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398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包括鱼道进口、鱼道挡墙、鱼道底板、鱼道出口和将鱼道分割成若干个池室单元的竖缝隔板,在竖缝隔板的竖缝处的鱼道底板上设置有竖向的多束毛刷,若干个池室单元中的鱼道底板上相间铺设卵砾石层或尼龙网。在竖缝处底部设置毛刷,供鳗鲡在其间攀附穿梭。根据鳗鲡类能够粘附于湿润的粗糙建筑物壁面向上运动特点,在鱼道底部各池室间隔铺设卵砾石层和尼龙网,卵砾石层能够改变底部水流微生境,营造底部紊流,减弱水流对鳗鲡类的冲击,同时卵砾石层形成凹凸间隙便于鳗鲡类游动攀附。底部尼龙网能够将池室底部变为粗糙底面,增大底部摩擦力,方便鳗鲡类粘附向上运动。方便鳗鲡类粘附向上运动。方便鳗鲡类粘附向上运动。

A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vertical slit fishway conducive to eel mig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


[0001]本专利技术为竖缝式鱼道,尤其是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

技术介绍

[0002]鱼道是建设在拦河建筑物附近连通河流上下游的供鱼类通行的水工建筑物,是为鱼类溯河通过闸、坝等建筑物或天然障碍物的一种人工通道。通过采用工程技术及生态化措施使得水流流态、流速能够吸引并诱导鱼类上溯,满足鱼类上溯要求,从而帮助鱼类在其可承受压力范围内越过闸、坝等障碍物。鱼道能够减缓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生生态系统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0003]按照目前对鱼道的分类,鱼道主要分为技术型鱼道、仿自然型鱼道和混合型鱼道等,每种类型的鱼道又可根据设计不同分为多种型式。无论哪种鱼道型式,其设计均是针对特定过鱼对象,如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或珍稀特有鱼类。一般情况下,一种鱼道型式仅利于某几种甚至某一种重点过鱼对象通过,但天然河流中有多种鱼类,各种鱼类习性有较大差异,在洄游时期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流速,因此仅传统的鱼道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单一的竖缝隔板式鱼道在无其他措施的情况下,竖缝上下流速差别较小,未根据鱼类习性差异对鱼道进行差异化和生态化的设计,导致过鱼种类单一,无法维持河流上下游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0004]鳗鲡:通常指鳗鲡目,鳗鲡科鱼类,一般为降河性洄游鱼类,指成鱼性成熟后在繁殖季节由淡水河流降河洄游至海洋深处产卵,卵孵化出幼体成为柳叶鳗,柳叶鳗跟随海洋洋流漂浮到河口,成长为玻璃鳗,玻璃鳗在4~9月上溯洄游进入淡水河流生长,玻璃鳗洄游过程中不断生长称为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补充该物种生物资源的关键环节。鳗鲡鱼类性情较为凶猛,洄游进入淡水河流以后,栖居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常隐居在近岸洞穴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可攀爬至陆地,经潮湿处移到附近其它水体,属肉食性鱼类,以小鱼、虾、蟹、田螺、蛏、蚬、沙蚕等水生生物为食。鳗鲡鱼类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
[0005]鳗鲡尤其是进行生长洄游的玻璃鳗,其游泳能力较弱,但鳗鲡具有能够粘附于湿润有细流的粗糙建筑物壁面向上运动的特点,这与常规鱼类存在较大差别,可利用该特点在有鳗鲡洄游的河口处对鱼道进行特殊的生态化改造,提升鳗鲡及其他鱼类同时洄游的效率,解决鱼道功能单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洄游受阻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通过在竖缝式鱼道底部增加生态化设施提高鳗鲡鱼类洄游效率,营造多功能的分层水流状态,满足不同鱼类同时通过鱼道,提高过鱼效率。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包括鱼道进口、鱼道挡墙、鱼道底板、鱼道出口和将鱼道分割成若干个
池室单元的竖缝隔板,在竖缝隔板的竖缝处的鱼道底板上设置有竖向的多束毛刷,若干个池室单元中的鱼道底板上相间铺设卵砾石层或尼龙网。
[0008]所述毛刷高度0.1m~0.2m,每束毛刷直径2cm,毛刷间隔3cm~8cm,毛刷束以梅花型排列。
[0009]所述卵砾石层凸出底板的高度0.08m~0.15m,鱼道底部尼龙网网目数不小于10目。
[0010]所述鱼道进口位于鱼类洄游路线及经常集群地附近,轴线与河床水流的夹角不大于45
°
,进口水深不小于1.0m。
[0011]所述鱼道出口位于水流平顺,无环流区域,流速不大于0.5m/s的水域,出鱼口轴线与河床水流的夹角不大于45
°
,出口水深不小于1.0m。
[0012]所述鱼道宽度≥2.0m,鱼道底坡不超过1:30。
[0013]所述竖缝隔板高度不低于设计水面,鱼道水面高度≥1.0m,竖缝宽度不小于1/3过鱼对象体长,竖缝宽度≥40cm。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易设计施工,能够实现多种鱼类洄游,满足多种不同鱼类同时通过鱼道的功能需要,尤其是考虑了鳗鲡类洄游的需求,营造了适宜河口多种鱼类种群同时洄游的通道生境,且鱼道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系数高。有利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的保护及上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的平面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的的剖面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的的竖缝横剖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的的竖缝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包括鱼道进口3、鱼道挡墙6、鱼道底板16、鱼道出口4和将鱼道分割成若干个池室单元2的竖缝隔板8,在竖缝隔板8的竖缝9处的鱼道底板16上设置有竖向的多束毛刷10,若干个池室单元2中的鱼道底板16上相间铺设卵砾石层11或尼龙网12。
[0023]优选,所述毛刷10高度在0.1m~0.2m之间,每束毛刷直径2cm,毛刷间隔3cm~8cm,毛刷束以梅花型排列。所述卵砾石层11凸出底板的高度在0.08m~0.15m之间,鱼道底部尼龙网网目数不小于10目。
[0024]所述鱼道进口3位于鱼类洄游路线及经常集群地附近,轴线与河床水流的夹角不大于45
°
,进口水深不小于1.0m。所述鱼道出口4位于水流平顺,无环流区域,流速不大于0.5m/s的水域,出鱼口轴线与河床水流的夹角不大于45
°
,出口水深不小于1.0m。所述鱼道宽度≥2.0m,鱼道底坡不超过1:30。所述竖缝隔板8高度不低于设计水面,鱼道水面高度≥1.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包括鱼道进口(3)、鱼道挡墙(6)、鱼道底板(16)、鱼道出口(4)和将鱼道分割成若干个池室单元(2)的竖缝隔板(8),其特征在于,在竖缝隔板(8)的竖缝(9)处的鱼道底板(16)上设置有竖向的多束毛刷(10),若干个池室单元(2)中的鱼道底板(16)上相间铺设卵砾石层(11)或尼龙网(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刷(10)高度0.1m~0.2m,每束毛刷直径2cm,毛刷间隔3cm~8cm,毛刷束以梅花型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态竖缝式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砾石层(11)凸出底板的高度0.08m~0.15m,鱼道底部尼龙网网目数不小于10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利于鳗鲡洄游的多功能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冰李振军菅宇翔王莉王艳芳叶凯敏赵晓杰王昊宇李耀辉张紫畅
申请(专利权)人: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