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浅层排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490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涉及排水技术领域。本方法包括:在基坑底部端角处以及沿基坑内侧边缘设置集水井,在相邻集水井之间开设排水沟,在排水沟内设置反滤层暗敷集水管,集水管上开设有滤水孔,使基坑中的水通过滤水孔流入集水管中,再通过集水管引入至两侧的集水井中。通过水泵将集水井中的水抽出至抽水管中,经抽水管引入至排水干管中,排水干管中的水汇聚至出水管中,经出水管排入至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本方法中采用集水管暗敷的方式,基坑内没有明沟,减少了对施工的干扰,同时防止排水沟沟壁坍塌或形成流沙,降水效果更好,提高了降水效率,并通过设置沉淀池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源的重复利用。源的重复利用。

Shallow drainage method of foundation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浅层排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基坑浅层排水的施工方法为集水明排,在基坑底设置排水沟,通过排水沟将基坑中的积水排出。但是设置排水沟会影响工人施工,降低劳动效率,且沟壁容易坍塌或形成流沙,导致降水效果差。传统方法中的设备不易安装,施工速度慢,并且大部分构件不能周转使用,浪费人工和材料。基坑中水直接作为废水被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没有进行收集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包括:S1、在基坑底部端角处以及沿基坑内侧边缘设置集水井。
[0005]S2、在相邻集水井之间开设排水沟。
[0006]S3、在排水沟内设置反滤层暗敷集水管,集水管上开设有滤水孔,使基坑中的水通过滤水孔流入集水管中,再通过集水管引入至两侧的集水井中。
[0007]S4、通过水泵将集水井中的水抽出至抽水管中,经抽水管引入至排水干管中。
[0008]S5、排水干管中的水汇聚至出水管中,经出水管排入至沉淀池中进行沉淀。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集水管暗敷的结构,基坑内没有明沟,减少了对施工的干扰,同时防止排水沟沟壁坍塌或形成流沙,因此降水效果更好,提高了基坑降水效率。
[0010]2、基坑中的水最终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对处理后的水集中收集,用于工程施工用水,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实现节能节水。
[0011]3、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材料造价低,且各个构件可重复周转利用,节省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0012]进一步地,S1具体包括:在基坑底部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集水井,并沿基坑内侧边缘每隔30米至40米设置一个集水井。
[0013]进一步地,排水沟的边缘与基坑坡脚的距离大于等于0.3米,排水沟的宽度大于等于0.3米。
[0014]进一步地,滤水孔呈梅花形布置。
[0015]进一步地,集水管上缠绕有反滤布,用于阻挡砂石进入集水管。
[0016]进一步地,集水管底面低于基坑底部0.3米至0.5米,且集水管的端部高于相邻集水井0.5米至1米。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浅层排水方法的施工示意图;图2为图1中A

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浅层排水方法的集水管示意图;图4为图1中B

B剖面图。
[0018]附图说明图中标记为:1、集水井;2、排水沟;3、反滤层;4、集水管;5、水泵;6、抽水管;7、排水干管;8、出水管;9、沉淀池;10、反滤布;11、支架;12、防护栏杆;13、水泵开关箱;14、碎石滤层;15、基坑;16、滤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S1、在基坑15底部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集水井1,并沿基坑15内侧边缘每隔30米至40米设置一个集水井1。
[0021]S2、在相邻集水井1之间开设排水沟2,排水沟2的边缘与基坑15坡脚的距离大于等于0.3米,排水沟2的宽度大于等于0.3米。
[0022]S3、如图2所示,在排水沟2内设置反滤层3,反滤层3由砂石铺设而成。反滤层3内暗敷集水管4,集水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侧的集水井1。基坑15内没有明沟,减少了对施工的干扰,同时防止排水沟2沟壁坍塌或形成流沙,因此降水效果更好,提高了基坑15降水效率。如图3所示,集水管4上开设有呈梅花形布置的滤水孔16,用于基坑15中的水流入集水管4中。集水管4的外壁上缠绕有反滤布10,反滤布10缠绕2圈,防止砂石泥土将集水管4上的滤水孔16堵塞,影响正常排水。集水管4底面低于基坑15底部0.3米至0.5米,且集水管4的端部相比于相邻集水井1高出0.5米至1米。使基坑15中的水通过滤水孔16流入集水管4中,再通过集水管4引入至两侧的集水井1中。
[0023]S4、如图4所示,在集水井1中安装水泵5,水泵5与抽水管6的一端连接,抽水管6的另一端与排水干管7连接。水泵5与水泵开关箱13电连接,水泵开关箱13设置在基坑15上,以便于操作人员控制水泵5的开关,从而控制基坑15中的排水。流入集水井1中的水通过水泵5被抽出至抽水管6,经由抽水管6流入至排水干管7,排水干管7位于基坑15上的坑边上,排水干管7通过下方设置的支架11进行支撑固定。防护栏杆12安装在支架11靠近基坑15一侧的地面上,以防止排水干管7掉落至基坑15中。出水管8的一端与排水干管7连接,出水管8的另一端与沉淀池9连接。
[0024]S5、排水干管7中的水汇聚至出水管8,通过出水管8流入至沉淀池9中进行沉淀处理,经沉淀后的水用于混凝土养护、现场洒水降尘、绿化用水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
[0025]进行现场施工时,在基坑15内沿坑边开设排水沟2,排水沟2设置在基坑15的基础范围以外,排水沟2的边缘离开基坑15坡脚不少于0.3m,排水沟2沟底宽度不小于0.3m。在排水沟2内铺设砂石反滤层3并暗敷集水管4,集水管4由
Ø
150~200mm的UPVC管制作而成,集水管4上开设呈梅花形布置的滤水孔16,滤水孔16的尺寸设置为
ꢀØ
15mm,相邻滤水孔16之间的间距设置为50mm。排水沟2和集水管4纵向坡度宜为0.1~0.2%,集水管4底面比基坑15底或开
挖面低0.3~0.5m。在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集水井1,集水井1采用DN700双壁波纹管制作,井深1~1.5m,井底设置200mm厚的碎石滤层14。集水井1在基坑15四角设置外,还应沿基坑15边每隔30~40m设置一个,集水井1底比相连的集水管4低0.5~1m或深于抽水泵5进水阀的高度以上。集水井1内安装水泵5,水泵5的选型根据排水量大小及基坑15深度选用。采用角钢焊制支架11,进行排水干管7的安装固定。出水管8设置0.5%的坡度坡向沉淀池9,沉淀池9可采用成品沉淀池9。
[0026]施工完成后,开启水泵5,进行基坑15排水。基坑15中的水流向排水沟2,通过集水管4上的滤水孔16流入至集水管4中,集水管4中的水流入至两侧的集水井1中。水泵5将集水井1中的水抽出至抽水管6中,水经由抽水管6流入至排水干管7中,排水干管7中的水汇聚在一起,通过出水管8流入至沉淀池9中进行沉淀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水进行重复利用。本系统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含水层黏性土或砂土地层,降水深度小于1m的潜水或地表水地区。
[002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浅层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S1、在基坑底部端角处以及沿基坑内侧边缘设置集水井;S2、在相邻集水井之间开设排水沟;S3、在排水沟内设置反滤层暗敷集水管,集水管上开设有滤水孔,使基坑中的水通过滤水孔流入集水管中,再通过集水管引入至两侧的集水井中;S4、通过水泵将集水井中的水抽出至抽水管中,经抽水管引入至排水干管中;S5、排水干管中的水汇聚至出水管中,经出水管排入至沉淀池中进行沉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浅层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包括:在基坑底部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集水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鹏张彦平祝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