压VI先直接给负载供电,在电压转换模块 的输出端和MOS场效应管的栅极之间还连接有由电阻Rl和电容C1组成的 上电时间常数调节电路和由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以及三极管Ql、三 极管Q2组成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和MOS场效应管的栅极之间还串联有电 平变换电路。所述上电时间常数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接,上电时间常数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驱动电路的输 出端与电平变换电路的一端相连接,电平变换电路的另一端与MOS场效应管 的栅极相连接,V2通过上电时间常数电路和驱动电路控制MOS场效应管的 导通,进而控制VI的上电时间,形成VI为在后上电供电电源,保证了 V2 先于V1上电的要求。该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主要缺点是电路结构复杂,成本 较高,不利于批量生产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克服现有技术中 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可控性差、成本高等问题,达到可控性好,成本低目的。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电源模块组成的多路输出电源,在后 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与控制引脚之间设置有第 一延时控制电 路,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用于在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控制下, 控制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三 极管(Ql),所述电阻(Rl ) —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l) 一端与三极管(Ql) 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 — 端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控制引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 的驱动电压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 块的控制引脚相连接,基极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三 极管(Q1),所述电阻(R1)—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l) 一端与三极管(Ql) 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 —端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 控制引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在后上电的电 源模块的控制引脚相连接,集电极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 相连接。所述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与控制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二 延时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延时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和电容(C2),所述 电阻(R3) —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控制引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 述电容(C2) —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 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控制? 1脚相连接。所述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和/或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为直流-直流的集成 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通过在在后上电 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与控制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一延时控制电路,所 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用于在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控制下,控制 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达到可控性好的目的;同时本技术提供的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 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个电源模块同时向负载提供多路电源时的上电 时序控制电路。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效果更明白,以下结合附图以及 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的控制电路原 理图。图中电源模块M1、 M2构成两路电源,所述电源模块M1、 M2的输出 端输出电压V1、 V2给负载。本实施例以电源模块Ml为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电源模块M2为在后上 电的电源模块为例说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M2的驱动电压输入端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电时序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电源模块组成的多路输出电源,其特征在于: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入端与控制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一延时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控制电路用于在在先上电的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控制下,控制在后上电的电源模块的电压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江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