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导风扇叶和第二安装板,导风扇叶一侧铆接在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导风扇叶的另一侧铆接在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连接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导风扇叶的数量至少为7片,导风扇叶上连接有定位角,第二安装板向外延伸形成有定位环,定位环内部开设有定位槽,定位角至少部分伸入定位槽中,导风扇叶具有上铆接面和下铆接面,下铆接面与第一安装板铆接,上铆接面与第二安装板铆接,通过定位角和定位槽的设置,能够提高导风扇叶的安装精度,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步骤,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A split impeller for vacuum clea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
[0001]本技术涉及了叶轮结构
,具体的是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
技术介绍
[0002]吸尘器风机是吸尘器的核心功能部件,吸尘器风机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吸尘器的品质优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于吸尘器风机的核心性能主要在于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尽可能地降低噪音。从结构方面来说,吸尘器风机的部件主要包括吸尘器电机、动叶轮、动叶轮以及叶轮罩,这些部件也直接决定了吸尘器风机在工作效率以及噪音上的表现。
[0003]具体来说,动叶轮主要用于实现对动叶轮出口的气流换向,使得动叶轮出口的圆周方向气流向下传导,通过动叶轮的导风出口传送至吸尘器电机并通过电机端盖流出,同时为了保证中间吸尘器电机的内部定子和转子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升不至于过高,因此动叶轮的导风出口还需要将一部分气流传送至吸尘器电机内部区域。现有的动叶轮由于导风扇叶与安装板之间缺乏有效的定位,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反复的动平衡和静平衡实验,无法保证动叶轮的生产质量,生产流程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降低导风扇叶的定位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0005]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导风扇叶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导风扇叶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所述导风扇叶的另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连接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导风扇叶的数量至少为7片,所述导风扇叶上连接有定位角,所述第二安装板向外延伸形成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内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角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定位槽中,所述导风扇叶具有上铆接面和下铆接面,所述下铆接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铆接,所述上铆接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铆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下铆接面上连接有第一铆接件,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铆接槽,所述第一铆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槽并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铆接面上连接有第二铆接件,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铆接槽,所述第二铆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铆接槽并铆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表面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角。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折弯后的第一铆接件的第一铆合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折弯后的第二铆接件的第二铆合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铆接件和所述第二铆接件上均具有定位凸起。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铆合槽和所述第二铆合槽侧面开设有匹配所述定位凸起的定位凹槽。
[00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涉及的吸尘器用动叶轮,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导风扇叶和第二安装板,导风扇叶一侧铆接在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导风扇叶的另一侧铆接在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连接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一体结构,导风扇叶的数量至少为7片,导风扇叶上连接有定位角,第二安装板向外延伸形成有定位环,定位环内部开设有定位槽,定位角至少部分伸入定位槽中,导风扇叶具有上铆接面和下铆接面,下铆接面与第一安装板铆接,上铆接面与第二安装板铆接,通过定位角和定位槽的设置,能够提高导风扇叶的安装精度,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步骤,提高生产效率;所述轴承套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一体结构,能够减少吸尘器用动叶轮的加工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0014]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导风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中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导风扇叶2和第二安装板3,所述导风扇叶2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下表面,所述导风扇叶2的另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上表面连接有轴承套4,所述导风扇叶2的数量至少为7片,所述导风扇叶2上连接有定位角21,所述第二安装板3向外延伸形成有定位环31,所述定位环31内部开设有定位槽32,所述定位角2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定位槽32中,所述导风扇叶2 具有上铆接面22和下铆接面23,所述下铆接面23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铆接,所述上铆接面 2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3铆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导风扇叶2的数量为9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11片、13片、15片等,在这里不对叶片的数量做具体限制,导风扇叶2的数量最好为奇数个。
[0021]参照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下铆接面23上连接有第一铆接件5,所述第
一安装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铆接槽(未图示),所述第一铆接件5穿过所述第一铆接槽并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上表面上。
[0022]参照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上铆接面22上连接有第二铆接件6,所述第二安装板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铆接槽(未图示),所述第二铆接件6穿过所述第二铆接槽并铆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3的下表面上。
[0023]参照图1,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环3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3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角33。
[0024]参照图1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折弯后的第一铆接件5的第一铆合槽11。
[0025]参照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3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折弯后的第二铆接件6的第二铆合槽(未图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一铆合槽11和第二铆合槽的结构相同。
[0026]参照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接件5和所述第二铆接件6上均具有定位凸起7。
[0027]参照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合槽11和所述第二铆合槽34侧面开设有匹配所述定位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导风扇叶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导风扇叶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所述导风扇叶的另一侧铆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连接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导风扇叶的数量至少为7片,所述导风扇叶上连接有定位角,所述第二安装板向外延伸形成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内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角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定位槽中,所述导风扇叶具有上铆接面和下铆接面,所述下铆接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铆接,所述上铆接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铆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用分体式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铆接面上连接有第一铆接件,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铆接槽,所述第一铆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铆接槽并铆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齐,
申请(专利权)人:凯奈佳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