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763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根据预设分区规则划分为三个区域。所述三个区域包括前脚掌区、中脚掌区及后脚跟区。所述前脚掌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前脚贯孔。所述后脚跟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后脚贯孔。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内侧的孔径小于外侧的孔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鞋底,通过在前脚掌区设置前脚贯孔,在后脚跟区设置后脚贯孔,以提高前脚掌区及后脚跟区的缓震性。进一步地,前脚贯孔的孔径自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后脚贯孔在鞋底内侧的孔径小于外侧的孔径,以适配用户在运动时脚底不同区域的缓震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穿戴舒适度。舒适度。舒适度。

A kind of s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鞋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鞋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鞋底产品常采用一体结构,鞋底各部分的硬度、耐弯折性、减震性、回弹性、密度等特性相同。而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脚底的不同区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受力都不同,所需的支撑性及减震缓冲性也不同。而这种情形在面临各种不同的运动场景的时候,更为突出。例如,用户在走路、跑步或者打篮球的时候,这种鞋底无法合理地分配用户脚底的受力效果,给用户的穿戴舒适度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可提高穿戴舒适度。
[0004]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根据预设分区规则划分为三个区域。所述三个区域包括前脚掌区、中脚掌区及后脚跟区。所述前脚掌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前脚贯孔。所述后脚跟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后脚贯孔。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内侧的孔径小于外侧的孔径。
[0005]可选地,所述预设分区规则为所述前脚掌区、所述中脚掌区、所述后脚跟区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所述长度比例关系为4:1:3。
[0006]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包括五个相互平行的前脚贯孔。所述五个前脚贯孔的内径自所述鞋底的前侧至后侧依次增大。
[0007]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的后孔中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两个后脚贯孔。所述两个后脚贯孔的两个所述后孔中轴相互平行设置。/>[0008]可选地,所述后脚跟区包括后跟内区与后跟外区。所述后跟内区位于所述鞋底的所述内侧,所述后跟外区位于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所述后脚贯孔包括内侧贯孔与外侧贯孔。所述内侧贯孔位于所述后跟内区。所述外侧贯孔位于所述后跟外区。所述内侧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所述外侧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逐渐增大。
[0009]可选地,所述内侧贯孔的孔径与所述外侧贯孔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的开口的孔径比为3:4。
[0010]可选地,所述两个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内侧相互之间的内侧间距大于所述两个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外侧相互之间的外侧间距。所述外侧间距大于7mm。所述内侧间距大于10mm。
[0011]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的后孔中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三个后脚贯孔。所述三个后脚贯孔的三个所述后孔中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三个后脚贯孔在相同纵向位置的中间后脚贯孔的孔径大于两侧后脚贯孔的孔径。
[0012]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的孔径范围为2.5

6mm。所述三个后脚贯孔分别为第一后脚贯孔、第二后脚贯孔及第三后脚贯孔。所述第一后脚贯孔包括第一内侧贯孔及第一外侧贯孔。所述第二后脚贯孔包括第二内侧贯孔及第二外侧贯孔。所述第三后脚贯孔包括第三内侧贯孔及第三外侧贯孔。所述第一内侧贯孔的孔径范围为5

20mm。所述第二内侧贯孔的孔径范围为6

22mm。所述第三内侧贯孔的孔径范围为5

20mm。所述第一外侧贯孔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的开口的孔径范围为6.6

26.6mm。所述第二外侧贯孔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的开口的孔径范围为8

29.3mm。所述第三外侧贯孔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的开口的孔径范围为6.6

26.6mm。
[0013]可选地,所述预设分区规则为所述前脚掌区、所述中脚掌区、所述后脚跟区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所述长度比例关系为4:2:2。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鞋底,通过在前脚掌区设置前脚贯孔,在后脚跟区设置后脚贯孔,以提高前脚掌区及后脚跟区的缓震性。进一步地,前脚贯孔的孔径自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后脚贯孔在鞋底内侧的孔径小于外侧的孔径,以适配用户在运动时脚底不同区域的缓震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穿戴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所述第一实施例的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前脚掌区的前脚贯孔分布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所述鞋底沿A

A线的剖面图。
[0020]图5为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后脚跟区的后脚贯孔分布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后脚跟区的后脚贯孔分布示意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前脚掌区的前脚贯孔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参看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900。鞋底900根据预设分区规则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前脚掌区100、中脚掌区200及后脚跟区300。预设分区规则为前脚掌区100、中脚掌区200及后脚跟区300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前脚掌区100、中脚掌区200及后脚跟区300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为4:1:3。前脚掌区100自鞋底900内侧901至外侧902设有五个前脚贯孔110。后脚跟区300自鞋底900内侧901至外侧902设有三个后脚贯孔。五个前脚贯孔110的孔径自鞋底900内侧901至外侧902保持一致。后脚贯孔在鞋底900内侧901的孔径小于外侧902的孔径。前脚贯孔110与后脚贯孔都能够提高鞋底900的缓震性
能。后脚贯孔在鞋底900内侧901的孔径小于外侧902的孔径的设置方式,使得后脚跟区300外侧的缓震性能比其内侧更好。鞋底900的前后分区设置不同贯孔的方式,是按照鞋底900在用户穿戴并踩踏时各区域受到不同压力大小所对应设置的。由于前脚掌区100与后脚跟区300受到更大的压力,所以本实施例中的长度比例关系为4:1:3,可以使得整个鞋底900配置更多的贯孔,从而提高鞋底900整体的缓震性能。
[0026]参看图1

3,五个前脚贯孔110相互平行。五个前脚贯孔110的孔径范围为2.5

6mm。五个前脚贯孔110具体包括第一前脚贯孔111、第二前脚贯孔112、第三前脚贯孔113、第四前脚贯孔114及第五前脚贯孔115。五个前脚贯孔110的内径自鞋底900的前侧903至后侧904依次增大,以使前脚掌区100自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根据预设分区规则划分为三个区域,所述三个区域包括前脚掌区、中脚掌区及后脚跟区,所述前脚掌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前脚贯孔,所述后脚跟区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设有至少一后脚贯孔,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内侧的孔径小于外侧的孔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分区规则为所述前脚掌区、所述中脚掌区、所述后脚跟区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所述长度比例关系为4:1: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前脚贯孔包括五个相互平行的前脚贯孔,所述五个前脚贯孔的内径自所述鞋底的前侧至后侧依次增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的后孔中轴,所述至少一后脚贯孔包括两个后脚贯孔,所述两个后脚贯孔的两个所述后孔中轴相互平行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跟区包括后跟内区与后跟外区,所述后跟内区位于所述鞋底的所述内侧,所述后跟外区位于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所述后脚贯孔包括内侧贯孔与外侧贯孔,所述内侧贯孔位于所述后跟内区,所述外侧贯孔位于所述后跟外区,所述内侧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保持一致,所述外侧贯孔的孔径自所述鞋底内侧至外侧逐渐增大。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贯孔的孔径与所述外侧贯孔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的开口的孔径比为3:4。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后脚贯孔在所述鞋底内侧相互之间的内侧间距大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尼古拉斯
申请(专利权)人: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