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砌块砖层结构以及检查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431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砌块砖层结构以及检查井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砌块砖层结构,包括多个任意拼接的拐角砖和直形砖;多个拐角砖围合布置形成环状结构,且沿围合方向上的任意相邻两个拐角砖之间连接有由至少一直形砖构成的直形边结构;拐角砖两端部以及直形砖两端部均设置有灌浆凹槽,拐角砖端部能够与直形砖的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直形砖端部能够与相邻的直形砖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第一灌浆通孔的轴线沿拐角砖以及直形砖的厚度方向设置。检查井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砌块砖结构沿拐角砖的厚度方向堆叠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检查井结构建筑时步骤繁琐、效率低的问题,能够加快施工进度。能够加快施工进度。能够加快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砌块砖层结构以及检查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砌块砖层结构以及检查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检查井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新军,是为了方便煤、水、电、气、热、通讯、路灯线路等各类检查维修而设置的作业井;现有的检查井主要由混凝土和水泥砂浆进行现场浇筑或者制成砌块砖砌筑而成,主要分为圆形和矩形两种类型;现场浇筑时,会利用模板施工,浇筑过程较为复杂,花费的时间较多,并且需要多名工人配合,步骤繁琐,整体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砌块砖层结构以及检查井结构,解决了现有检查井结构建筑时步骤繁琐、效率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包括多个任意拼接的拐角砖和直形砖;多个拐角砖围合布置形成环状结构,且沿围合方向上的任意相邻两个拐角砖之间连接有由至少一直形砖构成的直形边结构;拐角砖两端部以及直形砖两端部均设置有灌浆凹槽,拐角砖端部能够与直形砖的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直形砖端部能够与相邻的直形砖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第一灌浆通孔的轴线沿拐角砖以及直形砖的厚度方向设置。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拐角砖和直形砖都是模块式的砖结构,能够根据不同数量的拐角砖和直形砖拼接形成不同规格的环状结构,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检查井,第一灌浆通孔设置在连接位置,便于后续的浇筑灌浆,并且在灌浆时,也无需使用模板,简化了灌浆的操作步骤,降低灌浆难度,提高整体效率,而设置在连接位置的第一灌浆通孔,能够使得整体结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多个砌块砖层结构形成的检查井结构的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直形砖端部包括位于灌浆凹槽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拐角砖端部也包括位于灌浆凹槽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拐角砖的第一端部与直形砖的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拐角砖的第二端部与直形砖的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直形砖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的直形砖的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直形砖的第二端部与相邻的直形砖的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拐角砖与直形砖之间、直形砖与直形砖之间均是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砌筑时形成锁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0008]进一步的,直形砖和拐角砖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直形砖的长度方向或拐角砖的长度方向相同,直形砖和拐角砖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与第二凹槽适配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厚度小于第二凹槽的深度,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是为了能够使得上下两层的砖体形成锁联,并且由于第二凸起的厚度小于第二凹槽的深度,从而使得多个第一灌浆通孔通过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隙连通。
[0009]进一步的,第二凹槽的横截面为拱形。
[0010]进一步的,直形砖和拐角砖的下表面均包括位于第二凹槽两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直形砖和拐角砖的上表面均包括位于第二凸起两侧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一表面与另一直形砖或拐角砖的第三表面之间通过第三凸起和第三凹槽卡接;第二表面与另一直形砖或拐角砖的第四表面之间通过第三凸起和第三凹槽连接,上下两层的砖体通第三凸起和第三凹槽卡接,进一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11]进一步的,直形砖的本体上以及拐角砖的本体上均设置有第二灌浆通孔,第二灌浆通孔的轴线与第一灌浆通孔的轴线平行设置。
[0012]一种检查井结构,包括上述任一砌块砖层结构,砌块砖层结构至少为两层,至少两层砌块砖层结构沿直形砖的厚度方向堆叠形成检查井结构;沿拐角砖的长度方向,拐角砖远离环形结构内孔的侧边依次划分为第一连接面、过渡面以及第二连接面,过渡面与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均具有夹角;至少两层砌块砖层结构上处于同一方位的过渡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多层切块砖层结构堆叠形成检查井结构,拐角砖上的过渡面是预先设置好的,在进行砌筑的时候,无需人工后期费时费力进行切割再砌筑,不仅避免了人工切割的不精确性、不匹配性,也避免了对材料的浪费现象,还提高了整体砌筑的效率。
[0013]进一步的,拐角砖包括第一类拐角砖和第二类拐角砖,第一类拐角砖的第一连接面长度大于第一类拐角砖的第二连接面长度,第一类拐角砖的第一连接面长度等于第二类拐角砖的第二连接面长度,第一类拐角砖的第二连接面长度等于第二类拐角砖的第一连接面长度;同一层砌块砖层结构具有的拐角砖均为第一类拐角砖或第二类拐角砖,第一类拐角砖所在的砌块砖层结构和第二类拐角砖所在的砌块砖层结构相邻设置;在进行检查井砌筑时,每层同一方位的拐角砖的过渡区需要位于同一平面,通过设置第一类拐角砖和第二类拐角砖,两类拐角砖只有尺寸上的差别,两类拐角砖形成的砌块砖层结构堆叠时,两层砌块砖层结构之间不会形成竖向通缝,而且砌块砖交错砌筑,能使每块砌块砖的重力均匀向下传递到其下方的每块砌块砖上,使整个检查井结构形成一个整体,避免相对滑动,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0014]进一步的,第一类拐角砖的第二灌浆通孔位于其第一连接面和过渡面所在区域;第二类拐角砖的第二灌浆通孔位于其第二连接面和过渡面所在区域。
[0015]进一步的,过渡面与第一连接面的连接角为135度,过渡面与第二连接面的连接角为135度。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设置任意拼接的拐角砖和直形砖,通过限制砌块砖的数量拼接形成不同规格的环状结构,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检查井砌筑,在拐角砖和直形砖以及直形砖和直形砖的连接位置设置有第一灌浆通孔,无需使用模板,便于后续的浇筑,并且还能够加强整体砌筑结构的稳定性;通过预先设置好拐角砖上的过渡面,节省在进行砌筑时现场切割的步骤,也避免了现场切割产生的不精确性和不匹配性,提高整体的砌筑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
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直形砖的侧视和俯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类拐角砖的侧视和俯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类拐角砖的侧视和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检查井侧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类拐角砖的砌块砖层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类拐角砖的砌块砖层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6]1‑
拐角砖,11

第一类拐角砖,12

第二类拐角砖,2

直形砖,3

灌浆凹槽,4

第一灌浆通孔,51

第一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任意拼接的拐角砖(1)和直形砖(2);多个所述拐角砖(1)围合布置形成环状结构,且沿围合方向上的任意相邻两个拐角砖(1)之间连接有由至少一所述直形砖(2)构成的直形边结构;所述拐角砖(1)两端部以及所述直形砖(2)两端部均设置有灌浆凹槽(3),所述拐角砖(1)端部能够与所述直形砖(2)的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4),所述直形砖(2)端部能够与相邻的直形砖(2)端部形成第一灌浆通孔(4);所述第一灌浆通孔(4)的轴线沿所述拐角砖(1)以及所述直形砖(2)的厚度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砖(2)端部包括位于所述灌浆凹槽(3)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拐角砖(1)端部也包括位于所述灌浆凹槽(3)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拐角砖(1)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直形砖(2)的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51)和第一凹槽(52)卡接;所述拐角砖(1)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直形砖(2)的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51)和第一凹槽(52)卡接;所述直形砖(2)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的直形砖(2)的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51)和第一凹槽(52)卡接;所述直形砖(2)的第二端部与相邻的直形砖(2)的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第一凸起(51)和第一凹槽(52)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砖(2)和所述拐角砖(1)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凹槽(62),所述第二凹槽(6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直形砖(2)的长度方向或拐角砖(1)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直形砖(2)和所述拐角砖(1)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62)适配的第二凸起(61),所述第二凸起(6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62)的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62)的横截面为拱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砌块砖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砖(2)和所述拐角砖(1)的下表面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凹槽(62)两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直形砖(2)和所述拐角砖(1)的上表面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凸起(61)两侧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另一直形砖(2)或拐角砖(1)的第三表面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黄冬丽黄玉萍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市市政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