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锦雄专利>正文

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6714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能为执行元件提供稳定的电压,功耗大,体积大,易发热的缺陷。包括有开关和继电器开关,二极管D↓[3]接于其两端,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并接在二极管D↓[2]两端,延时触发电路信号触发端与单向定压导通电路控制端相连,二极管D↓[1]与电容串联后并接在二极管D↓[2]的两端,线圈并接在电容两端。具有线圈两端电压稳定,控制通断电流大,便于串接使用,元件少,功耗低,体积小,发热少,经久耐用,成本低的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在现有技术中,用于电器产品上,能够对电器产品进行定时断电控制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其电路结构有采用降压电阻与用电器串接的方式,在限流电阻两端取出电压值较低的交流电压,作为定时控制电路的工作电压。这种电路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其一,用电器的改变,意味着负载的改变,限流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不能为定时控制电路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影响其中的执行元件如继电器的工作。其二,在限流电阻上要消耗较大的功率。而采用电源变压器,整流电路,定时驱动控制电路结构的定时控制装置,是通过变压器将220伏的电压降压,经整流电路产生供定时驱动控制电路工作的直流工作电压。这种结构的电路,由于要用到变压器,造成体积大,变压器易发热,同样能耗大,成本高,而且电网电压的波动,直接影响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同样会影响执行元件的工作,电压超出继电器的工作电压,容易造成继电器的损坏,电压过低,继电器开合不可靠,使用时必须与用电器并接在电源线上。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串接控制用电器的通断,能够为执行元件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元器件工作安全可靠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述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包括两个连接端,在其中一个连接端A1上设有常开开关K0和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二极管D3正极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其负极接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的另一端,在二极管D3的负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串接有负半周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1与电容C串联后并接在二极管D2的两端,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继电器线圈J并接在电容C两端,正半周导通的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并接在二极管D2两端,延时触发电路接于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其信号触发端与单向定压导通电路控制端相连。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述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也可以是包括两个连接端,在其中一个连接端A1上设有常开开关K0和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二极管D3正极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其负极接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的另一端,在二极管D3的负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串接有负半周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1与电容C串联后并接在二极管D2的两端,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正半周导通的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并接在二极管D2两端,延时触发电路接于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继电器线圈J串接在其信号触发端与二极管D1负极之间。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方框结构图。图2为图1中的其中一种电路原理图。图3为图1中的另一种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形式的电路方框结构图。图5为图4中的电路原理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电子定时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中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设置有在正半周导通的单向定压导通电路与在负半周导通的二极管D2,两者并接后经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接于连接端A1、A2上。延时触发电路接于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其信号触发端与单向定压导通电路控制端相连。当常开开关K0被按压接通时,电源的正半周电压一方面通过常开开关K0为延时触发电路提供一个复位电压,使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导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二极管D1与电容C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加至继电器线圈J上,使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闭合,形成自锁。而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在正半周电压升至一定高度时导通,使得正半周电压大部分经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加在负载RL上。负半周电压经负载RL和二极管D2形成回路。在延时触发电路通过设定的时间时,关断单向定压导通电路,闭合正半周电压,使得电容C失去充电电压,电器线圈J失电,其常开开关JK断开。如图2中所示,图1中所述的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包括有集电极与电阻R3串接后并接在二极管D2两端的三极管T3,三极管T3的发射极接于二极管D2的正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基极接于电阻R3两端,三极管T2的基极和集电极与三极管T3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三极管T3的基极接于分压电阻R1和R2之间,分压电阻R1和R2接于二极管D2正极与延时触发电路的信号触发端。当A端为正半周时,设电阻R1上、下两端至C端之间的电压为Va、Vb,随着正半周电压从0伏开始逐步增加,当电压Vb升至使三极管T3导通时,电压Vb的值就等于三极管T3的结电压Vbe3,在三极管T1饱和导通的条件下,三极管T1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饱和压降为Vceol,经过电阻R1的电流约为(Vbe3-Vceol)/R2,所以电压Va=R1×(Vbe3-Vceol)/R2+Vb,由于三极管饱和导通时,电压Vbe3和Vceol约为0.55和0.2伏,此时电压Va最高为一定值,随着三极管T2、T3进入饱和状态,Va的电压为三极管T2、T3导通后的管压降(Veb2+Vce3)。也就是说无论电源电压如何变化,负载RL是大还是小,电压Va经过二极管D1和电容C整流滤波加在继电器线圈两端的电压是稳定的,从而确保在外界变化的条件下,单向定压导通电路除了自身在一定的导通角导通外,还能为继电器提供安全的工作电压。继电器线圈的工作电压一般常用在6~12伏范围内,所以导通角非常小。应用在电感性负载时,由于二极管D2两端电压变化,在二极管D2两端并接有电容C1,保障继电器线圈两端电压稳定。在连接端A2与二极管D3正极之间设有二极管D5,二极管D5负极接二极管D3的正极。当常开开关K0被按压接通,电源正处于负半周时,如果无二极管D5,其电压经负载和二极管D2加在二极管D3两端,此时,二极管D3两端承受电源的最高电源。而接上二极管D5时,负半周电压则经二极管D5形成回路,这样,可选用反向耐压低的二极管D3,由于电路设计合理,使整个电路中的元器件所承受的电压均很低,通过对器件要求的降低来降低成本。如图2中所示,图1中所述的延时触发电路包括与二极管D4串联后跨接在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的储能电容C3,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串接在分压电阻R1和R2中的电阻R2端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在三极管T1的基极上设有连至电容C3上构成放电回路的电阻R4。当常开开关K0被按压接通时,电源的正半周电压一方面通过常开开关K0经二极管D4后加至储能电容C3上,为其提供一个复位电压,当常开开关K0断开后,电容C3上的电压经电阻R4、三极管T1的基极和发射极行成放电回路,直至三极管T1截止,其延迟时间为定值。如图3中所示,图1中所述的延时触发电路的另一种形式,包括与二极管D4串联后跨接在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的储能电容C3,场效应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串接在分压电阻R1和R2中的电阻R2端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场效应管T1的栅极连至电容C3上,在电容C3两端并接有与其形成放电回路的电阻R4。其工作原理与前述类同,在此不再赘述。如图4中所示,这是本技术另一种形式的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包括两个连接端,在其中一个连接端A1上设有常开开关K0和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二极管D3正极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其负极接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的另一端,在二极管D3的负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串接有负半周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1与电容C串联后并接在二极管D2的两端,二极管D1的正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定时控制装置,包括两个连接端,其特征是在其中一个连接端A↓[1]上设有常开开关K↓[0]和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二极管D↓[3]正极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其负极接继电器的常开开关JK的另一端,在二极管D↓[3]的负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串接有负半周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1]与电容C串联后并接在二极管D↓[2]的两端,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继电器线圈J并接在电容C两端,正半周导通的单向定压导通电路并接在二极管D↓[2]两端,延时触发电路接于二极管D↓[3]正极与另一个连接端A↓[2]之间,其信号触发端与单向定压导通电路控制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锦雄
申请(专利权)人:刘锦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