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590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5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包括标记部和与所述标记部相连接的弹性网状体;所述弹性网状体包括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弹性网状体在展开状态下贴合瘤腔进行封堵;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径向直径由近端至远端先增大后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由最远端处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的表面覆有弹性膜;所述弹性网状体在展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大于待治疗动脉瘤的直径。弹性网状体的既具有占位小的优点,通过弹性膜还能增加支架回复力且减少瘤顶薄弱易破的风险。增加支架回复力且减少瘤顶薄弱易破的风险。增加支架回复力且减少瘤顶薄弱易破的风险。

A covered intra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特别涉及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指动脉的血管壁因后天性病理因素的作用或先天性畸形而导致的血管壁局限性的膨出扩张。颅内动脉瘤罹患率极高,约为5%,其病程常比较隐秘,破裂出血常较突然,而致死率或致残率也较高。首次发生破裂出血致死率为8%~45%,一年内致死率高于60%,2年内致死率达85%以上。因此,国际上普遍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重要的临床意义。
[0003]目前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有两种规范的治手段,分别为开颇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长时间以来,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以开颅夹闭手术为主,此手术显著的缺点是外科医生需要切断多种组织以到达动脉瘤,在围绕动脉瘤的基部固定金属夹子,所以患者在动脉瘤的区域中经历大量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有术后存在癫痫发展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介入栓塞技术不断进步,介入栓塞法的应用逐渐增多,目前在欧洲一些医疗中心约85%的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特定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介入栓塞的优点是痛苦小,创伤小,不需开烦,手术恢复期短,完全是血管内操作,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死亡率得以下降,并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0004]市场常用介入治疗产品有弹簧圈、液体栓塞剂、辅助栓塞、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瘤腔内血流装置,其中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瘤腔内血流装置均置入瘤腔内,达到填充瘤腔,干扰瘤内血流至瘤内形成栓塞,以达到封堵瘤腔的目的。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均置入血管内,干扰进入瘤内血流或封闭瘤腔,形成栓塞封堵瘤腔。但是,对于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的阻塞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栓塞需要在不影响是母血管血流的情况下阻塞动脉瘤。目前,弹簧圈常用用于分叉处动脉瘤,但其缺点有需要多次填塞,操作较麻烦,填充密度较难把握,可能会存在填充过面或未满的情况,通常很难测量动脉瘤有多满;因此,可能有过渡填充造成弹簧圈迸出到载瘤动脉中,影响血流及增加动脉血栓的可能性。对于宽颈动脉瘤,弹簧圈可能需要支架辅助放入及封堵,防止弹簧圈脱落,此增加手术成本及放入操作难度。液体栓塞剂栓塞率较高,但外渗和穿支血管闭塞是其严重并发症。目前已很少作为瘤腔内栓塞剂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临床应用为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史上又一革新。适用性较为局限,分叉位置动脉瘤不适用。瘤内血流装置,此类装置为弹簧圈延伸产物,如编织型腔内桥梁(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专为宽颈和分叉部动脉瘤治疗设计,可从瘤颈水平干扰动脉瘤内血流,达到远期封堵目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装置可使颅内动脉瘤从循环中快速隔离,对于宽颈动脉瘤和分叉部动脉瘤栓塞率优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此为瘤腔内血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和分叉部动脉瘤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0005]查现有瘤腔内血流装置专利,多是镍钛合金丝线编织,定型为球形或半球形,利用编织网的弹力支撑瘤颈口或瘤内,实现装置在瘤内的停留,同时封堵瘤颈口。在应用中,瘤颈口的封闭性、是否滑移、载瘤动脉是否被占位、显影性、孔隙率,输送性等性能,均是治疗动脉瘤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闭塞装置的远端易刺破瘤顶,占位过大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包括标记部和与所述标记部相连接的弹性网状体;所述弹性网状体包括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弹性网状体在展开状态下贴合瘤腔进行封堵;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径向直径由近端至远端先增大后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由最远端处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的表面覆有弹性膜;所述弹性网状体在展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大于待治疗动脉瘤的直径。
[0008]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膜包括由远端向近端延伸位置覆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的第一延伸部。
[0009]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膜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变小的第二延伸部。
[0010]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膜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横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
[0011]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膜还包括从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先向近端延伸后向远端延伸的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在延伸过程中内径慢慢变小。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或所述第三延伸部在最小直径处形成圆形膜片。
[0013]作为优选,所述第四延伸部在最小直径处形成圆形膜片。
[0014]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网状体在输送状态下被拉伸成一个细长体并能在微导管内递送或回撤。
[0015]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网状体的所述弹性膜为整体覆膜或者局部覆膜。
[0016]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网状体由多根线材编织、单根线材编织、管状切割或片材压膜获得;所述弹性网状体为多孔结构;所述网状体的材料为弹性记忆金属、聚酯类材料或可降解类材料。
[0017]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膜为高分子材料,在所述弹性膜上设有显影物。
[0018]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网状体和所述弹性膜表面附着降低摩擦力的涂层或药物;所述药物为抗排异类药物、抗血小板药、抗凝药、抗血栓药、消炎类药物;所述药物采用喷涂、浸涂、静电吸附工艺涂覆到网状体的表面。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0020]1、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径向直径由近端至远端先增大后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由最远端处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减小,编织的线材在最远端向内向下弯
折,尖端向下向内,防止刺破瘤顶。弹性网状体向下弯折的过程中能够局部形成双层膜,可以更好地封堵动脉瘤。对于宽颈动脉瘤和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能够更优支撑及封堵。该装置能够在瘤颈部提供有效的支撑,类似塞子的作用,且在载瘤动脉中占位较小,降低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0021]2、闭塞装置在瘤腔内张力较为合理,弹性网状体的远端覆有弹性膜,并从弹性网状体的末端延伸出来,既能起到固定弹性网状体最远端的作用,又能防止顶端刺破动脉瘤的风险。
[0022]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未覆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的第一种完全覆膜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的第二种完全覆膜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的第三种完全覆膜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包括标记部(1)和与所述标记部(1)相连接的弹性网状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网状体(2)包括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弹性网状体(2)在展开状态下贴合瘤腔进行封堵;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2)径向直径由近端至远端先增大后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2)由最远端处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减小;所述弹性网状体(2)的表面覆有弹性膜(3);所述弹性网状体(2)在展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大于待治疗动脉瘤的直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3)包括由远端向近端延伸位置覆在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弹性网状体(2)的第一延伸部(3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3)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31)的末端向近端延伸且径向直径慢慢变小的第二延伸部(3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3)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31)或所述第二延伸部(32)的末端横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33)。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的动脉瘤瘤内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3)还包括从第一延伸部(31)的末端先向近端延伸后向远端延伸的第四延伸部(34),所述第四延伸部(34)在延伸过程中内径慢慢变小。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